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号子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号子篇
1、南溪号子
南溪号子流行于重庆市黔江区,它的雏形是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与薅草锣鼓近似。在长时期的传唱过程中,南溪号子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种,它既不同于周边的川江号子、纤夫号子,也有别于广泛传唱在武陵山区的其他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南溪号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但其腔调和唱法却比较固定。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喇叭号等十余种。其基本唱法为一人领喊,二人或三人扮尖声(即喊高音),三人或更多的人喊低音,众人帮腔,从而形成高中低声部互相应和、在山野间悠扬激荡的天籁之声。南溪号子的内容涉及土家族历史、地理、民间传说,传达出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是土
2、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重庆市和四川东部是川江号子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川江号子主要流传于金沙江、长江及其支流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等流域。这一带航道曲折,山势险峻,水急滩多,全程水位落差较大,特别是经险要的三峡出川,船工们举步维艰。川江号子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川江号子包括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上水号子又包括撑篙号子、扳桡号子、竖桅号子、起帆号子、拉纤号子等,下水号子又包括拖扛号子、开船号子、平水号子、二流橹号子、快二流橹号子、幺二三交接号子、见滩号子、闯滩号子、下滩号子等,因此形成数十种类别和
3、茶山号子
瑶乡茶山号子--流传于辰溪县黄溪口地区7个乡镇,相传是挖茶山时唱的号子歌,乃众人在挖茶山时,由人在山顶敲锣打鼓,唱一阵打一阵,以鼓舞挖山人的干劲。2008年6月7日,湖南省辰溪县申报的“茶山号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588Ⅱ-89。有时是一人唱众人和。茶山号子歌,气势磅礴,宽广洪亮,激越高亢,很有鼓动人心的作用。茶山号子发声方法独到,音乐旋律奇特,高音区翻高八度,特别高尖,堪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奇葩。源自生活的号子瑶民除了耕作稻田以外,还经营大片油茶林,茶山号子就是他们冬季翻挖茶山时唱的劳动口子,其过程是:鼓手先祭土地神,挖山的人们,在山脚下一字排开,然后
4、舟山渔民号子
舟山渔民号子,是舟山群岛各类渔船工号子的总称,是世代讨海为生的舟山渔民船工在大海和岸上劳作中创作形成、逐渐积累、不断丰富并世代相传、朝夕相伴的海洋民间口头音乐。在木帆船时代,船上一切工序全靠手工操作,集体劳动异常繁重。各种工序都要喊号子以统一行动,调节情绪,为此形成了丰富的号子,以渔民、船工为主要传唱者。舟山渔民号子按作业时用力的部位,可分为手拔类号子、手摇类号子、手扳类号子、测量类号子、牵拉类号子、抬物类号子、敲打类号子、肩挑类号子、吊货类号子、抛甩类号子等二十多种,按作业的工序又可分为拔篷号子、起锚号子、拔网号子、拔船号子、摇橹号子、打绳索号子、打水篙号子、打桩号子、起舱号子、涤网号子等。
5、龙骨坡抬工号子
“抬工号子”发源于龙骨坡,庙宇镇地处渝鄂边界,四周险峻的山峰连绵不绝,距今204万年的“巫山人”———著名的龙骨坡古人类遗址在其境内,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龙骨坡抬工号子”这种民间音乐形式在巫山人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汗水里孕育产生,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龙骨坡的先民们为了生存要建屋造房、架桥铺路,特别是在搬运大型的石料等材料时,必须要出动众多男性青、壮年,以集体力量担负,这就形成了抬工群体。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抬工们通过吼唱号子,加强劳动纪律,抒发内心感情,缓解疲劳,使集体步力合一,轻松协调,慢慢就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抬工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根据音乐速度分为快腿号子和慢腿号子。路面平坦时
6、竹麻号子
竹麻号子是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主要流行于成都所辖邛崃境内平乐镇的金华村金鸡沟、金河村杨湾、同乐村的芦沟以及花楸村等地。竹麻号子唱腔原始、质朴、粗放、高亢,是川西地区民间少数原汁原味演唱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平乐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建镇历史已有2000多年。早在宋朝,平乐镇便以造纸业的兴盛而享誉海内外。根据宋代《九域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平乐镇的富庶和繁荣:“平落(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井繁富,纸市尤大。”《邛州志》也明确提到平乐镇的造纸工业影响甚大,所谓“成都草纸半平落(乐)”,说的就是此地造纸工业的盛况。在宋代,整个成都地区
7、长白山森林号子
长白山森林号子是长白山区伐木人抬木时唱的一种歌,俗话叫“号子”。号子是人在抬木时自然发出的呼声,由抬木人的领头人“杠子头”(又叫号子头)来“领唱”,其余的人“接唱”(又叫接号),便于抬木行走时迈步整齐,使木头悠起来,从而平分压力,运走木头。由于森林停采保护和机械化运木使得抬木活动越来越少,长白山森林号子难以得到传承,处于濒危状态,2008年,申报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自从有了森林和采伐,森林号子就没有停止过,它千百年来活在长白山森林里。21世纪初开始,由于森林处于停采保护阶段,而且机械化地运木可以靠贮木场吊车去运木,这使得抬木活动越来越少,于是这种森林号子也就越来越少。而且从前
8、酉水船工号子
酉水船工号子,指酉水河段船工的劳动时号子,在酉水上下游之间的湖南省保靖县河段最流行。较之其他地区,沉淀在这里的酉水船工号子传唱形式最古老、内容最完备。酉水船工号子分为橹号子、桨号子、纤号子、卸货号子等,品类达50多个,曲调、节奏各异,所反映的内容分为历史传说类、水路分段记述类和风俗生活类,彼此间相互穿插、相互糅合。列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水发源于湖北省鹤峰西北部,蜿蜒流经湘西自治州龙山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等县,汇入沅水,是湘西土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湘西与外界物资交流和文明传递的主要渠道。一艘艘依靠人力划桨撑篙拉纤的木船,将湘西的桐油、五倍子、兽皮、药材等
9、硪工号子
黄河既为中华儿女创造5000年的历史文明提供了一个施展聪明才智的大舞台,同时,好像故意要考验她的不畏艰辛的儿女,每每以不羁的洪水摧毁黄土地上的生命财产。这就有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防洪抢险的历史。这样,就有了打硪、硪工和行将消失的歌谣——硪工号子。打硪是打夯的另一种形式,在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主要用于修堤、筑坝、铺路的时候以夯实地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修筑洛阳柴河水库及白道河水库过程中,工地上曾经组织过十几组硪工同时打硪。他们边干边唱,互相比赛,劳动场面非常壮观。随着现代化机械的广泛使用,硪工号子这种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硪工号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打硪过程中唱的一种节奏性很强的民间
10、永修吴城排工号子
永修吴城排工号子(第二批省级)吴城排工号子产生于扎排、放排的全过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种来自于原始的声乐。不同的劳动,有不同节奏的号子。大体按工序可分为扎排、捞排、倒梁、扛排、拉排、传缆、绞车等。扎排号子:是排工将木头扎成底排的号子,也就是木排的第一道工序的劳动唱词。捞排号子:是几个排工一同用铙钩将飘浮在水面上的木头先沉下水,再借着木头的浮力,由一人领唱众人和,齐心协力将木头迅速钩上底排。倒梁号子:是排工将木排的首、中、尾用缆子把横梁紧紧扎牢协力清唱,其目的是防止木排过急流险滩时被冲散架。扛排号子:是当木排搁浅时,排工跳入水中每人用一根碗口粗细的木头伸进排底,或以肩膀扛或以臂膀使劲撬动
11、上海港码头号子
上海港码头号子是流传于上海市的汉族民歌,码头林立的黄浦江畔传唱的劳动者之歌。码头号子承载了劳动者顽强的生命力,也见证了上海港码头的历史变迁。上海港码头号子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宋时期,上海地区的主要港口在吴淞江入海口的青龙镇(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北),后因吴淞江河道淤浅,港口作业逐渐从青龙镇转移到上海浦。1843年11月,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1853年,中国对外贸易的重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1870年后成为中国航运中心。1931年,进出口吨位居世界第7位,成为远东航运中心。随着旧上海“远东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和工业城市的发展,那些从五湖四海来的包括大件、特大件、笨重和超重的货物,全部压
12、庐山石工号子
庐山石工号子(第四批省级)《庐山石工号子》紧紧围绕着营造别墅的活动进行,是在众人搬运大体量石材时哼唱的一种劳动号子。以领唱与和唱形式对答,领号人将搬运中遇到的突发事件,以对答的方式将信息和他的意图传达给众人,众人得知这些信息后,会听从领号人以领号方式的指挥,从而达到统一步伐的目的。虽然清唱能唱出它的腔调,但与处在重力压迫下哼唱的歌声完全不同。重力压迫下的歌声是一种“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呐喊,语音沉重,没有浮燥、轻飘的轻松感。所以,哼唱石工号歌必须依赖以上说到的石工搬运时使用的劳动工具,它们与石工号歌紧密相连。主要特征一、鲜明民间音乐特征:《庐山石工号子》由多种风格的号子组成,有大中小号之分。作
13、江河号子(涪江号子)
在涪江流域(绵阳至重庆合川)木船航运时代,每当逆江而上或者船过险滩的时候,船工们就得拉纤。为了协调步伐和鼓舞士气,船工们就在号子声中掌握行进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逐渐形成了“涪江号子”。随着行船水情的变化,船工们会吟唱不同的号子,许多号子往往是船工在航行中触景生情而即兴创作的。他们就像行走在涪江的行吟诗人,大量使用赋、比、兴的手法编唱着号子词。“涪江号子”大致可分渣渣号子、滩坪号子、交架号子、拖浅号子四种。渣渣号子:又称投水号子,指启动船只时的张纤活动;滩坪号子:即风平浪静时的平水号子,节奏轻快、悠然,大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意;交架号子:在最为危险,最需齐心协力、竭尽全力的时候所用;拖
14、万安赣江十八滩号子
万安县是江西省吉安市南部的一个山区县,属非纯客家县。全县30万人口,国土面积2051平方公里。该县南与赣州市连界,赣江由南到北纵贯全境,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闽粤湘桂水陆相接的驿道要津。自古以来,南来北往的舟船到了万安县城都必须得停住。其中,从赣江下游欲溯江而上的船只,在这里大船换小船,祭拜河神,并请好当地滩师领航,请当地的船夫拉纤,才过得了惶恐滩等“赣江十八滩”。反之亦然。于是,千百年来,船夫们在滩师的引导下,一路拉着纤,一路吼着号子,赤身裸体四肢着地,艰难前行过险滩,留下一江血汗斑斑的千年史话,留下一串惊天地、泣鬼魂、千年不绝的赣江十八滩船夫号子。赣江十八滩船夫号子由来已久,有几千年的历史,
15、长江峡江号子
长江峡江号子是湖北省宜昌市的地方民歌,属于流传在滩多水急的长江三峡西陵峡一带行船过程中船工呼喊的号子,以及装卸、泊船时呼喊的码头号子和搬运号子。长江峡江号子是湖北省地方民歌号子类中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歌种,是船工在对生命极限的考验中产生的,是群体劳作创造的生命乐章。具有浓厚的地方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长江峡江号子现存126首,包括起舱、出舱、发签、踩花包、抬大件、扯铅丝、上跳板、平路、上坡、下坡、摇车和数数等。峡江号子在峡江上下广为流传。[1]表现形式作为一种地方民间音乐,长江峡江号子,伴随着劳动节奏而歌,以高亢、浑厚、雄壮、有力,节奏铿锵,表现形式为一领众合,有喊唱、呼啸、翻唱等。音乐旋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