平江民歌

平江民歌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江民歌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江民歌是产生并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域的民间歌曲。平江位于湖南省东北角,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一方古老的沃土,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自唐代开始,随着中国五次人口迁徙,先后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迁入平江的姓氏达100多个,多地域人口的融合,创造了平江特有的民间艺术和平江土语,形成了平江“十里三音”的语言特色,加之这里受地缘封闭的天然屏障的保护,保持了平江民间艺术特色的稳定性。平江民歌是这里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2008年,平江民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平江民歌大体分为如下几类:

  1.革命歌谣类。

  平江地处湘鄂赣三省要冲。西通省城长沙,东连江西修水,北接湖北通城。从五四运动以来,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有震惊全国的平江亚细亚洋油起岸大风潮;有迅猛异常的农1动;有举世闻名的彭德怀同志领导的“平江起义”;有生龙活虎的湘鄂赣革0据地的游击战争;有震惊中外的“平江惨案”。30年的革命烽火,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革命民歌。

  2.民歌类。

  常见的有《打猪歌》《打铁歌》《关山下来一条河》《十二月采花》《放牛》《劝姐》《人老何曾转少年》《十送》《八仙》《来禾歌》《放羊》《长工歌》等。

  3.仪式歌(习俗陈规)类。

  仪式歌有《闹洞房》《捧酒绕堂歌》《抛梁歌》《升梁》《抛梁赞》《新春赞财神》《奠酒歌》《绕歌行》《归山歌》等。歌词多为赞褒与叹息、祝愿,曲调简单。

  4.情歌类。

  表达男女爱慕之情,反映对婚姻自由的执著追求,以及男女相互戏谑的情趣等,是民歌和小调之类的曲调。

  5.山歌类。

  山歌属民歌的一种,大多在田野劳动时歌唱,曲调爽朗质朴,节奏自由,内容以反映劳动、爱情为主。平江山歌受地域影响,“十里三音”,唱腔繁多,大致可分为:高山腔,又称“钻山垅”、仄音山歌,声调高亢,拖腔自由,给人以振奋感;低音山歌,又叫“检板山歌”,唱念结合,行腔悠扬婉转,念白流畅;平腔山歌,又叫田歌,音调平缓,旋律轻快,边唱边劳动,能增强劳动趣味,消除疲乏。

  6.儿歌类。

  用儿童口语反映儿童生活,也有反映时代的,称为“童谣”。唱腔都是由儿童或成人仿儿童语气哼诵,带稚气,尾声任意延长。平江较流行的儿歌有:《老鸦叫》《月光光照平江》《绕口令》《打灯笼》等等。

  7.巫师音乐类。

  巫师音乐是古代平江民间艺术之一。“巫”是指古代自称能以舞降神治病的人。女子称巫,男子称觋,从事奉祀天地鬼神及为人占卜、祈祷等。殷商时和旧中国时的楚、越一带巫风很盛,楚诗人屈原的《九歌》即据此种乐歌改造、加工而成。平江古属楚,故巫歌舞于民间流传古久,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巫师音乐,全县除长寿、虹桥一带稍异,四乡俱同,其音乐体系合古六律五音,故县城曾有“六律会”,称行业祖师为灵苍仙师。一曲可翻五调,即一正四余,六人班合成乐队,即鸣锣、司鼓、吹奏、丝弦、掌板眼、礼赞。吹奏曲调一般有清调、忧调、赞歧。忧事可混用清调,清事忌用忧调。共有曲300余种,平江较流行的有如下几种:清调、忧调、赞歧等。

  平江民歌是一种形式简朴的民间艺术,歌词内容同当地人民生活、历史、习俗、语言密切相关,真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在艺术风格、表演形式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音乐曲牌甚多,旋律优美,流利畅达,节奏明快。

  平江民歌生成于平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之上。平江保存了传统的文化,在乡风民俗方面遗留了一些古代的文化特征,其中的平江方言就有一些古汉语音韵。如方言中把“江”读成“冈”,“妈”读成“抹”,“人”读成“凝”。对人的称谓:少女称小娘,媳妇称大嫂,老妇称干娘等,平江民歌就是用这种方言演唱的,它既不属赣语系,也不属长沙语系,音调大致可分为六声,可用音程来表示阴平、阳平、上、阴去、阳去、入之间的关系。

  平江民歌与平江人民的生活紧密相伴。人们不断地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音乐形式创作、提高和发展,联络感情,表达爱情,教化邪念,扬善惩恶,鼓舞斗志,勤奋耕作,自娱自乐,充实生活,成为一代又一代平江人民的精神元素和支柱。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平江民歌始终流传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它激励着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为平江这块古老土地上的百万老区人民摆脱贫困,逐渐走上富裕美好的生活道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08年,平江民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平江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平江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民歌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