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民居营造技艺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是山西忻州的一种汉族传统技艺。代县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雁门古建筑便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汉族民间木结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这项古老的建筑工艺仍然昌盛不衰。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源于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寨堡、城门、关楼、土木结构民房和寺观,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地质灾害,大木架基本不松动。

  生活在边城代县的人们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精彩来,例如代县民居,他们将自己的房屋盖得像庙宇一样,随意走进一家民居,满眼的雕梁画栋,砖雕、石雕木雕,这些可以被视为艺术的东西,在这里却是司空见惯的。

  尤其代县民居的建筑主体为木质结构,其中,木构技艺又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体,在世界建筑史上,其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建筑遗产丰富且延绵不断,直观展现出了传统木构技艺旺盛的生命力。山西代县的雁门杨氏木工技艺分布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县雁门关及其周边地区,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历史渊源

  代县雁门木工技艺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汉代。当地人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介绍说,“代县木构技艺集中在历史上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重要地区,杨氏木匠是晋北一代木结构建筑工艺的代表者,其祖先是南宋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器、寨堡、城门、关楼,其木工技艺代代相传。”在代县境内,杨氏木匠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建造的土木结构民房和寺观庙宇,虽然历经了五百余年风雨侵蚀和地质灾害,但其大木架仍然保持完好,足见其工艺精湛。

  代县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雁门古建筑便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汉族民间木结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这项古老的建筑工艺仍然昌盛不衰。杨氏木工建筑技艺的传承代表杨贵庭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2011年6月,雁门杨氏木工技艺刚刚被国务院更名为‘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公布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掌握的建筑技艺包括全国仅有的扇股麻花挑角技术及工艺、传统多层建筑的梁架结构起重运料安装技术及工艺、传统建筑的彩画和塑像技术及工艺等,这些技艺不仅体现了传统建筑实用、省料、美观的特点,同时在古建筑的维修、复建、拆迁、装修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杨氏木工技艺主要属于民间家族传承技艺,使用传统工具对古建进行维修,并运用传统技法完好地对古建筑进行施工。杨氏木工传统工艺既有承传又有创新,目前,这一点在造型设计、使用工具、雕刻绘画等方面均已有所体现。”杨贵庭表示。

  技艺价值

  代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其境内众多文物古迹皆有研究历史发展和建筑艺术的价值,遗存至今的古建筑,特别是大量的明清建筑,构成了庞大的维修工作量,这些建筑具有极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以及艺术价值,在发展旅游业的大背景下,作为旅游资源还具有极重要的经济价值。

  据了解,近几年来,杨氏木工建筑技艺已经在代县边靖楼、雁门关关楼、代州文庙、应县木塔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复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无论是从古建筑修缮,还是从历史文物保护的角度,都离不开传统的工艺技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存在多久,针对古建筑维护、古建筑修缮的工作就需伴随多久,古建筑工艺就会相应地延用多久。如果说随着传统乡土建筑被现代新乡土建筑所取代而终究会摆脱传统工艺技术的话,那么基于古建筑修缮、重建所不可缺的传统工艺技术却是永无止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古建技术有其独特的持续性和延传性,以及持久的鲜活性与实用性,它不仅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也形成了一门学科。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忻府区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技艺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