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源三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源三雕,即古建筑中砖、石、木三种民间雕刻艺术的总称,多运用于民居、官宅、宗祠、庙宇、廊桥和牌坊等建筑上的装饰部件。在婺源凡有古村落、古建筑的地方就有美不胜收的婺源三雕。

  婺源三雕艺术的出现,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沱川理坑余懋学“尚书第”建筑上的装饰画。清顺治十六年(1659)余维枢新建的“司马弟”标志着婺源三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婺源三雕依托徽派建筑达到鼎盛,其相关技艺主要分布在江湾镇、思口镇、龙山乡、沱川乡、浙源乡、清华镇、华莘乡、镇头镇等部分乡镇村落。

  婺源三雕集美学、力学、数学、历史典故、生态伦理于一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雕刻手法风格迥异,多种雕刻手法可不拘一法地混合并用,使作品达到空灵剔透的效果。

  婺源三雕中的砖雕,广泛用于徽派建筑中的门套、门楣、屋桅、屋顶、屋瓴等处,特别是在古建筑中的门楼、门罩。其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典雅而庄重。砖雕的制作工艺流程为采砖、打磨、绘稿、雕刻和拼装等,其雕刻手法有平雕浮、雕浮、立体雕等,砖雕材料取自于本地产的水磨青砖,砖质松脆纤细。婺源民居中的砖雕制作极其考究,磨制青砖,一个熟练工匠一天只允许磨出三块成品。多一块为减工,少一块为偷懒。

  婺源三雕中的石雕,则用于牌坊、勾栏、踏步、柱磉、门框和大门两侧下端石等。而以鹃浮雕和圆雕两种享誉甚高。其制作工艺分取材、造型、打磨、绘图、雕刻和拼装等五个流程,因石雕题材受制于雕刻材料和雕刻器具的限制,故不及木雕与砖雕细腻繁琐。主要是动物、植物、博古纹样和书法数种,整体艺术古朴、恢宏,石雕材料一为青黑色的黟县黑,一为绿色的茶青石,最好的是青田石。

  婺源三雕中的木雕,大多饰于建筑内的屏风、栏柱、额坊、梁柱、斗拱、窗栏等处。其制作工艺流程分为:选树取材、锯板、晒板、创磨、绘图、雕刻和拼装等七个步骤。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博古纹样和书法等。木雕取材要求甚高,大型雕木如梁、柱等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枫、樟、柏、槠等为主。

  婺源三雕是徽派雕刻艺术的精华。沱川理坑的“尚书第”和“司马第”的砖、石、木三雕透现出官宅的威严、堂皇和不可侵犯。汪口“俞氏宗祠”被誉为三雕的艺术宝库,这座清代建筑内部的三雕精美绝伦,细腻精巧,走廊、斗拱、大梁等处全都雕以卷云、奇花异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人物故事等造型,层次分明,形态逼真,立体感强。洪村民宅内的一幅教子图,堪称当今江南最大的一幅水磨青砖雕中的精品,作品的周边刻着生生不息、吉祥如意的“回”字纹,花叶扶边,鱼跃龙翔,全以镂空雕的手法,精细入徽,流畅剔透。理坑的“九世同居”木雕作品,汇集了浅雕、神雕、透雕、镂空雕等各种技艺,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富贵、祥和、飞檐翘脊、雕梁画栋的画面,无论是绘画、寓意、雕刻、磨砂都极具工整、娴熟。笔法规范严谨,刀工切意透滑,1比例、结构皆符绳墨法度。

  三雕艺术是婺源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它随徽派建筑的兴起而蓬勃发展,借助于线条造型和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而异军突起,成为誉满天下的杰出工艺。历经数百年传承,名匠辈出,主要有刘三元、程开功、董启明、汪雷久、杨四弟、王天昌、滕保卿等。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婺源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雕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