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渔鼓

  渔鼓亦名道情,是与道教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据《辞海》道情条载,道情“渊源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此也叫‘渔鼓’。……明清以来流传甚广,题材也有所扩大,在各地同民间歌谣相结合而发展成为许多种曲艺”。凡流行山东境内者统称曰“山东渔鼓”。其发展与道教兴盛于齐鲁有关。元明以后,道士邱处机所创“龙门派”大兴,自龙门山沿鲁西南传遍山东各地。今山东渔鼓艺人均属“邱祖龙门派”的曾、柴、杨、张四大支脉门人,有的师承上推几代就是道士。渔鼓艺人并可向庙里挂单,道士则无偿供其食宿。

  渔鼓在山东境内流传甚广,“南口”过去曾有靠山红、两坡羊、大关腔、小关腔、寒腔渔鼓等多种声腔唱法。近数十年来,流行的却只有寒腔渔鼓一种了。寒腔渔鼓以济宁为中心,流传鲁中、鲁西南各地,以翟教寅为代表。他的唱腔流畅细腻,注重韵味,受花鼓曲调影响,喜唱民间伦理关系和富于田园风味的书目。其嫡传弟子王永田却擅唱长篇大书,不过分追求韵味,讲究明快有力、赶板夺字,将以唱为主转化为以说为主。而翟的另一弟子郝玉良的演唱却介乎两者之间。这是因为渔鼓无弦索伴奏,自由吟诵,演唱者完全可以根据个人条件自由发挥的结果。“北口”主要流行鲁西北一带,以清嘉庆、咸丰年间,临清的康老学、韩教德为代表,讲究吐词,唱腔舒缓优美。清末,博平王盛贵曾进济南在趵突泉南门外演唱。“东口”流传莱阳即墨胶州等地,亦称“胶东渔鼓”。以王学亮、高六乙为代表,唱腔节奏缓慢,曲调性较强。但目前“北口”、“东口”均已绝响。另外还有一种广场走唱演出,有唱有合,演员多至十数人的“乐陵渔鼓”。百余年来一直流传在鲁北乐陵王斗枢村一带,作业余自娱性演出。与其他各路渔鼓调式、旋律、演出方式均不相同,虽属渔鼓一类,但应为独立曲种。

  渔鼓演出形式简单,自由吟唱,主要乐器渔鼓,还可兼做道具。虽名“道情”,然久已演化为民间说书,极少有黄冠气。现流传书目多为反映家庭伦理的民间故事,如《擀面汤》、《蒙正赶斋》等唱段,《双锁柜》、《龙三姐拜寿》等中篇书,进入济宁等城市靠地说书后,又增加不少公案、袍带书,如《大红袍》、《西华街》、《月唐传》等。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渔鼓均仍保留《韩湘子上寿》、《三渡林英》等书段,这是渔鼓与道教残留关系的痕迹。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山东省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鼓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