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特产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传说
271、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
斗门石婆庙会和七夕传说的历史渊源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在韩国、朝鲜、日本等国也广泛传播,源远流长。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0。”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西汉牛郎、织女星象演变为动人的神话传说。西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272、沂源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睆彼牵牛”的记载。《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据有关专家考证,《诗经》中周王朝的“大东”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横跨今山东临淄、曲阜一带,而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县正介于临淄和曲阜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今天的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的织女洞及与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庙,是一处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最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时间可追溯到中国的唐代,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在国内同类资源中具有垄断性。牛郎织女”的故事传
273、临城赵云故里传说
三国名将赵云,人称“常胜将军”,是蜀汉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官拜镇远将军,建兴六年病故,谥号“顺平侯”。临城县一直流传着临城是赵云故里的传说,关于临城是赵云故里传说的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上世纪末出土的“汉顺平侯赵云故里”石碑一座,说明在清代认同临城系赵云故里,即在清代临城是赵云故里的传说已广泛流传。临城赵云故里传说全系一代一代地身传口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整理临城民间文学时,对临城赵云故里传说进行了初步的整理,但只整理出了其中的两个,并收录到《临城民间文学》一书,而临城民间关于赵云的传说还有很多,在街头巷尾仍有很多人在讲述赵云故里的传说。临城赵云故里传说主要的三个传说是:一、赵云
274、柏乡汉牡丹传说
牡丹、芍药是天上主管花界的仙子,为追求纯洁、忠诚的爱情,不畏-、不惧天条,亦要坚守忠贞的爱情,最后幻化成花的故事,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它以成花成对的美好故事,抒发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与颂扬,宣扬纯洁、忠诚的爱情主题。几千年来,除有史志、碑刻记载外,异姓无师的传承,是此类民间故事一大特点。花神幻化成花的传说及祭祀仪式的主要内容是每年谷雨节观瞻祭祀汉牡丹,青年男女拜祀花神,保佑俩人的爱情忠贞不谕;老年人拜祀花神,保佑自己身体健康到老。民间文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相融合,即表达了忠君爱国的纯朴思想理念,又保护了现实生活中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牡丹花。北郝村牡丹先以神花印入人们的心底,再渐由神话演化成护佑
275、李广射虎的历史传说
卢龙是一个具有三千六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这古老、文明、写满历史的风水宝地,孕育出举世闻名的孤竹文化,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添了一份光彩。我国成语典故的宝库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根据发生在卢龙的李广射虎的故事派生出来的。卢龙自商以来,历为国、郡、州、道、路、府、县、治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秦、汉时期,卢龙属燕国之辽西郡,历史上,自秦统一中国后,卢龙所在的辽西地带属于多事的边关。西汉时期,北方匈奴日渐强大,后一直成为中央王朝的北方之患,卢龙地域自古为边关战场。金昌绪的《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里的辽西,指辽西郡,亦代指卢龙
276、玄鸟生商的历史传说
卢龙县古称孤竹国,孤竹部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土著部族,它和殷商的始祖——契,同属于东北夷的一支,曾共同生活在古燕山和古玄水(今卢龙境内的青龙河)一带,游牧与农业兼作。关于商的起源,在卢龙流传着“玄鸟生商”的美丽传说。商是黄河下游的古老的夷人部落,帝喾高辛氏后裔。相传帝喾和他的妃子简狄,还有简狄的妹妹,向神求拜、祭祀仪式后,在“玄丘之水”中洗澡,有玄鸟飞过堕其卵,简狄取而吞食,因而怀孕生契。契为商人始祖,是商族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第一位男性首领。在“玄鸟生商”的传说中,各书记载都提到有一条河水,《史记•三代世表》褚少孙补说“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所说的玄丘水应当是玄水。
277、碣石山传说与故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留下一代枭雄曹操千古绝唱的碣石山,雄踞于秦皇岛市昌黎县城北,东距黄金海岸仅15公里。碣石山的主峰仙台顶,海拔695.1米,高耸于古城昌黎的正中。从古至今,围绕着碣石山的名胜古迹、山川风物和地理、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昌黎民间流传着千余个优美动人的传说与故事。碣石山故事与传说之所以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是因为它的内容大都以斗智斗勇为主,扬善弃恶,宣扬正义终会战胜-,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推崇智慧,重视技艺,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传奇色彩。如:《双寺镇黄龙》讲述的是妖龙作怪,危害百姓,0师云慧和徒弟张仓帮助山民除妖镇龙,最终胜利的故事。《秦始皇派
278、卢龙老马识途的传说
卢龙是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这古老、文明、写满历史的风水宝地,孕育出举世闻名的孤竹文化,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添了光彩。在我国成语典故的宝库里,“老马识途”的故事就发生在现在的卢龙。据《卢龙县志》记载:“在治城滦河西二十里去清节祠三里其地多平沙无草木相传即齐桓伐孤竹老马识途处今西北之泥沟山是也盖误迷为泥云或曰在榛子镇西乱石山”。卢龙自商以来,历为国、郡、州、道、路、府、县、治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最先称霸的霸主,正当中原各国逐渐承认了齐国的盟主地位时,边境少数民族狄人和山戎人也逐渐发展起来。他们屡屡举兵犯境,给中原各国造成了严重威胁,周惠王十四年
279、迁安老马识途的传说
老马识途这一成语故事,几乎世人皆知。然而,这一典故发生在何处,知者却不多。其实这故事就发生在河北省迁安市的龙(泉)山脚下滦河岸边。河北省迁安市,原名安喜县,《金史地理志》载:“迁安县本汉令支县故城,辽以所俘安喜县民置,因名安喜,大定七年更今名”。金世宗年号为大定,大定七年(即公元1167年),将安喜县更名为迁安县。公元前664年,齐桓公应燕庄公之邀,率师北上,举行了救燕伐山戎之役。在打败无终、令支两国之后,继而伐孤竹。孤竹城山戎首领答里呵,设计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城计”,城中兵民都逃往山中藏匿,从而引诱齐军中计,误入迷谷。当时地形地貌与现在不同,迷谷附近尽是沙石之地,草木不生,人称旱海。是时
280、康熙与大庙的传说
东庙宫位于围场四道沟乡庙宫村,是围场的东入口,是嘉庆皇帝为围猎时拈香、小息所设。东宫庙如同其他皇家建筑一样也是红墙黄瓦,古松参天,皇帝秋狝入围场前总要在此拈香拜“塞罕佛”。东庙宫与其他宫廷建筑又不完全一样,他有全国三个“罕见”。一是庙、宫合一为首创;二是供奉的神灵着清装,国内所特有;三是郭仁镇远神的本庙是皇家赦建的最小庙宇。说起“塞罕佛”这个神灵,有一个神奇的传说。传说康熙二十二年七月来木兰围场狩猎,遇到了一位蒙古姑娘,封这位蒙古姑娘为金莲仙子。同时被一个误闯皇帷捉-的农夫救了性命,因他救驾有功,康熙封他为“塞罕佛”,那只-也被封为金蟾。两个被雷击死的士兵封为四品侍卫,侍奉“赛罕佛”左右。同时
281、大城杨家将传说
在大城县,至今流传着许多有关杨家将的传说。经多方考证证明大城的确是杨延昭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大城县杨六郎的民间传说丰富多彩,既不同于历史小说《杨家将》版本,又有暗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大城杨六郎的故事可分为爱情传说与英勇抗辽的传说等。传说大城县大王都村是大刀王怀女的故乡,她和杨六郎早先定下娃娃亲,等长大成人后,杨六郎嫌她长得丑,就与如花似玉的柴郡主结了婚。现大城有二十几个村的村名与杨家将有关,如王怀女曾找杨六郎招亲,杨六郎见其丑陋不招,便比武较量,六郎败,王怀女问六郎招不招,六郎还是不招,王怀女愤愤地说:“你好难招的夫”,故得名难招夫,后依谐音演为南赵扶;王怀女寻夫一路猛追沿途叫骂,后
282、仁义胡同的传说
建昌营镇位于唐山市迁安市北18公里处,建昌营西街,原大西门里路南,有一条小胡同——仁义胡同。此胡同宽1.1米,长50米,两人相对走来可擦肩而过。建昌营西大街与其南边的鸡市街本不相通,有了这个仁义胡同两街才沟通了,从而方便了这一带的居民。“仁义胡同”顾名思义是由“仁义”而来,其来历是,明朝时期建昌营西街有两大户人家,是隔壁邻居。东家人姓任,西家人姓梁。梁家欲盖东厢房,想占隔墙为基。任姓闻知,言说此墙系我家所有,梁姓占墙实属无理。梁姓人坚持要占,两家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由于任姓抗得很硬,梁家好长时间没有动工。在相峙的过程中,任姓给其在外地做官的家人寄去一信,告之此事。不久此官复信至家,任姓拆封取信
283、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
在三千多年前的冀东大地上,曾经辉煌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诸侯国——孤竹国。孤竹国第九世君墨胎子朝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因礼让为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而闻名于世,后被儒家始祖孔子尊为圣贤;被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写进《史记》;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一颂再颂;被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冠以“百世之师”而流传至今。伯夷、叔齐让国成仁、耻食周粟的高举,绵延出华夏民族的清明之气、仁义之风,成就了中国的礼仪之邦,大国风范;也滋养了卢龙这方水土淳朴厚重的民风民俗。卢龙县城附近,流传着许多以伯夷、叔齐精神为内涵的民间故事,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被做成石刻,镶嵌在城门左右的墙壁上,以示宣传教化。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
284、祠山张渤传说
祠山(张渤)传说是西汉时期至今在广德及江南地区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相传西汉末年,治水英雄张渤在广德东亭开挖河道时,与夫人李氏约定,在工地外设置鼓坛,李氏每日送饭时,击鼓三声,他闻声过来用餐,不让李氏送饭到施工现场。一天,李氏无意遗落几粒饭粒在鼓面,遭群鸟啄食发出鼓声。张渤听到鼓声,以为夫人送饭来了,便来到了鼓坛,方知是鸟所为,随后他又返回工地。不久,李氏送饭击鼓三响,张渤以为还是鸟啄之,未理会。李氏久等未见丈夫来用餐,就到工地一探究竟。见张渤化为大猪正驱使阴兵开河,顿时吓晕。张渤不及避化,羞与夫人见面,从此隐居广德横山、礼参北斗、-得道。为纪念张渤治水功绩,时人在横山南麓建庙供奉张渤。广德县东
285、魏徵的传说
魏徵的传说是一千多年来在魏徵故里晋州市民间广泛流传的魏徵的传说故事。魏徵故里晋州市在河北省中南部,宽20.7公里,南北长41.5公里,总面积619平方公里。全市共有自然村214个,人口54万。石德铁路、石黄高速、307国道穿越市区。西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50公里,北距首都北京300公里。主要流传方式为一人讲,众人听或家庭的或小群体的,讲述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在民间的形象。这些故事有生活的、又有政治的、有青少年时代的秘闻隐事、也有居官治国的轶闻奇话。从不同时期、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讲述了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睿智、勤奋好学、刚直不阿、清正廉明。既亲切、又高尚的魏徵。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