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戏起源于唐朝,由古老的祭祀舞蹈演变,与巫术有着密切关系,至清代中叶,它逐步完成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发展为一种戏剧样式。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因与龙虎山张天师有隙,设计欲加害他,李世民将关外的五兄弟乐师藏于金殿地下奏乐,佯称宫内有鬼作崇,要张天师捉鬼,张遂将五弟兄杀死,杀死的五兄弟冤魂不散,日夜在宫内闹腾,李世民帖出皇榜招贤驱鬼,玉皇大帝九仙女下凡揭榜。九仙女带领童子铺设坛场,开坛了愿,家概实免,领圣安宅,九仙女走后,童子就依她留下的关目,与官宦人家在宫内开坛驱鬼。以后,这种“开坛驱鬼”的形式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童子戏。
沭阳古属楚地,有童子戏发源于江苏沭阳的说法。在春秋时期的楚地,盛行古老的巫文化,这种巫文化集中表现在宗教仪式方面。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有一种驱逐疫鬼的仪式,叫做“傩”。在举行仪式时,伴着行步有节度的舞蹈,即傩舞,以后这种傩仪和傩舞在发展过程,逐渐吸收新的表演方式,并加入故事内容,就形成了以驱邪娱神为目的傩戏。
中国傩戏主要分为四类型:即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寺院傩,江苏沭阳的童子戏属于民间傩和宫廷傩系列,原因有三:其一,据《史记·货殖传》载:“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汉书·地理志》载:“楚人信巫鬼”。由此可见,沭阳一带尚为楚国属地,受巫文化的影响很深,对于巫文化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其二,现存的童子戏在演出形式上仍有浓烈的巫文化遗风,它的演出完全依附于祭礼许愿等迷信活动形式,如“烧猪”等;其三,现存童子戏的剧目均为生活小戏和公案戏,因此说属于民间傩和宫廷傩系列。
童子戏在沭阳为何不称傩戏?因沭阳在南北朝时为童县,剧种因其流布地区而得名;另外,此戏为童子所演唱,民间有“老阴阳、少童子”之说,童字亦指童子,剧种因其演唱者身体而得名,因此,傩舞为本县童子戏的正直起源。
二、分布与发展
童子戏主要分布于沭阳境内及周边连云港、淮安等部分地区。其在沭阳有水童子、旱童子两个支派。水童子流行于湖东、西圩、高墟一带。该地区地势低洼,建国前为湖荡地区,常有水灾之患,居民集中在几个较高的墩埠或高宅上,童子戏艺人依靠船只为交通工具,奔赴各墩埠演唱,或以船头为台演出,故称水童子;旱童子流动于本县东南地区的胡集、钱集、张圩、塘沟等地,这些艺人走村串户进行活动,与水童子相对而得名。
童子戏虽历史悠久,但因其长期依附于神巫迷信活动,缺乏独立性,因此发展缓慢,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地方剧种。民国初,神权随着皇权的倒毙而受冲击。加之各地方剧种纷纷兴起。童子戏濒临绝境。童子戏艺人纷纷改行学唱淮海戏或其它艺术品种。抗日战争时期,时局-,人民朝不保夕,无心享乐,转而求助于神灵保佑,因此,童子戏亦随着烧香、许愿等迷信活动又开始分离而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出现,民间成立了童子戏剧团,并在原有的专用腔基础上加以改进,加入丝弦乐伴奏,改变了仅靠打击乐伴奏的单一的局面,在艺术表演上,吸收民间艺术形式的东西,如高跷,同时又吸收了兄弟剧种的表演形式,不断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形式。
三、表演形式和器具
傩子戏的演出,分开坛、开洞、闭坛三个阶段。开傩、闭俊是酬神、送神的仪式。开洞是正戏,童子戏亦如此,它分为开坛、献猪、请玉踩8个字、安坐、出关、拉马、申文、发表、送圣等十个关目(即烧猪),开坛时,由族中长辈主持,献上猪头或面猪,恭请祖宗之灵,艺人“走倒8字”园场,以示引出亡灵安坐。了愿时,先在房内挂玉皇大帝画像,立唐明皇牌位,艺人开始演唱折子戏,此意在娱神,请其保佑,灭灾免祸,合家平安,以后的“过关、拉马、生文、发表、送圣”,又是祭祀祝愿的仪式,整个停工结束,开始演出整个戏,在乡村中搭起戏台,化妆演出。
童子戏艺人除具备戏曲表演基本功外,还必须具有剪纸、扎花、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技巧。在铺坛的祭祀仪式中,第一个项目就是剪纸做幡,用白纸红边做成荷叶状的头,长方形的体,尾端还有五色飘带。扎花艺术多用于纸人纸马、五牲六畜、奇花异草、楼台厢房等。“生文”、“发表”用的是绘画和书法艺术。雕塑艺术多用于剔寿桃、寿果以及庙中泥胎神像之类。
童子戏艺人在铺坛(即“烧猪”)中开始出的单子,一般用二十三公分长,九公分宽的红纸做成,左首自上而下书写开坛年月日和喜主姓名。以下写有:天地一张,大檀香一封,小檀香二封,一斤红烛一对,四两红烛两对,小红烛一把,白洋烛(腊烛)一封,大香四两,红白方各两刀、小马一刀、锡箔两块、白纸两张、红纸两张、绿纸一张、黄纸一张、黑纸一张、蓝纸一张、麻一两、糖果一斤、毛笔一枝、黑墨一块。
起初,童子戏只有狗皮鼓作为敲打乐配唱,后经沭阳县民间艺术团改进加进二胡三弦配唱,服装延用京剧服装和脸谱。
四、剧目唱本
在沭阳一带上演的传统剧目有:《李迎春出家》、《抢饭》、《韩湘子度妻》《天台》、《刘权进瓜》、《双富贵》、《下河东》、《天缘配》、《双莲帕》、《张大刚休妻》、《朱翁杀母》、《汾河湾》、《盘宫》、《张昌救主》、《鬼神庄》、《战潼关》、《吴汉杀妻》、《二贤》、《李世民坐朝》、《洪山捉妖》、《举狮观面》、《武松》、《机房教子》、《袁小拖包》、《沉香救母》、《打道〉、《二十四孝》、《九郎借马》、《白送》、《莲花庵》、《刘秀下南洋》、《木林关》、《过江讨乳》、《昭关》、《红霓关》、《蔡平凤回家》。
后期与淮海戏艺人交流中,又吸收了淮海戏的传统剧目。如《白访》、《夜访》、《仙花记》、《金锁记》、《跑山》、《劝嫁》、《井泉记》、《结拜》、《跑窑》、《西回》、《钥匙记》、《双槐村》、《三岔口》等。
五、唱腔特点
童子戏唱腔独特,丰富多彩。含有牛歌、夯歌成份,乡土气息浓厚。高亢激昂,口语化强,文盲都容易懂,一学就会,便于普及。可编演现代剧目在舞台、剧院上演。其调门有洪山调、男声调、女声调、传士调、梳妆调。
六、传承状况
童子戏自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于宫中请童子“烧猪了愿”开坛驱鬼演童子戏,其童子戏祖师爷姓名不详,据胡集镇钱圩村庄庄组童子戏传人庄德金讲,他童子戏师傅传给他一本童子戏历史和童子戏传统剧本、读书名为《童子戏传流》,为黄棉纸石印本,全书共有40多万字以上,该书已传于同行之手好多年,为绝本,现有沭阳县民间艺术团童子戏分团负责人顾高东尚在多方查访。
传承人丁如发、男、89岁,家住胡集镇丁河村
传承人庄德金、男、63岁,师承周帮言、男、80多岁已故,家钱集镇新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