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节日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节日篇
76、宾阳圩逢节
圩逢是指旧时壮族青年男女恋爱的约会的一种主要方式而言。圩,就是设定一个地方,逢,壮族语言读Tang即相会达到欢喜的0之意。圩逢日,一年一度。是日,青年男女在一约定的地点相聚一起,尽情欢唱恋歌,相互认识,互表衷情,或者相互问答,增加交流,寻找意中之人(谈爱找对象)。后来发展成为群众性的大规模游艺活动,是宾阳甘棠地区壮族人民的一种传统文艺-,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届时,除个别村游菩萨外,主要有舞狮、舞龙、舞凤、舞麒麟、舞马及武术表演等。狮、龙数少者有几十,多至二三百,热闹非凡。圩逢,约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宾阳甘棠关帝庙建成时开始举行。至民国期间,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圣诞圩逢,均由8人抬一木雕关公
77、陕南丈人节
洋人有“圣诞节”,“情人节”,国人有“端午节”、“中秋节”,近年又设立了“母亲节”、“老年节”、“教师节”等等。那么有没有一个专为丈人设立的节日呢陕南就有。这个流传已久的“丈人节”在农历的六月初六,届时丹江流域的女婿们全都赶到丈人家为岳父母大人庆贺节日,共事翁婿天伦之乐。农历的六月初六前后,紧张的“三夏”已告尾声。麦子已碾打入柜,秋庄稼巳锄过二遍草,稻田的秧苗已分蘖拔节,庄稼人在喘气歇息的当中,首先想到的是要给岳父母大人报告夏季的收成;出嫁的女儿长时间忙于劳作,急切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小孩子也想早点见到慈祥的外公和外婆。于是这个相约成俗的“丈人节”便应运而生了。这天,四乡八党的夫妻们领着孩子,带
78、那桐“四月八”农具节
每年农历4月初八是隆安县那桐镇的传统节日─“四月八”农具节,这一节日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每年农历4月初8,周围村镇都自动相聚在一块,互相交流农具,同时敲锣打鼓,唱社戏,祭祖先。”以往每到这个节日,镇上热闹非凡、熙熙攘攘,乡亲们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拿着着自家精心制作的农具来到镇集市进行交易,不过交易的规模较小,档次也不高。随着那桐镇交通条件的逐年改善和镇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该镇的“四月八”农具节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今年当地政府为扩大影响,在原来“农具节”基础上,增加美食节和全国商品交易会,时间从5月7日到14日。那桐“四月八”农具节不仅是隆安县
79、土著亡灵节
墨西哥的土著居民为纪念去世的亲人与至爱,每年十月末到十一月初举办亡灵节,此时亡灵短暂地返回人间,也是墨西哥最重要的农作物玉米成熟的季节。家人将花瓣、蜡烛和供品放在从墓地通往家里的路上,以方便死者灵魂回归的旅程。墓地和家庭祭坛装点着各种手工艺品、鲜花,及纸人,摆放着精心烹制的死者喜爱的菜肴。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精细,因为老百姓相信,根据祭祀办得是否认真,死者会给家人带来繁荣(如玉米丰收),也可能带来不幸(疾病、事故、经济困难等)。死者按照死亡原因、年龄、性别,和生前职业的不同,被分为若干类别,每一类型的亡灵都用一天的时间来祭祀。这是有着丰富精神内涵和艺术色彩的节日,在族群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
80、三江侗乡四月八祭牛节
俗话说得好,“苗坡山上祭牛节,侗乡楼坪赛糯黑”,这是苗江河畔上的苗族同胞和侗族同胞的耳熟能详的话题。每逢四月八,只要你踏行苗江,走到三省坡下,不管是苗村还是侗寨,无论你-到哪,当感到困倦时,只要停下来歇歇脚,当你走进任何一家农户,都会尝到又香又黑的糯米饭和陈酿已久的酸鱼酸菜,再加上两斤重阳酒,肯定会让你感到回味无穷。四月八,是侗、苗两族一年一度的祭牛节,只是祭拜的风俗和方式不一。过节的前一天(四月初七),他们都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过节工作。清早,腊汉(后生仔)约上腊妹(心上人女朋友)一起上山去采黑糯米树叶;中老年人也有分工,男的上山割草,甚至要割那最富有营养的嫩草回家喂牛过佳节;中午,妇女们就在
81、上元沙洲节
上元沙洲节始于宋代,传说是天官赐福降生的日子,年复一年,世代相传。有历代流传颂扬沙洲的诗词歌赋两百余首,其中《思南府续志》所载“白鹭洲赋(并序)”、“白鹭洲赋”(以二水分白鹭洲为韵)为代表作,有神奇优美的民间传说故事,有五彩奇石观赏与收藏。思南上元沙洲节保留了黔东北乌江流域地区,特别是以乌江中下游文化教育中心思南及周边的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着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是研究黔东北乌江流域地区民众世界观和生活情况的重要根据,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思南人民根深蒂固的精神纽带。思唐镇正月十五游鹭洲的习俗,从宋代前开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往今采,每逢正月十五,人们都身
82、即墨田横镇祭海节
田横岛位于青岛市东部崂山湾北侧,是青岛旅游资源的重要支撑点。每年的谷雨前后,春汛来临,气候转暖,渔民在出海前总要选一个黄道吉日到东海龙王庙祭神,祈求东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海上平安,是渔民自发的为祭祀能主宰他们命运的龙王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周戈庄的上网节相传始于明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较完整的保存了传统的祭海习俗,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祭海仪式。临近祭海的前几天就要做祭前准备。在诸多供品中,最重要的一件供品,就是每家必须宰杀一头猪,所供的猪必须是整猪,而且清洗干净后还要精心打扮,嘴衔红花,身披彩绸,然后用红绸布打成红花绸结,装饰在猪头和猪脖子上,特别是猪背上要蒙上一层形似渔网的板油脂皮,寓
83、融水斗马节
斗马节融水西北部山区的安太、洞头、四荣、香粉、安陲等乡苗民,喜欢斗马取乐。相传五百年前,姑娘都喜欢嫁给斗马的能手,情场上,要是出现几男爱一女的三角、四角恋爱,苗王就组织斗马比赛分输赢,以决定姑娘的归属。自然,斗马获胜者,姑娘就高高兴兴地嫁给他。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原来那种对婚姻裁决作用的斗马活动,逐渐变成了今天群众性的节日娱乐比赛活动。现在每年苗族的传统节日(如春社、新禾节、芦笙节等)都少不了斗马活动,1987年,县人民政府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斗马节。2004年县党委、人民政府又决定把斗马节更改为融水芦笙·斗马节。
84、融水芒蒿节
芒蒿节芒蒿,是苗族人民传说中的一种善良、健康长寿的动物。装扮芒蒿,则是苗族人民欢庆新春佳节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芒蒿节,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在融水安陲乡举行。每到节日这天,前来观看芒蒿活动的人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装扮成芒蒿的后生头戴芒蒿面具,身披芒草,手脚涂黑。化装就绪,随着一声鼓响,芒蒿们从山上狂奔而下,人们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然后,在人群中跳起粗犷、豪迈、奔放的芒蒿舞。芒蒿舞不用乐器伴奏,而是敲锣作节拍,节奏明快。舞后,芒蒿们在锣鼓声中,走村串巷,向人们恭祝新年健康长寿。在苗族人们的心目中,芒蒿是正直、友善、勤劳、勇敢、吉祥、幸福的象征。
85、融水烧鱼节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高文村,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高文苗寨都会举行传统的“烧鱼节”,众村民欢聚一堂,举行芦笙踩堂、烧鱼、野餐等活动。烧鱼节当日,当地村民从四面八方来聚会,一起观看芦笙踩堂等传统文化活动,烤田鲤、吃野餐,享受丰收喜悦。
86、花炮节
花炮节里松和开山乡的瑶族聚居区,正月初一至十五日盛行花炮节,节日由各村选定沿习不变。节日这天清早,由师公带领花炮、长鼓、狮子队到盘王庙前,由狮子队、长鼓队各献艺,师公则向盘王烧香,祈请盘王降临与瑶民一起欢度佳节。仪式毕,队伍转到野外空旷之地抢花炮。别村的人既可围观热闹,也可以参加抢花炮。倘若去年的花炮由别村的人夺得,今年的节日里,那个村里的人便打着长鼓,舞着狮子将所获得的炮镜如期送来。两个村子的长鼓队、狮子队相会一起,自有一番比赛的热闹。长鼓队除比舞姿外,还要比桩技艺,先是舞蹈击鼓上矮桩,次而舞上高桩,最后登上高台,一招比一招高,狮子队则比舞狮子头舞得活灵活现,舞的矮有功底。抢完花炮后,长鼓队
87、端阳节
端阳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铺门、信都、仁义3个镇沿贺江两岸的村寨便开展龙舟竟赛活动。龙舟长10米,船身窄似梭形,在船头击鼓、船尾打锣,中插名色旗帜,两边划桨。划手40多人,由鼓手击鼓协调划桨节奏。沿岸各村的埠头渡口,均以榕树技扎青门,上贴横批对联,村内场上设东海龙王供位。三镇各村龙舟队于五月初一自铺门镇最南端的扶隆圩起游上溯,行至每一处村庄的埠头渡口,都要在江面上奋力划数圈,以示向村里的父老乡亲致敬,而岸边村庄民众则敲锣打鼓迎龙舟队员入村,设宴款待,筵席由村里的民众分设,有一户设两三席,较贫者则一户一席或几户共设一席的。筵席除肉类菜肴外,有两大碗酒和4碗糍粑。如此反复登岸,游完铺门、仁义、
88、禾黄节
禾黄节农历六月初六日为“禾黄节”,双称“田头翁生日”、“中天节”、“天贶节”,家家户户备三牲酒醴到田头奉拜“田头翁”。拜毕,入田摘取几枝将熟禾穗,挂于厅堂的门头和神龛上,以表向祖先神灵报喜并请他们尝新。莲塘镇汉族以此日为“中天节”,家家户户备酒肉供奉立琴庙的钟立琴判官,祈祷丰年,形成县内的最大庙会之一,从六月初一至初六都要供神。南乡壮族以六月六为“天贶节”,“天贶”赐丰,皆大欢喜,因之家家包粽粑以乐食。大平乡的汉族以六月初二为“求含(谷粒饱满)节”,以酒肉奉天地和祖先,保佑稻谷粒粒饱满。
89、柳州苗族芦笙节
芦笙节是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预祝一年农历风调雨顺、农业收的节日,是苗族地区最为普遍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在水安太乡举行的芦笙节(又称为十三坡会)最为典型。其场面闹非凡,气氛炙热如火,充满着原始而古朴的狂欢情结。届时,随着十三声响亮的鸟枪声划破长空,十三位德高望重的“头”(领头人)举起十三碗糯米水酒,“呀一一呜”的欢呼声在满两三万人的场坪上此起彼伏。场内数千把大小芦笙即刻同时吹,刹那间笙歌响彻云霄、惊天动地,如惊涛骇浪,似排山倒,犹滚滚雷鸣。穿着百褶裙,戴着雪白的、叮当作响的银饰的“达配”(苗家姑娘),围绕着吹芦笙的“达亨”(苗家后生),跳起了欢乐优美的踩堂舞。“达亨”们使劲地吹,“达配”们尽情
90、添仓节
正月二十和二十五是民间的“小添仓”和“大添仓”节。正月二十日是小添仓节,为小孩消灾祛病:二十五是大添仓节,俗称“老添仓”,为老年人添福添寿,也是人们希望“添仓添财”的一个节日。早年正月二十的小添仓节,孝义西部山区有舞窗花表演。用纸做成一个妇女手拿簸箕,挂在天窗里面,随着风吹,在外面就看见妇女除糠倾倒的动作。意思是除去秕糠,留下果实,借以庆贺五谷丰登。到正月二十五,孝义的家家户户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并用糕面包馅做成素糕,垒成好几层,再用糕面做灯瓜瓜,即灯展。有的把灯盏做成各种动物、植物等形状。灯盏盛麻油,谷子裹棉做捻,到晚上点燃祭祀,院中灯盏四布、香火缭绕,十分壮观。民谣云:“点遍灯,烧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