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286、六神丸制作技艺
六神丸制作技艺六神丸是采用“以毒攻毒”的中医药理论制备而成的治疗喉疾、疔毒的良药。配方独特、技艺精湛,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发展的产物。因其疗效确切、技艺独特、质量稳定而享誉海内外。六神丸肇始于先祖雷允上、奠基于雷滋蕃、拓展于王式训、继承于当代的劳三申等弟子。现为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的著名特色品种,是国家保密品种,也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三次获得国家质量金奖,屡次荣获上海市优质产品、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在理论上,六神丸应用了独特的中医药配伍理论:所用药材非最常用的植物类药,而是动物、矿物类药,且有一定毒性,只有深谙中医药理论精髓的医家圣手才能开出这样的配方,既保留毒-材中的有效治疗成分,又降低了
287、手工织带技艺
民间织带,历史悠久,通过考古学家的考证,早在奴隶社会时已趋成熟。自南宋年间开始,黄道婆的纺织术,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之后,松江府下辖各地,“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织布、织带普及千家万户。民间织带流传至南汇万祥等地,也有200多年历史,清末明初,大多农妇娴熟织带,传人众多,至今万祥镇7个行政村里,仍有流传,特别是万隆、万兴、万宏、新建等村仍较活跃。较有代表的是万隆村织带高手盛金娟上下四代传人和周围邻妇,经常经纱织布,交流技艺。过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裤带、袜带、作裙带、背带、各种打包带、新娘出嫁打铺盖带,担盘上所系各种织带,都离不开民间编织,因此,民间织带在历史上曾是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
288、海派旗袍制作技艺
旗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原本只是满族妇女和宫廷中女性服装样式,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被汉族的妇女模仿穿著。到了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受欧美服装影响,改制旗袍的式样,显示了“曲线美”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中国妇女忽略人体曲线的着装风格,使这一时期的上海成为旗袍新款的策源地。“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世的歌谣,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服装界占有多么显要的领先地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旗袍退出了女装的历史舞台,在中国民间一度绝迹。直至八十年代后,随着中国
289、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
盘扣或称盘钮,是由手工将长长的硬条回旋盘绕成各种造型的,主要运用于传统中国服饰上固定衣襟或装饰的一种钮扣。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生活积累而形成的民间手工艺品,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其制作工艺考究,造型细腻优美,花样繁多,富有想象力,是一种用来美化服装的手段。漕河泾镇,元代称王家宅,明正德年间渐聚成市,明末清初建镇。后为上海县五大镇之一。镇上居民多为上海本地人,聪明、勤劳、智慧,民风淳朴。而盘扣一直作为镇上女红的一项重要手艺在民间世代流传,相袭成风。现在珊丽娜•岚樱媛的梅楣实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中式服装的设计与生产,同时对于盘扣设计以及制作工艺在传统的基础上进
290、朵云轩木板水印技艺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传统木版水印艺术源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木版水印技艺就已经相当成熟,从流传于世的中国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制的《金刚般若经》插图扉页来看,无论刻版还是印制都已有相当的水平。宋元以来,用木版水印作书籍插图,极为流行,到了明代更盛极一时。特别是到了明末,“饾版”和“拱花”等复杂的套版叠印工艺被广泛采用,木版水印在工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技法随后在民间广为流传,用以印制谱笺小品和民间年画等美术品,成为中国特有的复制传统绘画的印刷技艺。今日的木版水印传承了这一古老的技艺,因此就有中国印刷史的“活化石”之称。朵云轩自1
291、钱币生产的手工雕刻技艺
手工雕刻技术在钱币生产中的应用几乎与钱币生产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钱币生产就使用手工雕刻技术雕刻泥范,即在泥上雕刻出一个钱币的形状,将金属溶液浇入其中,形成钱币。随着钱币铸造技术的发展,铸钱由泥范、石范、金属范,发展至西汉以后的叠铸生产,但无论哪种铸钱方式,最初的钱范(祖范)都是手工雕刻的。到公元七世纪,我国的钱币铸造进入了母钱翻铸(翻砂铸钱)的新阶段,手工雕刻的对象由钱范演变为钱样:每种新的钱币铸造前,先雕刻钱币的样品——钱样,申报批准后,以钱样为母板,大规模生产流通货币。在19世纪初,中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手工打制钱币。手工打制钱币的模具也是手工雕刻而成。至19世纪后半叶,随
292、微型建筑制作技艺
微型建筑制作技艺是集木雕、石刻、骨雕、瓷塑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技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杨浦、闸北和徐家汇等地区。上海地区自清代以来就有玉石、象牙和木器雕刻。全盛时期是1923-1928年,从业人员有一千多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杨浦地区民间石雕、木雕、微雕、剪纸等都有优秀的人才和不俗的成绩。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浦区职工书画工艺美术协会汇聚了一大批如黄征和、印新生、阚三喜、吴根华、董金富等雕刻艺术家,形成了一个雕刻创作艺术圈子,大批优秀作品在本市的展览会上不断涌现。阚三喜,1949年生于上海,1996年上海纺织系统文化名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特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和全国收藏委员会委员。阚三喜师从西泠
293、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
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老凤祥金银细工(俗称摆件)制作技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金属手工技艺,它是以金银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供室内陈设欣赏或兼具实用功能的传统金属手工艺品。创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的老凤祥,是“中华老字号”中著名的金饰品牌,位列中华老字号百强榜前十名。她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其中的抬压、鎏金、扳金、拗丝、镶嵌和雕琢等各种技法,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见证中国金银文化发展历史的活化石。“老凤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94、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
功德林素食制作技艺功德林素食起源与寺庙,后发展到社会。功德林是上海第一家社会素菜馆。主要特点是用料精细、制作考究、手工艺术、品种繁多、素菜荤烧、形态逼真、色象味象、以假乱真。手工操作主要关键有以下五点:一、挑选上好的原料原料主要以豆制品类、菌菇类、魔芋类、大豆蛋白类、坚果类、蔬菜类、深海植物类,选料采取这些原料的精华处,用料讲究。二、手工工艺制作根据荤菜的不同菜名用精细刀工、手工制作成象形菜、成型菜。比如:蟹粉、鳝丝、鱼片、虾仁、鸡丁、海参、肉丝等。三、利用荤菜的烹调方法与荤菜的烹调方法相同,蒸、炒、烤、溜、爆、烧,加上各种调味,掌握火候,烹调出美味的仿真佳肴。四、每年中秋生产净素月饼每逢中秋
295、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
古人云:治史之功,莫尚于笔,能取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志,非笔不能宣,实天地之伟器也。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周虎臣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庄。上海开埠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笔墨庄由苏州迁移到上海兴圣街68号。1958年和1964年,周虎臣笔墨庄前后合并了上海近十家笔墨庄,成立了老周虎臣笔墨庄,设立在河南中路90号。1987年成立了上海老周虎臣笔厂,厂址乳山路136号。周虎臣集湖笔、水笔、书画笔三大制笔技艺之大成,融会我国南方制笔技艺,创导了海派毛笔,使海派毛笔与海派书画相伴而生,是中国近代毛笔制作史上一位真正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海派制笔名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周虎臣集众家制笔工
296、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上海为我国民族乐器的重要产地之一,制作技艺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20世纪初,随着上海商业的日趋繁盛,民间音乐、戏曲的蓬勃发展,城隍庙大街(今方浜中路)、五马路(今广东路)、六马路(今现北海路)一带集聚了几十家乐器作坊。二三十年代,郑觐文创设的“大同乐会”邀集沪上乐器制作名师改良制造古今乐器160余种。这些名师的成就及培养的一代高徒,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制作技艺的不断提升,使产品屡获殊荣,多次荣获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和上海市优质产品奖,产品现已远销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上海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作品为古筝、二胡、琵琶等。上海的古筝制作从无到有,
297、海盐晒制技艺(象山县)
象山晒盐业历史悠久,唐代已用土法煎盐、宋时已有刮泥淋卤和泼灰制卤法,并用煎熬结晶。元人称晒盐为“熬波”。清嘉庆开始,从舟山引进板晒法结晶,清末又引进缸坦晒法结晶,成为盐业生产工艺上的一大变革。从现有的资料中,可查到民国时期晒盐业的代表人物严纪鳌等。上世纪60年代后试验成功平滩晒法,采用新技术,并用机器逐渐代替手工操作,传统晒盐技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老盐区金星、番头等少数盐场仍保留手工与机械操作并存的状况。千余年来,晒盐区分布在县境沿海地区,北自钱仓,由爵溪折而南至石浦,四都,迂回二百余里,灶舍环列其中。新中国成立后,盐区(场)几经调整废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形成昌国、花
298、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艺
义乌种蔗历史悠久,所产红糖久负盛名。生产、制作义乌红糖的过程,俗称为“绞糖”。义乌红糖在清朝顺治年间(1644-1661),由佛堂燕里村的贾维承从福建引进种蔗制糖技术后,传统老式的牛拉木榨糖车的式样和做法是:用二段坚硬的圆木(直径60厘米,长1.2米左右),上端各做凸凹型二个滚齿的滚筒,互相契合,安装在上下二块大木板中间;木板二头各装二根天地顶柱固定在地上。其中凸齿圆木滚筒的上轴,长于上板约40厘米,上装一根弓型的大弯木,大弯木的另一头由牛拉着弯木带动滚筒周转。夹糖梗于二个凸凹型滚筒之间一轧而过。糖梗水顺着滚筒流过下板沟槽进入一口装糖水的缸内。“吱吱嘎嘎”地轧满一缸糖水换一次牛,以作为计酬的数
299、金漆造像技艺
天台山金漆造像技艺是天台民间艺匠早已应用的一门神秘的传统手工技艺,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台山是佛宗道源发祥地、道教南宗祖庭,是中、日、韩三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对中外金漆造像艺术曾作出重大贡献。“金漆造像技艺”工艺精湛,是能综合体现出雕塑艺术、金箔工艺、大漆技艺、彩绘等为一体的特种工艺,是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公认其为“民族造像艺术之瑰宝”“中华一绝”。自东晋起始,天台山采用金漆造像技艺,经千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唐宋时期形成金漆造像技艺这一独特手工艺门派,在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唐鉴真大师将天台山的金漆造像技艺传播到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清代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时期的承德外八庙里的五百罗汉像和其它
300、金华酥饼传统制作技艺
金华酥饼是金华地区知名传统食品之一,独特的制作技艺和酥松、香脆的的口感特点,在我国地方食品中独树一帜,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休闲食品和送礼佳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酥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其制作技艺是一个精细和繁复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的。由最初的髓脂、蜜和面、烘烤到现在的十几道工序,制作技艺经历一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的过程。金华酥饼按照其制作过程和工序,主要分为两大块:一、制作制作主要分为三步:一是将猪肥膘肉丁加入霉干菜末、精盐拌成馅料,面粉加入温水搅匀,摊开晾凉后取出适量,放入等量的酵面,和成面团揉匀揉透。二、擀面皮,包入馅料,做成饼坯。三、烘烤饼坯经过泡面、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