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走红 白菜价捡漏靠谱吗?

旅游 搜狐美食 2021-08-09 09:03

原标题:临期食品走红 白菜价捡漏靠谱吗?

最近网上掀起了一阵临期零食测评,当博主们打开各大电商平台,搜罗临期零食盲盒,不过数十元的价格与堆成小山的零食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确实很大,动辄数千上万的月销更是证明了临期食品市场的红火。艾媒咨询《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我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在2020年已达3万亿元,以1%的库存沉淀保守估计,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报告也将突破300亿。临期食品行业迅速吸引了各方眼球,资本、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纷纷盯上这块“肥肉”,捡漏真的这么容易吗?

#经营者蜂拥而至

实际上,临期食品并不是一门“新”生意,在电商平台上众多的临期食品售卖店中,有些店铺经营时间长达5年。随着越来越多临期食品的出现,其市场价值逐渐被进一步发掘。尤其在疫情之后,以好特卖、小象生活为代表的多家大型线下临期食品折扣品牌店以连锁的方式不断扩张,个体经营的小型临期食品折扣店数量也在持续增加。

一边是苦熬多年的头部品牌开始疯狂靠加盟抢滩市场,一边则是资本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又跑步而入。而搜狐美食得知,在巨大的市场空间背后,留给临期食品的更多是各种挑战。

首先,价格不透明。在上海做临期商品仓储业务七年多的经营者W表示,“这行水太深了,没有可复制、可参考的模式”。W所在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整合上游临期商品资源,然后卖给下游的零售商。由于临期商品的进货价格不像正期商品那么透明,往往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厂家和供应商那里价格区别很大,这就非常考验企业的议价谈判能力。“很多时候,你的情商和谈判能力决定你能赚多少钱”,如果一不小心从上游企业那里拿到了高价商品,下游零售商价比三家之后没有选择你,而商品又不能及时卖出去,W就得承担商品过期的损失。

其次,个体自营商很难搞定货源。想要回老家创业的陈福今(化名)就因为一时冲动,被临期食品行业挣钱的各种信息所吸引并决定开一家临期食品超市。经过一番搜索和实地考察,陈福今发现第一道难题就是货源。“便宜的货源就意味着没有中间商,得从源头拿货,这并不是一个毫无资源的普通人能拿到的,基本上都被大型连锁品牌拿走了。就算联系上了源头,他们也是按挂为单位来出货,一挂基本上就是一拖车,几千箱的饮料,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一挂,普通人怕砸手上,根本承受不了。”陈福今称,对于个体自营商而言,物流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平摊下来物流成本占据货款的15%,原本预计能有30%的毛利直接降到了15%”。

另一方面,对于品牌厂家和连锁商超来说,也并非对这一现象乐见其成。有知情人士透露给《第三只眼看零售》,对品牌厂家来说,无论临期商品是否客观存在,它在市场上流通都会影响其正常的采销体系,并容易造成价格体系混乱,损害品牌商利润。因此品牌商对临期商品的干预时有发生,近期就有乳制品品牌实施控价,导致临期商品拿货价提升。大型商超近期也开始关注临期食品,包括盒马鲜生、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都开始做临期食品促销货架,便利店连锁品牌便利蜂部分门店已经布局临期食品折扣专柜。经营者想在这个爆红的行业里捡漏并分一杯羹实属不易。

#消费者浅尝辄止

2021年5月,在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的报道中提到,“临期食品成年轻人新宠”。艾媒咨询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年龄为26-35岁的占比47.8%,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驱动力是性价比较高。豆瓣上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自去年九月成立,不到一年,就吸引了7万多名组员共同分享临期食品购物心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实用性,追求性价比高的产品,临期食品自然而然成为了新的心头好。

搜狐美食从淘宝上得知,每年有210万人在挑选临期食品。食品在保质期剩下20%-50%期间,因折扣低口感不受影响,往往会迎来一轮新的销售高峰,这也叫做“临其效应”。其中,薯片等膨化食品的临其效应更为显著,其次是方便面和饮品。专家表示:临近保质期仍然是在保质期内,可以放心购买,对于个人和环境来说都是有利的选择。

但搜狐美食发现,临期食品在消费者中的接受度仍待提高。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中的成员是最典型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近期一则关于是否会为了省钱而选择临期食品的投票结果显示,只有一半的人能接受临期食品,剩下持拒绝和观望态度,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临期食品可以吃。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临期食品的口感、味道以及营养价值是否随着时间流逝而大打折扣。临期食品的核心客户画像就是价格敏感型客户,如何赢得他们的信赖,是临期食品市场发展路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临期食品要赛跑的不仅是保质期时间,还有消费者的热情。

“说实话,很多年轻人走进来主要是看中折扣,买个新鲜,一旦他们发现产品打折的原因是临期,还是会劝退不少人,所以复购率并不高。”临期食品经营者西西指出,“毕竟在中国,很多人还是会介意临期食品这一标签,我们很多同行也不会写明是临期食品,更多是强调折扣。”更何况,能够大量进入临期仓库的,往往是本来就不畅销的产品。“消费者也不傻,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大家都懂。”正如媒体曾写道,“从消费端来看,中国相当一部分人群对商品价格仍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不过,临期食品也面临定期囤货习惯较少等问题,行业秩序尚未确立。”

而对于那些对临期食品接受度良好的人来说,临期食品依然让他们频频踩坑。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中提到,购买临期食品的消费者大多数都属于冲动消费。“临期食品里确实能淘到便宜的好东西,但大概率只能靠运气,”临期食品爱好者大毛叹了口气。买临期食品的消费者,期待的是用低价买到自己心仪(但又昂贵)的好东西,占到这些大牌的便宜。可临期食品货源和品类的不稳定性,也使得货架上大部分都是难以分辨的陌生进口商品,并不一定符合他们的预期。

监管者不容有“漏”

临期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这个市场能否继续壮大的核心拷问,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只有针对临期食品定义的阐述,食品安全质检在产品生产阶段已经结束,至于在保质期间是否受到外界温湿度、物流方式、库存环境以及销售渠道等因素的污染,这些疑问对于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个盲盒,只有打开后才能知道。尤其是部分保质期本来就短,质检要求本来就高的产品,万一变质,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忧心。

临期食品市场亟须强化规范。搜狐美食了解到,早在2012年1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就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顾客并单独出售。自2021年4月29日实施的《反食品浪费法》也作出了类似规定:“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应当对其经营的食品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从这一角度来讲,强化市场监管很有必要,这也有利于临期食品市场规范发展。

售卖临期食品,要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一些商家并没有设立专门的临期食品销售区,而是将打折的临期食品和正价的食品混在一起出售,有不少消费者以为这是商家的短期促销手段,并不会仔细查看食品保质期,购买后过几天准备食用时才发现已经过期。监管部门应督促和抽检商家是否在临期食品促销中向消费者作出明确提示,规范纠正不当经营行为。

对于临期食品的界定也应更加精准。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许多销售临期食品的商家不会醒目标注临期食品所剩的具体保质时间。事实上,对于临期食品的界定,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只有各省市出台的相关地方性管理规定。比如,北京市有关部门曾发布《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其中指出,食品保质期为1年以上的,期满之日前45天;保质期为半年以上不足1年的,期满之日前20天……地方性管理规定难免存在局限性,尽快制定出台更加科学的、统一的国家标准,才能给临期食品加上更精确的“倒计时”。

随着当前国内积极倡导节约消费的风头正劲,物美价廉的商品将成为人们的选择趋势。但是食品从品牌商、经销商、零售商再到消费者手上,需要经过一系列流通环节,每一环节都顶着保质期的压力在赛跑。搜狐旅游预测未来这个赛道是否会出现一只鲶鱼,赢者通吃,仍需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琳琅满目的临期食品,消费者还要擦亮眼睛,理性“捡漏”。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