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剧

彝剧

  彝剧,是产生于楚雄彝州的一个新兴的民族剧种。

  楚雄彝族从来就能歌善舞。其创世纪史诗《梅葛》、《杳姆》,英雄史诗《阿鲁举热》以及其他一些长诗,就是以说唱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双柏县的彝族聚居区,一位名叫李二多的民间芤人,根据《毕摩经》中的一则故事,改编演出了二人说唱节目《阿左分家》,角色不固定,说彝语,唱彝调,跳彝舞,在羊皮鼓伴奏下,边舞边跳。稍后,在楚雄县的彝族聚居地区,彝族民间艺人创作演出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大王操兵》,虽然采用了一些戏曲形式,但演员说的是彝腔汉话,跳的是彝族舞蹈,反映的基本上是当时的彝族生活。

  1956年,大姚县昙华山成立了麻杆房俱乐部,杨森等一批彝族青年运用歌、舞、白三者相结合的形式,创作演出了《狼来拖羊》、《积肥》、《卖肥猪》、《歌唱合作社》、《牧羊在林中》、《羊夜羊吃》等一批用彝语、彝调、彝舞表演的文艺节目。之后,杨森等人又创作编排了彝剧《曼么与玛若》,连同原来的《半夜羊叫》,一起参加了1962年的云南省首届民族戏剧会演,同样获得了成功。

  1980年3月,云南省文化厅拨款5000元。扶持大姚县昙华乡建立业余彝剧团。州、县文化局多次举行彝剧学术讨论会,出版了《彝剧资料汇编》一、二集,1982年全州现代戏创刊作节目汇演,彝剧《歌场两亲家》、《查德恩塔》、《核桃树下》、《山林青青》、《阿燕娜》等爱受到了普遍欢迎。1984年楚雄州组建了专业彝剧团。

  此外,在舞蹈、服蹈、服装、灯光、布景等方面,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表演者注意吸收别的戏剧艺术的长处,以丰富彝剧的艺术表现力。1985年楚雄州彝剧团参加云南省第二届民族戏剧汇演,演出了《银锁》、《篾独尼闹店》(后改为《闹店》)、《跳歌场上》、《春荡彝山》4个彝剧。《跳歌场人》、《掌火人》、《银锁》、《曼么与玛若》、《歌场两亲家》、《查德恩塔》等一批彝剧分别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录像演出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奖和云南省现代戏创作剧目奖。到目前为止,彝剧已创刊作出了60多个剧目。彝剧这朵诞生在楚雄彝山的民族戏剧的鲜花,如千里彝山盛开不败的马樱花,越开越艳。(彝学网)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大姚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彝族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