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奇灯笼画

  苏奇灯笼画是安阳市苏奇村的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属于彩画灯笼。当地汉族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用高粱秆儿扎制成约六七寸高,四寸宽,四面或六面形体的骨架,然后再裱糊上事先印好的彩画,灯的四周以彩线装饰,中间插上蜡烛,燃着之后,小巧玲珑。烛光映出了花、乌、虫、鱼或各种戏曲故事,当地群众说:“这种灯笼有说头,有看头。”灯笼上的彩画和戏曲故事,成了大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教材。老年人兴致勃勃地讲解戏曲故事的内容,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忠与0,善与恶,美与丑,是非清楚,爱憎分明。安阳木版灯笼画成为年节中少年儿童聚会玩耍不可缺少的有益玩具。

  安阳市地处河南省的北部,位于晋、冀、鲁、豫的接壤处,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这一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风俗和丰富多彩的汉族民俗文化,寄托着安阳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许多汉族民俗节日中,“正月十五闹花灯一的风俗是格外隆重的。群众把灯节看作是春节的高峰。只有过罢灯节(正月十五、十六),年节才算过完。人们拜年也通常拜到灯节才算完事。当地流传一句老话,叫“灯市下,年拜罢;下了灯,年货清”,生动地说出了这十意思。在灯节的夜晚,你可以看到一群群、一队队身着新衣,天真烂漫的儿童,手持着一种小巧玲珑一尺见方的纸灯笼,边走边唱:“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唾。”这个情景,在安阳地区到处可见。从腊月三十晚上,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这种印有小型彩画的灯笼,在安阳市郊和所属几个县极为普遍。其中以安阳县苏奇村制作的“苏奇灯笼”最有名气,在豫北一带享有盛誉。据说每年腊月,只要安阳“苏奇灯笼”一上市,就被群众争购一空。

  安阳苏奇村的木版灯笼画,内容以表现戏曲人物、民间传说为主,如今还可以见到的题材有30多个,如“古城会”、“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华容道”等等。

  70年代以后,灯笼画中陆续出现了反映现代题材的戏曲故事。如“沙家浜”、“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朝阳沟”、“游乡”等等。于是除了关公、张飞、孙悟空、猪八戒、诸葛亮等历史和神话人物之外,白毛女、大春、杨子荣、少剑波、李玉和、铁梅……等现代英雄人物,又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形象,学习榜样。

  安阳木版灯笼画,除了戏曲人物造型外,还有许多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卉、飞禽瑞兽等。民间艺人经过巧妙构思,运用想象,继承了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祈福内涵,大量使用“谐音”(字不同,语音相同)和“借比”手法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吉祥、喜庆的含意,以满足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美满、丰收、富裕的心理需求。

  灯笼画艺人在表现单独花样内容时,大致有三种手法:1.“象征”手法。常见的有“松鹤延年”、“凤戏牡丹”、“鲤鱼跳龙门”等;2.“谐音”的手法有“五福捧寿”(借蝙蝠的蝠、福音同)、“吉庆有余”(余与鱼音同)等;3.“借比”的手法则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等。这些以汉族民间故事、传说为内涵的巧妙比喻手法,是汉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安阳的彩画灯笼,制作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方法类似木刻水印,艺人选梨木做版,根据故事刻出主要人物主线版,然后用黑色拓印,称为“线版”;然后再填色,色彩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影响,多用原色——红、黄、绿、紫,这些颜色的对比都很强烈。在着色过程中,许多艺人仍采用祖传的方法,在颜料中加添白糖和蛋清勾兑,借以增加画面的光亮程度和色彩的附着力,持久不易褪色;另一种方法是除刻出主线版外,采用多版套色的方法,这种作法和传统本版年画的印刷方法完全相同,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大量印刷,有利于满足市场需要。

  安阳彩画灯笼,在豫北各县均普遍流传,但以安阳县永和乡苏奇村,民间艺人苏守安老人制作的“苏奇灯笼”最有名气。老艺人苏守安生下来就是残疾人,少小聪慧,靠自学有点文化,因身残不能下田,贫苦的生活,逼迫他学会了土布印染、扎社火,而最拿手的绝活是扎灯笼,画灯笼画。他制做的灯笼,小巧坚固;他描绘的戏曲人物、飞禽走兽生动传神,经他着色的画面,色彩鲜亮透明。在长选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他从观察生活、选取题材、扎制灯笼骨架、色彩调配,以及选用纸张、刻版技术,都总结出一整套成熟、完整的经验。如今,他把整套手艺都传给了他的儿子苏家顺。“苏奇灯笼”有了新的传人。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安阳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画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