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党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党篇
16、党参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入中药,性平,味甘,补中益气,主治中气虚弱,脾虚泄泻,血虚薇黄、便血崩露等症。我省的党参有纹党和防党两大品种,以文县产的纹党最为驰名,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以补益力强,闻名于世。
17、铜川党参
党参性味甘平。主要功用为补气健脾。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以治疗气虚证。临床上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健脾胃:脾胃之气不足,可出现四肢困倦、短气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软等症。本品能增强脾胃功能而益气,可配合白术、茯苓、甘草、陈皮(五味异功散)或白术、山药、扁豆、芡实、莲肉、苡米、茯苓(参苓白术散)等同用。2.益气补血:气血两虚的证候(气短、懒倦、面白、舌淡、甚或虚胖、脉细弱等),可用本品配合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同用(如八珍汤),以达气血双补的作用。再者,前人经验认为益气可以促进补血,健脾可以帮助生血,所以在治疗血虚证时,也常配用党参益气、健脾而帮助补血。例如配白术
18、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据统计,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梆子戏近六百个,皮黄戏九十多个,昆曲十多个,罗罗腔戏和卷戏各数个,代表性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楼》、《雁门关》、《闯幽州》、《董家岭》、《巧缘案》、《夺秋魁》、《甘泉宫》、《东门会》、《徐公案》等,其中一些剧目完全为上党梆子所独有。清咸丰
19、渭源党参
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凉爽,是旅游观光、避署纳凉的好去处;渭源县地处西秦岭山脉的南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也是渭河与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这种特殊的地形结构和独特气候特征造就了比较富饶的特产资源:这里盛产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已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千年药乡"之美誉。由于海拔高、气候适宜、昼夜温差大等因素,出产的中药材以品质好、无污染、药用价值高久负盛名,自古以来就有"渭水当归传两广"之说。野生药材多达400种,家种药材主要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年种植约30多万亩,产量达6万多吨,同时,还种生地、大黄、板兰根、防风、柴胡、甘草
20、凤党
党参属桔梗科党参属,党参的根为常用中药,味甘性平,具补气,益血,生津的功能,在我国各地皆有出产。凤县所产党参,芦头蜂窝状,俗称“狮子盘头”;芦下密集横纹,称“蚕项”;皮松肉紧,质地柔润,有弹性而易折,断面黄白相间,中间黄色,曲折环绕有裂隙和放射状花纹,称“菊花心”。气清香,味甜,口嚼粘牙,无渣,为党参中上品。据《凤县志》和《凤县民国志》等资料记载:凤党以名贵质优享誉远销于东南亚、日、韩等地。清末时是朝廷的上等贡品,1964年凤县被省上列为凤党出口商品基地县;1987年凤党被陕西省作为名优地方产品推荐参加上海“中国首届中医药国际学术及展览会”。由于过度采挖,凤党野生资源已濒临绝迹,一度出现无货供
21、党参田七炖鸡
党参,可代用人参补心气,同样具有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的药理作用。田七,又称三七,民间一贯有将田七当作滋补品的习惯。鸡肉为民间传统的食补佳品,与党参、田七配制成药膳,可更好地发挥补心气,活心血作用,对缺血性冠心。党参田七炖鸡原料:党参15克,田七10克,鸡肉100克。做法:先将田七研成细粉,备用。将党参切片,用纱布袋装后扎口,与鸡肉同入锅,加水适量,加葱、姜、精盐、料酒,用文火炖至肉烂,兑入田七粉,拌匀即成。功效:补养心气,改善心肌缺血。主治:气虚兼夹血瘀的冠心病心绞痛,症见胸痛,痛有定处,心悸气短,苔薄白,舌质紫,脉细。
22、林口党参
党参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本草从新》记载:“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中气微弱,用以调补,甚为平妥。”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腱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且较诸辽参之力量厚重,而少偏于阴柔,高丽参之气味雄壮,而微嫌于刚烈者,尤为得中和之正,宜乎五脏交受其养,而无往不宜也。特力量较为薄弱,不能持久,凡病后元虚,每服二、三钱,止足振动其一日之神气,则信乎和平中正之规模,亦有不耐悠久者。然补助中州而润泽四隅,故凡古今成方之所
23、上党乐户班社
长治古称上党,战国时期为韩国别都,秦、汉时置上党郡。上党者,“与天朋党也”。苏东坡诗云“上党从来天下脊”。这里东临太行,西屏太岳,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北扼幽燕,南瞰中原”,地理形势独特,向有“得上党而望中原”之语,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上党盆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素有“高山盆景、清凉之都、太行明珠”的美誉。上党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即有人类活动。相传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是在这里尝百草、兴稼穑。著名的史前文化传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传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上党这块“红色
24、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山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流行在山西东南部的戏曲剧种,上党落子是河北武安落子的一个支流,约在清朝道光年间武安落子流入黎城,后同当地语言,民歌相融合,逐步发展为具有上党乡土风貌的剧种。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班社分别受到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的影响,因而在清光绪年间,上党落子形成南路、西路两个艺术流派,后两者在艺术上又相互进行借鉴和吸收、逐渐统一了风格。上党落子源于河北武安落子。约在清道光年间吸收民歌小曲及上党梆子的艺术营养而形成。清同治年间,潞城县潞河村有人组织合义班,将“打地圪圈”落戏搬上舞台。上党落子搬上舞台后,为与上党梆子争夺观众,于光绪十年(1884)从河北请来平调演员王四虎(又名
25、城口党参
党参(又名:上党人参、辽参、三叶菜、叶子草),为多年生桔梗科草本植物。根长圆柱形,直径1~1.7厘米,顶端有一膨大的根头,具多数瘤状的茎痕,外皮乳黄色至淡灰棕色,有纵横皱纹。茎缠绕,长而多分歧,下部疏生白色粗糙硬毛,上部光滑或近于光滑。叶对生、互生或假轮生:具柄,叶柄长0.5~4厘米,被疏柔毛:叶片卵形或广卵形,长1~7厘米,宽0.8~5.5厘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绿色,被粗伏毛,下面粉绿色,密被疏柔毛。花单生,具细花梗;花萼绿色,具5裂片,裂片长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光滑或稍被茸毛;花冠广钟形,直径2~2.5厘米,淡黄绿色,且有淡紫堇色斑点,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至
26、党参炖土鸡
陵川党参的横断面呈“五花形”,油性大,无渣滓,含糖量和药用价值比一般党参要高出1-1.5倍,民间自古就有“一棵五花芯,强如十斤参”之说。厨师们用当地这种独特的食材,与土鸡搭配,炖制出一道营养价值美味、滋补的地方美食——“党参炖土鸡”。鸡肉一定要选当地放养的土鸡,又称草鸡。草鸡以青草、昆虫、杂粮为食,在找食过程中,肌肉得到充分生长和发育,粗蛋白质含量明显提高,脂肪含量大大下降,鸡肉品质堪称上乘。新鲜的土鸡一只洗净,党参四两,葱姜蒜花椒大料适量,将食材依次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烧开,小火慢炖,,美味在汤与食材之间交融,在食材党参和鸡肉之间漫动。党参有补
27、党参
党参别名东党参、三叶菜。主产于通化、抚松、靖宇、长白等地。在海拔200-1500米的林下,灌丛及溪流畔经常成片生长,多生于肥沃深厚的腐殖质土壤中。党参是颇受医学家重视的常用中药之一,根入中药,始载于清《本草从新》,为滋补强壮剂。党参性平味甘,入脾,具有补足益气、养血生津之功效,用于中风虚弱、脾虚泄泻、津伤口渴、血虚萎黄等症。(延吉)
28、通河党参
通河党参
29、台党参
党参,以原产于山西上党盆地而名。忻州地区,以五台县出产为多,故称为“台常参”。《药材学》称,台党参“野生者品质特优,为党参中之珍品”。五台县山多坡广、气候清凉,黑红色的砂坡地多,土壤中含有腐植质,因此,种植党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野生的党参采集量较少,不能满足医药需要,当地早已引为家种。党参的功能为补中益气,生津止渴,与人参相近而偏补中气,有治脾虚、肺虚、驱寒扶热之功效。用于治疗衰弱、贫血等症,并可镇咳祛淡、健胃、利尿。
30、木兰党参
木兰党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