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节日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节日篇
91、苗族打背节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92、白族青姑娘节
青姑娘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1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1。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
93、还山鸡节
藏族尔苏先民沿南方丝绸之路古道南北迁徙,分布在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冕宁、木里,安雅市的石棉、汉源,甘孜州的九龙等县境内。还山鸡节,藏名“拉干比”,是藏族尔苏人以自然村寨为单位在每年农历八月初三举行的以祭祖、还愿、感谢山神为主要内容的古老民俗节日。【产生年代】多数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研究认为,尔苏人属于党项羌的后裔,南迁后进入康巴藏区。尔苏人较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服饰、语言、信仰。由于无可靠的文献记载等因素,还山鸡节兴起的历史已无从可考。【分布区域】甘洛县位于四川省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横断山北缘,全为山地,岭高谷深,面积2155.94平方公里,居住着彝、汉、藏等14个民
94、四十八寨歌节
四十八寨歌节是黔湘边区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缩影。该歌节历史悠久,具体起源于何时,由于当时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没有留下记载,史书、方志、族谱等虽对其进行了叙述,但就其历史起源,没有明确的定论。从流传于民间的歌谣来推断,四十八寨歌节起源于部落首领时代,至清雍正时期达到顶峰,清乾隆至民国时期走向成熟期,新中国成立后再兴热潮,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走向衰落,几经兴衰更迭,曲折发展,至今歌节在人们的心中依然神往。流传于四十八寨的歌场起源《流离歌》唱道:“当初古人杨武王,武王手内开歌场。武王留下这条路,如今才得这团齐。”从《流离歌》中可以看出,歌场1应当开始于部落时代杨武王时期。《流离歌》还载有:“歌场
95、班什狂欢节
比利时中世纪的城市——班什,位于比利时埃诺省的布鲁塞尔的南部60多公里处。每年大斋期前的三天里,这个有着32000多居民的城市都举办狂欢节。届时这个历史古城的居民全体总动员,引得外地游客蜂拥而至。著名的班什狂欢节,可追溯至中世纪,是欧洲现存的最为古老的街道狂欢节之一。狂欢节的准备工作始于6个星期前,整座城市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之中,数千人都忙着制作华丽的服饰、排练鼓乐演出及准备化妆舞会。斋期前三天的第一天是星期日,狂欢节正式开始,大街小巷和咖啡店到处簇拥着戴面具寻欢作乐的人群。男子身穿奇异女装,是这一天的突出亮点。四旬斋前的最后一天是星期二,传说人物吉勒戏剧性的出现,使狂欢节达到热潮。举行着装仪式
96、帕特姆流行节日
巴塞罗那的帕特姆是一种源于中世纪圣体节庆祝及1的十分流行的庆典。它以一系列的戏剧表演和穿过巴塞罗那北部加泰罗尼亚社区的各种肖像1为主要形式。帕特姆在每年的5月底至6月底的圣体节中举行,它由几个部分组成:特殊的市政会议,塔巴尔(一个大型庆典所用的鼓)和四个“Feuts”宣布节日的开始。接下来的几天有众多的节目表演,其中最重要的是1、节庆帕特姆、孩子们的帕特姆、塔白(小手鼓)、土耳其人、开维乐斯(木马)、梅斯(魔鬼挥动着棍杖和鞭子),圭茨(杂交的龙)、鹰、大头矮人、普兰斯(火魔鬼)和装扮成阿拉伯巨人的1,一个接一个地穿过街道,表演着不同的杂技和散放烟花及在欢乐的观众中表演音乐。所有的形象都加入到叫
97、城固庙香节会
庙会、香会是历史上遗留的集市形式之一,伴随宗教,一般多在寺庙及其附近山岳、集镇举行。起始纯为庙祭,后渐演变为物资交流会。一、城隍庙会会期三天,从农历四月十七日起会,十八日是正日,庆贺城隍寿辰。二三家戏班在城隍庙戏台和上察院新搭戏台昼夜演出,各献技艺,激烈竞争,唱对台戏。庙内或富宦、商贾、社会名流陈设家藏文物古董,让人观赏、品评,谓“摆六所”。庙后寝宫有马畅和本县两家自乐班演唱。寝宫上悬一对九莲灯,所需菜油由香客捐供,三昼夜不熄。正日,人们抬木制城隍塑像出驾,走正街、穿西门,到北城后树林小憩,再绕道由东门入庙。长工、店员均于此日休假赶会,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抗日战争爆发后,阎锡山兵工厂迁至城隍庙
98、苗族“六月六”情人节
每年松桃九龙六月六,周边村寨的村民都会自发的相聚在九龙(又名大古树),站在庙沟的两旁对山歌,以此来寻找心目中的“情人”。相传苗族“六月六”是为了纪念忠烈的爱情而兴起的。对歌是情人节的主要内容,也是苗家人表达爱情、选择情侣的主要方式。每年节日当天,小伙子们吹奏芦笙、唢呐、笛子等乐器奔向歌场。姑娘们穿着绣满名花、彩蝶,镶着宽大花边的衣服,佩带闪光耀眼的银饰,相伴来到歌场。以村寨为单位的集体对歌,各自找对手比赛,形式多样,经过激烈角逐,将产生一名“歌王”。因此,每年的农历“六月六”苗族人将举行一场宏伟的盛典。
99、煤神节
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也是道家的创始人,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称为太上老君,后来老百姓称他“李老君”。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是李老君的生日。《中国神仙传》中说,李老君于庚辰午二月十五日卯时降生在楚地苦县厉乡曲仁里。又有民间故事说,李老君为了让世人有炭烧,将炭种一直撒到汾州、孝义境内,孝义地下才有了黑炭。因而,旧时的煤窑又都把李老君作为煤神来供奉,于是有了二月十五日的“煤神节”。孝义是产煤地区,在二月十五这天,煤窑和开办煤矿的地方都要给李老君庆寿,祈求这位煤神保佑煤窑一年生产平安。先举行祭祀,在窑口摆放八仙桌,点燃香烛、拜访贡品,然后进行文娱活动。一般是请唱木偶、皮影戏,当晚要演“打神戏”娱神,后
100、赶社节
大坪乡地慢村地处万山区最偏远的村寨,与江口、岑巩县某些乡村交界。“赶社”是地慢村的特色文化,以侗族苗族为主,每年一次。“赶社”这天的日子是不定期的,在立春的第五个戊日为“赶社节”,由老一辈的人推算而来。“赶社节”的清晨,村里会杀猪宰羊祭祀祖先,搞得热热闹闹。相传在古时候,有位年轻漂亮的妇女,每天为上山种地的丈夫送饭,因粮食不够吃,就打些野菜与粮食同煮。立春过后的一天,妇女上山送饭时,看见路边躺着一位青年男子,已奄奄一息快要死亡,该妇女蹲下身子,摸了摸青年男子的额头和鼻子,看到男子一息尚存,就到小溪边舀了一碗水喂男子,男子慢慢苏醒,妇女然后把送给丈夫的饭给那人吃了,救了那人一命。丈夫看到妻子还没
101、西湖桂花节
桂花是杭州市的市花。目前,杭州与咸宁、苏州、桂林、合肥已成为我国五大桂花产区。杭州人在每年的金秋赏桂时节都要举办西湖桂花节。满陇桂雨是桂花节的主要场景。这里沿途栽种着7000多株桂花,郁郁葱葱。桂花节期间,这里200余项五颜六色的遮阳棚整整齐齐排列在道路两侧,游人在棚内树旁赏桂品茶,打牌下棋,自娱自乐,雅俗共赏。西湖桂花节将桂文化和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幕式以大型综合文艺表演和龙井茶礼表演拉开序幕,同时举办郁达夫《迟桂花》研讨会、缅怀1总理纪念会等。为增强游客的参与性,满党陇每天安排了全国六大茶系的茶道、花艺表演,有杭州人、杭州事桂花书场,桥牌、围棋、象棋擂台等,迷你高尔夫球活动、儿童快乐吹气房
102、云丘山中和节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丘山中和节以民俗类名列其中。此前的2009年,云丘山中和节已被确定为山西省示范保护基地,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丘山中和节是云丘山一带的传统节俗,起始于唐代,历时千年,传承未衰。据专家、学者考证和挖掘:“以中为心、以和致用”的云丘山中和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其内涵是以中正为精髓,以阴阳动态平衡为原则,包括三个元素和四个祈求。三个元素分别是指:生殖崇拜是中和文化之根,天人合一是中和文化之魂,和谐发展是中和文化之光;四个祈求是指: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神灵庇佑,国泰民安;祈求美
103、俄罗斯族巴斯克节
俄罗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耶稣复活节”,俄语称“巴斯克”节。传说其隆重程度不亚于汉族的春节。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开始忙碌,室内粉刷一新,圣像龛前精心布置、装饰。提前烤制出大量不同风味、不同造型的糕点。点心中有一种呈圆柱状的大蛋糕,俄语称“古里契”,蛋糕上有“XB”字母的奶油花,此蛋糕是敬神和主客共享的上等食品。华俄后裔继承了俄罗斯人热爱生活的特性。他们大都能歌善舞,一个简单的扣子琴就能拉出欢快的俄罗斯民间舞曲,不分时间地点,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几个人聚在一起,就要欢快地跳上几曲。而在“巴斯克节”更能体验到华俄后裔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情。“巴斯克节”即复活节,是东正教徒们为纪念耶稣复活设
104、诺茹孜节
“诺茹孜节”起源于中亚地区,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以往过着游牧和半游牧生活的人们在冰雪消融、草木返青、牲畜产仔的时节,都会以这一传统佳节欢庆新生活的开始。在这一天,过节的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如今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诺茹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在每年的3月21日,和春分时节一样,是表示春天到来的意思。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每年都要以歌舞、杂技等各种形式来庆祝诺茹孜节。“诺鲁孜节”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后开始。节日当天,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
105、苗侗芦笙节
“芦笙”属簧管和声吹奏乐器,是苗侗先民创制的最早的乐器,苗语称“嘎”,侗语叫“伦”。芦笙节是苗族与侗族的传统节日。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湖南靖州锹里苗侗同胞身着盛装,以村寨为单位,从四面八方汇集芦笙堂,参加盛大的芦笙节。2006年,苗侗芦笙节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据史载,靖州苗族“合芦笙唱歌”,以“逐草木、奋五谷也”。可见“吹笙踩堂”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仪式,是苗侗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崇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靖州民间传说:大旱之年,四十八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