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作龙凤灯

  苏家作龙凤灯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6年),由苏家作艺人黑旦所创。

  龙凤灯舞的形成

  旧时苏家作人务农耕作之余,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丰富,每年春节和苏家作村火神庙会期间(农历二月十九日),苏家作人为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期盼来年获得更好的收成,都要把如龙、凤、麒麟、老虎、孔雀、荷、鱼等象征富贵吉祥的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除在各家门口悬挂外,还根据一些民间传说故事,把这些花灯组织起来,各扮角色,进行耍类跳舞活动,龙灯舞和凤灯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清道光二年(1826年)是博爱县的大耍灯年,为了在这次大耍灯中取得好成绩,苏家作人艺人毋黑旦(大名不祥)根据民间传说故事,将龙灯和凤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在龙凤共舞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十种伴舞灯,根据民间传说故事,编排了许多灯舞节目。在当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苏家作火神庙会期间,演出了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百鸟朝凤龙游戏凤、张羽煮海、文王拉纤、刘海戏蟾等精彩的灯舞,将龙凤灯舞演绎到了极致,自此苏家作龙凤灯全面形成。

  龙凤灯舞的传承

  龙凤灯舞是集体口头传承,主要传承人多为舞龙头、龙尾、凤头以及舞蜘蛛灯、太阳灯的艺人。“旧时演出,常由大姓推选会首,总执舞灯之事,每户以人丁和收入多少,交纳所需开支。建国后由村委会负责组织制作、排练和演出”。

  龙凤灯舞场面庞大、气氛恢宏,节奏明快,粗旷豪放,加之数十种伴舞灯和群众耳熟能详的民间传统故事作为主要舞蹈内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龙凤灯舞的道具制作

  “正月里正月正,家家户户挂红灯。”灯彩是民间彩扎工艺由民间艺人以竹篾、苇条捆扎成骨架,再以丝绢、彩纸裱糊、装饰而成。

  博爱县苏家作乡苏家作村是龙凤灯舞的发祥地,该村的龙凤灯舞距今已有180年历史。龙和凤是中华民族勇敢和智慧的象征,是炎黄子孙长期追求友善、和平的吉祥物。华夏儿女被称为龙的传人。龙凤灯制作精巧,做工精细,用竹篾制作骨架,彩绘、纱布装饰龙身,白纱布彩绘出凤衣图案,每条龙长21.3米,由9节组成,每节都有1根长1.55米的木棍支撑,这些木棍也是舞龙演员用的手柄。龙的各节是用竹篾编的竹笼做骨架,各节之间用3根细绳连接起来,龙须用青麻染制,龙角及4只龙爪用银箔镶嵌,龙眼装上灯泡,龙背缀上红、绿两色彩绸,龙腹上系45只铜铃,此外还配了10种形态各异的伴舞灯。龙凤灯舞以龙游场、龙戏凤、龙脱皮、百鸟朝凤等表演最为精彩。打击乐开道,蜘蛛灯绕场一周,边舞边放焰火,这时双龙抖动身体,身上的鳞片闪闪发光,青龙喷水,火龙喷火,身上的铜铃“叮当”作响。

  龙凤灯舞的发展

  过去每年春节和苏家作村火神庙会期间(农历二月十九),苏家作人为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企盼来年有个好收成,把象征富贵、吉祥的龙、凤、麒麟、老虎、荷花等动植物形象制成花灯,除悬挂在门口外,还把群众组织起来,根据一些民间传说进行跳舞表演,其中龙灯舞和凤灯舞就是其中的代表。

  今博爱县一带过去以放焰火、玩花灯著名,尤以玩花灯为甚。为了竞争,苏家作村一艺人别出心裁,根据民间龙凤呈祥、丹凤朝阳等传说故事,将凤灯融进了龙舞。在一次“大耍灯”活动中,一龙一凤巧战群龙而一举成名,自此形成了苏家作村的龙凤灯舞。表演演员全部由村里年轻力壮的男性青年表演、年长者指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之一。

  1984年以来,苏家作龙凤灯每年都参加市、县、乡春节文艺会演,并多次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节、代表河南省参加四省十三市民间艺术节、焦作国际太极年会等大型活动,均受到各界好评。

  2003年苏家作村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8月至2007年,苏家作村的龙凤灯舞还申报加入了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如今,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200多人齐上阵,吸引了十里八村的乡亲前来观看,使人感受到了这个传统民间舞蹈的无穷魅力。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博爱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灯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