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特产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
241、鄂温克族民间传说
鄂温克族民间传说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讷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涂继承鄂温克族民间传说是鄂温克族古老的口头文学样式,在黑龙江讷河嘎布卡鄂温克地区传承流布已有300多年历史。鄂温克民间传说主要包括本民族的起源、图腾崇拜、英雄猎人故事、动物与自然的神灵传说、萨满传说、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说唱故事和叙事诗等,主要代表作有《鄂温克族起源传说》、《尼桑萨满》、《萨满鼓的来历》等。
242、黑龙江秃尾巴老李传说
秃尾巴老李传说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群众艺术馆代表性传承人:宋梅颖《秃尾巴老李传说》是黑龙江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传说黑龙生于山东李姓人家,因出生时尾巴被父亲割断,为恢复龙体在萨哈江潜居。黑龙同情人间疾苦,保护沿江五谷丰收,和两岸人民血肉相连,备受人民赞颂。白龙仰仗兵多势众祸害人间,企图加害黑龙独霸萨哈江,黑龙与白龙进行生死搏斗。在沿江人民的支援下,黑龙战胜白龙,换得两岸的幸福和安宁。为感谢和纪念黑龙,人们将萨哈江改称黑龙江。
243、扎龙的传说
扎龙的传说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文化体育中心代表性传承人:关涛很久以前,在松嫩平原西部齐齐哈尔市东南21里处,有个水草丰盛、鱼虾肥美、湖泊星罗棋布的风水宝地,人们在此过着安静的生活。有一年突然大旱,到5月份还没下一滴雨,人们虔诚地祭祀求雨,感动了天上巡游的小黑龙。小黑龙给当地降雨,解除了旱情。小黑龙在和作恶的小白龙大战后受重伤,在大坑中奄奄一息。雨过天晴后,一只大鸟将人们引到沼泽深处的大坑前,在大鸟的呼唤下,所有的鸟禽都为小黑龙捉虫洁身,人们往小黑龙身上泼水、治伤。小黑龙伤好后,在大鸟的引导下返回天庭。为感谢大鸟和当地的人们,小黑龙在天庭给大鸟头上镶嵌了一颗红宝石,
244、莲花湖的传说
莲花湖的传说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肇源县文化活动中心代表性传承人:张延河《莲花湖的传说》是流传于肇源县境内的凄美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传承人张延河根据其母亲张于氏口述,进一步挖掘整理,情节跌宕起伏,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完整性、趣味性、思考性和文学性,展现了肇源县历史上的民风民俗、地域风情、生活习性与生产生活方式,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245、白水县传说典故:杜康卖酒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陕西白水县有个集贤村。村头有一口泉水,甘甜醇美,净无一尘。泉旁,有户人家,老头儿姓杜名康,说是夏禹的后裔。老头和老伴,就象那口甘泉一样,性情温和,心地善良,是个远近闻名的好人。老两口儿,无田无地,就靠着那口泉水酿酒度日。他们清晨汲水,整日精心酿造。每月只酿得醇酒三坛。他们酿造的酒胜过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琼浆玉液。传说有什么“竹叶青”、“状元红”。但最醇美的要算“千日醉”了。那“千日醉”真是:开坛三家醉,泛杯十里香。饮此酒者,不过三杯?就要醉倒。一醉就是一千日。好酒得有个好价钱。老头儿在酒馆墙上题了一首诗:一壶黄酒三百两;一壶烧酒换江山。君子但饮三杯酒,不醉三年不要钱。在一个
246、颜乌的传说
颜乌的传说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在他所著的《说苑》一书中载:“颜乌,乌伤人。亲亡,负土为大冢,群鸦数千,衔土相助焉。乌既死,群鸦又衔土葬之。”这是历史上关于颜乌的最早记载。颜乌以其感天动地的孝德备受历代推崇,有关他的故事在义乌广为流传。乌伤源于颜乌。关于颜乌和县名乌伤的传说有:——“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万历]义乌县志》卷5)——“东阳(郡)颜乌以淳孝著闻。后有群乌衔鼓集颜所居之村,乌口皆伤。一境以为颜乌至孝,故慈乌来萃。衔鼓之异,欲今聋者远闻。即于鼓处立县,而名为乌伤。王莽改为乌孝,以彰其
247、“南京水”的传说
淄川区罗村镇东官庄村西南二里许,在漫泗河中游,有一个深不见底的瀑布湾,当地人称跌破头湾。其南边岩石缝中有一组清泉,旱不枯,涝不溢,长年流水不断。此泉水清澈甘冽,当地人称为“明泉”,又叫“南京水”。民国三十年,日本鬼子制造的北大井透水惨案,周围二三十里地的水井及山泉全部干枯,漫泗河、猪龙河断流,唯独此泉水流如常,更加增添了其神秘的色彩。据传说,此泉是明朝仇尚书从南京带回来的一坛“南京水”而发源的。仇尚书,名维祯,字庸足,淄川县东官庄村人。明万历年间得中第八名进士,曾任南京户部尚书。他文武兼备,为官清正而且事母至孝。天启五年,其母太夫人许氏身患重疾,家中急忙传书告知尚书。尚书接到告急书信,心急如焚
248、孔子回车庙传说
孔子回车,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相传孔子周游列国,传道讲学,在郑国游说结束后,乘车直奔晋国。当他同随行弟子来到晋国边境天井关下一山村(今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铺镇境内)时,见有小孩以石筑城为戏,不肯让路。其中一个叫项橐的顽童,并以“只有车绕城,而无城让车”之说质难孔子。孔子见项橐虽小,却有过人之处,于是躬拜为师,令弟子绕“城”而过。当行至天井关时,又遇松鼠口衔核桃跑至面前行礼鸣叫。孔子见晋国玩童如此聪明,连动物亦懂大礼,十分感慨并回车南归。现天井关村仍留有当年的回车辙。后人为祭祀孔子,在村东南修有文庙(史书所载,该庙为东汉时期,孔子第十九代孙孔昱在洛阳居官时所建),还立有“孔子回车之辙”石碑和碑亭,并把
249、黄帝传说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黄帝出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孙。为上古时帝王。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相传轩辕黄帝的
250、楚河汉界--象棋文化的传说
“楚河汉界”是指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仅在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因种种原因项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便成了楚汉的边界。现在鸿沟两边还有当年两军对垒的城址,东边是霸王城,西边是汉王城。“楚河汉界”的由来中国象棋棋盘上有“楚河汉界”,这是怎么来的呢?“楚河汉界”指的是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沟口宽约800米,深达200米,是古代的一处军事要地。西汉初年楚汉相争时,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仅在荥阳一带就爆发了“大战七十,小战四十
251、嫘祖的传说
我国素以丝国著称于世,是丝绸业的发源地。丝绸柔软透气的性能及绚丽多彩的花色品种不仅博得了国人的青睐,在国外也享有极高声誉。我国历史上关于桑蚕丝绸的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嫘祖敎民养蚕制丝的故事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也最广。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盐亭县境内)嫘村山一户人家。姑娘长大后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来奉养体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处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来奉养二老呢?生活的艰难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树下伤心地哭起来,哭声是那样哀婉、凄凉,使远近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这哭声震动了天廷。玉
252、潘安的传说
潘安(247—300),字安仁,西晋文学家,河南荥阳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潘安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他擅缀词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时人称他是一个忧郁的美男作家。虽说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在那时候他就已经有了大批“粉丝”了。潘安每次出去游玩的时候,总有大批少女追着他,那绝对就是个追星的架势。追着潘安的一批批少女老妇又是给他献花,又是给他献果。潘安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能够满载而归,这也就成为了“掷果盈车”这个典故的由来。《晋书·潘岳传》里记载有这个小故事。潘岳每次上街都能弄一车水果回来,自然惹人羡慕,而当“时张载甚丑,
253、尹吉甫民间传说
尹吉甫,房陵(今房县)青峰人,死后葬于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诗经》的主要编纂人和代表性作者。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姬靖即位,选贤用能,国家兴旺,周室中兴。他任用尹吉甫、仲山甫、方叔、召虎为大臣。尹吉甫文武双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1为太师。周宣王还亲命大臣作诗为颂“文武吉甫,天下为宪”。古房陵有与中华文明几乎同步的文明史,千里房陵中,有尹吉甫的大量文化遗存。西周以后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推崇为“忠义”至尊的化身,成为后世王宫大臣们做人为官的典范。特别是房陵历朝历代1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尹吉甫建墓、修祠、造庙,不仅是为了纪念尹吉甫房陵出生、食邑
254、“惟楚有材”传说
惟楚有材,同义词有“惟楚有才”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惟,系语首助词,古籍惟、唯、维通用,如《书·泰誓》“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岳麓书院的正门口骄傲地挂着一副对联:“惟楚有材,於斯为盛”,而岳麓书院就是湖湘文化的中心。书院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口那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这是一副典型的集句联,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楹联撰于嘉庆年间,时任山长袁名曜出上联,贡生张中阶对下联
255、卓刀泉传说
卓刀泉传说流传于洪山,讲述的是关羽驻兵今卓刀泉,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的故事。在洪山区伏虎山下,传说原有一口古井,后人因井建寺,名曰“御泉寺”,而起初的卓刀泉就在此寺前。史载,“御泉寺”始建于宋代,位于古代武昌城东驿道的隘口处,即著名的洪山“九岭十八凹”之地,前有桂子山挡道,地势险要,为兵家争夺之地。明初,楚昭王朱祯来此游览,见寺前一眼井井水清洌,呈淡绿色,便以杯舀水饮用,觉得甘甜可口,遂感叹曰:真乃神泉也!于是令人在此筑井台,修石栏,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这就是游人今天看到的卓刀泉古迹。后来民间传说,关羽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