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的艳阳里,怀念奶奶的一碗手擀面

旅游 新集旧事 2022-10-01 12:17

原标题:在十月的艳阳里,怀念奶奶的一碗手擀面

十月至,国庆来,站在暖暖的阳光下,看那一连串的红旗飘展,满心的欢悦,瞬间引燃。金秋灿烂,人间美好。欢腾的国庆里,人们或出游,或美食,或归乡……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着这个美好而温暖的节日。暖融中,突然念起奶奶的一碗手擀面。

故乡处于丘陵地带,虽称不上鱼米之乡,但也特产富饶,水稻生香。每年,农人都把农田留给水稻,毕竟,水资源充沛,适合规模种植水稻。那些零星的地块,每年也会种上一些小麦,面粉,算是平日米饭生活的补充与改善。

每年国庆节,奶奶总不忘亲手做上一餐手擀面,用她的话说,过节了,生活也得改善改善。这在其时的农村,确实是一句大实话,自家小麦磨成的面粉,平日是舍不得吃的,只在逢年过节或有什么喜事的情况下,才能吃得上,真算得上“打牙祭”。

奶奶拿出脸盆,放到水中洗了又洗,而后舀入几碗面粉,那时的面粉,远不像现在这样洁白,而是浅淡的灰色,以至于,日常中人们都习惯地叫它“灰面”。水与面,在盆中相遇,彼此渗透。一只枯瘦的手,在盆内搅和着,揉压着。

毕竟是老人,体力羸弱,奶奶不断地在盆中揉捏着,面团粘了一手,面粉与水在时间的调和下,渐渐合为一体。偶尔,奶奶会觉得干了或稀了,于是,她又小心地加入水或者面粉,又重复按压,直至面团成为她想要的样子。

大大的簸箕早已准备好,洒上一层薄薄的面粉,面团就在1米长的擀面杖擀压下,徐徐铺展。搓行一会儿,奶奶又换个方向,继续擀面。要不了多久,一张圆圆的、大大的、薄薄的“面皮”就诞生了。

砧板与菜刀接踵而上,“面皮”被奶奶对折对折再对折,在奶奶的手起刀落下,成为1厘米宽的手擀面。土灶的火苗开始燃起,大锅内的水,慢慢火苗的加持下,温度升高,终至咕嘟咕嘟地泡着大量水泡。水开了,手擀面也该下锅了。

软软的手擀面,跃进锅里,在水中翻腾起舞,高唱着美食的欢畅。不一会儿,面香飘逸,从锅内爬出来,四散在屋内,浅淡又厚重,清香扑鼻。锅内的汤,也开始变得浓稠,显出自然的面汤色。

如果是夏季,奶奶一定会放入一些苋菜,红红的苋菜遇见汤,立马把汤变成鲜红色,幼年的我们,最喜欢。可现在已经国庆,已经深秋,苋菜是没有的。但自家菜园的白菜还是有的。一把碧绿的白菜,被奶奶下到锅中,菜香融入面香,混合的香味,更有层次感。

盐、油已入锅,只需简单的调料,那些简单质朴的食材便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满足地吃上一口,软绵,香浓,浓深地吸入一口浓汤,五脏六腑都妥帖畅快。后来,奶奶还对手擀面进行了改良,在和面的时候,加入两三个鸡蛋,那味道,更美了。

已经20多年没有吃到奶奶的手擀面了,这个深秋,这个国庆,准备学着奶奶当年的模样,为自己做上一碗喷香的手擀面,过节,慰己。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