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燕:至真至味糊涂面|中原作家

旅游 中原作家群 2022-11-13 05:15

原标题:张君燕:至真至味糊涂面|中原作家

作者: 张君燕

来源:黄河文苑微刊(官微)

“糊涂面”是豫西北地区的特色吃食。我不确定别处有没有糊涂面,或者是不是这种叫法,但这种吃食确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说到“糊涂面”,首先得解释什么是“糊涂”。“糊涂”是一种用玉米面熬煮而成的粥。做法很简单,玉米面盛入碗中用凉水搅拌均匀成糊状,待水开后倒入锅中,煮上十来分钟就熟了。早年间,太行山脚下地薄,粮食不够吃,玉米这种粗粮就成了香饽饽,而“糊涂”一度是人们早晚餐桌上的必备。顾名思义,“糊涂面”就是在“糊涂”里加了一些杂面以及各种野菜熬煮而成。

“糊涂面”的原料并不固定,手边有的食材都可以放进去,多则多放,少则少放。物质贫乏的年代,“糊涂面”里的主料——面和糊涂都很少,为了弥补主料的不足,就要在锅里添加一些东西凑数,比如粉条、黄豆等等。当然这些东西在当时也比较匮乏,野菜往往成了主角,马齿苋、灰灰菜、荠菜、米蒿,还有柳叶、榆叶、杨树叶等等,只要能吃,都可以往里放。听老辈人说,“糊涂面”曾经救了很多人的命,帮助人们捱过了很多个青黄不接的岁月。

八十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糊涂面”也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近年来,作为“调剂口味”的存在,“糊涂面”又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不过现在的“糊涂面”不仅选材丰富,做法也更讲究,兼顾口味与营养。用玉米面熬成的粥做底,加了肥肉丁、花生、黄豆、干豇豆,待糊涂熬得粘稠、香味四溢时,下入手工面条和一些粉条,最后撒上葱花和蒜末,用热油爆香——这样做成的“糊涂面”香浓味重,与当年相比简直有着云泥之别。

曾有朋友开了家餐馆,号称“御膳”的菜单上“糊涂面”竟赫然在列。朋友信誓旦旦地说,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时,误打误撞吃了一碗“糊涂面”,品尝过后赞不绝口,“糊涂面”得以盛行并流传。

我听完忍不住笑,简直是无稽之谈。当然,这是很多所谓传统美食惯用的套路,毕竟乾隆皇帝莫名戴上了“美食家”的帽子,而且走过哪些地方,吃过哪些美食,都无从考究了。但他肯定没有吃过“糊涂面”,即便吃过也绝不会称赞。因为最早的“糊涂面”一点也不好吃,准确地说,“糊涂面”并不是为了好吃而存在。当时的人们无米下锅,将面缸里的最后一点玉米面抖落出来,再与撸来的树叶、挖的野菜甚至是草根同煮,一点油水都没有,与美味完全不沾边,真相更可能是难以下咽。但这并不重要,能哄饱肚皮,人们就已经知足了。

倒是小城一名曰“花间巷”的美食街,新开了一家粥铺,“糊涂面”5块钱一碗,沿袭了传统“糊涂面”的简单、质朴,没有各种花里胡哨的贵重食材添加,口味上又做了改进和提升。最为关键的是,这家粥铺的老板一直热衷于公益事业,以凡人善举温暖了无数人心,而粥铺的所有盈利也将全部用于帮助那些贫困的、需要帮助的人们,正如这家粥铺的名字——“一点爱”,给人们送去一份关怀和爱,以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

这就与“糊涂面”自身的底蕴不谋而合,至真、至纯、至味。捧一碗“糊涂面”,拣一处空地,或坐或站,面一入口,曾经的悠悠岁月如画卷般浮现,心内一片澄明安详,顿觉坦然、知足、幸福。

作者简介:

张君燕,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高考热点作家。《读者》《意林》《特别关注》等畅销杂志签约作家。已出版《人生没有白费的努力》《浪是海的花,心是灵的魂》《当世界还小的时候》《读懂了你的心》等多部作品。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