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121、湖口豆豉制作技艺
湖口豆豉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湖口豆豉是以优质纯黑豆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而成。它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以其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和“味美香幽、香而不腻,肉松皮酥,入口即化,久煮不烂,久储不霉”之独特风味称具于市,屡获市、省、国家级多项殊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地(级)新闻煤体不断宣传报导,八六年六月“人民日报”海外版还发表了《湖口豆豉——中华一绝》的专题赞誉文章等影响力,而驰名中外。“中华一绝——湖口豆豉”制作,保持着古老传统食品风格、乡土气息;体现民族饮食文化内涵;展示了九江地方饮食文化的特色;保留着历史传承的手工技艺。它所蕴涵的传统科学技术的中华特色食俗文化,是手工制作技艺的结晶,是现代化
122、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
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粉彩是一种釉上(在瓷胎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从康熙晚期创烧,后历朝流行不衰。粉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
123、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
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历史久远。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制作食用灰水粄的习俗。由于其香脆可口,柔软而有韧性,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韭菜、大蒜,食用时佐以米酸酒、姜末、辣椒,因而吃后能起到壮阳补肾、健胃消食、软化血管、驱除风寒感冒之功效。故成为定南客家民间最常食用的特色小吃及走亲访友馈赠之佳品。定南客家灰水粄制作技艺源自南宋时期。当时,中原地区战火连天,大批北方、江淮难民迁徙赣南,到达定南后,发现这里气候四季阴湿多雨、瘴气袭人,很容易得伤风减冒和风湿类等疾病。而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勤劳智慧的定南客家先祖不断摸索,便利用南方的主食大米磨浆后加入碱性灰水、菲菜、槐花等做成了定
124、定南客家酸菜制作技艺
定南客家酸菜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定南客家酸菜(俗称‘擦菜’)的制作技艺”始于南宋。由于定南气候因素,决定了当地人喜吃碱性米制食品,而定南客家酸菜具有开胃、消食、生津止渴、价廉味美、经济实惠价值等特征,故对人体肠胃能起到酸碱中和作用,有利于健康。因此,客家酸菜早已成为了定南客家人一日三餐的主要小吃精品。该制作技艺在当地祖辈相传了800多年历史,早已成为了当地民俗。如今远销赣、粤、闽、港、澳、台等地区的定“南客家酸菜王”就是将定南客家酸菜倒进锅里,加上适量的高级植物食用油—茶油,按比例配以适量的食盐、大蒜末、辣椒、少许蔗糖、香料等,用温火炒熟,达到色泽金黄、香气扑鼻、酸味纯正、口感脆爽等特点,
125、定南客家酸酒鸭制作技艺
定南客家酸酒鸭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具有食用、药用、瘦身、可预防常见疾病价值、定南客家“第一菜”美誉的“定南客家酸酒鸭”(又名酸辣鸭),其制作技艺在定南县域内传承了800多年历史,成为了定南客家民间手工技艺的一枝独秀。定南客家酸酒鸭的制作技艺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取当地饲养的瘦肉型菜鸭,杀后净毛清膛洗净;2、将鸭放入锅里煮熟,但不得蒸煮太久,以保其色、香、味俱全;3、起锅后,将熟鸭切成块状,摆放于盘中;4、将准备好的姜末、辣椒末、蒜末、食盐和当地盛产的纯正糯米酸酒等佐料放之碗中(俗称酸辣碗)搅拌均匀,随鸭肉一并上席;5、吃法:可将鸭肉粘佐料吃,也可把佐料倒入盘中拌于鸭肉吃。若能与灰水粄、鸭蛋
126、大余南安板鸭制作技艺
大余南安板鸭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南安板鸭是大余县大众化的传统食品,是江西省名优特产品和江西省传统出口农副产品。始产于明万历年间,因出产地在南安而得名,距今已有500余年生产加工历史,有100余年外贸出口历史。它采用传统而特有的加工方法生产,以色、香、味、形四特色而享誉古今,驰名中外。南安板鸭主要选取大余特产“大粒麻鸭”和“大余白鸭”为主原料,经特有的加工工艺腌制而成。最初的加工方法是将自养的毛鸭宰杀后用粗盐腌泡,不进行棚板定形,用阳光自然晒干即成,俗称“泡腌”。“泡腌”具有存储时间长,携带方便的特点,随着梅岭驿道的繁荣发展,“泡腌”形成商品,生产规模逐渐增大,其腌制加工方法也不断得到改进,形
127、大余核微雕技艺
大余核微雕技艺(第三批省级)核雕工艺的极致为核舟。明代学者魏学伊著《核舟记》,向世人介绍了明天启年间常熟艺人王毅雕刻创作的《苏东坡泛舟赤壁》,并使核舟雕刻成为独特的民间工艺美术种类。明、清时期,核舟风行于世,成为王室、官吏、商贾们的偏好之物,当时有“一舟十金”之说。然而,耗时费神的核舟微雕、微刻技术要求极高,其技术非常人可继承,故清康、乾盛世以后,精品核舟雕刻名家子弟绝大多数不愿习传核雕技艺,核雕工艺随着清政府的衰败而凋谢。十九世纪末,胡开价举家从原籍江西省上犹县搬迁到大余。胡开价少时在家,木工、泥匠、裁缝、碑刻、刻印章等都先后从师学艺,因悟性高,所学之艺样样精通,被时人称为“开价师傅”。移居
128、崇义龙灯制作技艺
崇义龙灯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耍龙是老百姓所喜爱的传统文娱活动之一。龙灯的制作是整个舞龙活动的重要环节,龙灯一般分为龙头灯、龙身节灯、龙尾灯、龙皮及珠灯五个部分,以竹、木、纸、布为原材料。崇义县杨眉镇杨眉寺村庙背组王孝亮的龙灯制作,以其工艺奇特,造型生动,而赢得龙灯爱好者的肯定,所制的“龙灯”畅销邻近50多个乡镇。王孝亮扎制的龙灯上、下腭较长,龙口大,虎牙突出,口含彩珠,能灵活转动,龙须富有弹性,龙眼圆,龙角饱满,龙头内一般都设两支以上的烛灯插孔,龙身一般都是单数,所扎制的龙分大龙(13节以上)、中龙(7-9节)、和小龙(3节);现多以三节、七节或九节为主,每节设一支烛灯插
129、南康天车制作技艺
南康天车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天车是客家农村一种科学的且最古老的灌溉农具,章江古为水上要道、后沿江修筑天车陂坝、河道淤现仅能运竹木排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章江两岸的南康境内的农村常用天车,尤其是遇上天旱,天车更是大派用场。南康天车是由木质车轴支架,藤轮箍篾织叶片等组成。大的直径有几十米,中型的有10来米左右,小的也有3—5米,直立于河溪旁用石筑起的隘上,受上游流来的快水速度的冲击而转动,其形状如巨大的双层车轮,由轴心安插并排轴条,向外辐射,轮缘装有叶板,以利于水流冲推,并等矩离斜挂水斗或竹筒,当放水沟的水流冲动车轮叶时,水斗也同时注进水,车轮转动将一斗斗水提升至顶高,然后倾入水槽,汇成
130、九江桂花茶饼制作技艺
九江桂花茶饼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浔阳史称江州,她南倚庐山,北濒长江,东望鄱湖,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赣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美不胜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及其丰厚深邃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浔阳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无数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统手工技艺,九江桂花茶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九江桂花茶饼是江西省四大传统糕点之一。它源于宋代江州的姑塘镇。它用茶油、饴糖、芝麻、桂花支撑的一种香甜酥脆入口松爽的茶点,很受茶客的欢迎。明清时期,茶饼作为一种传统糕点由茶坊制作转向作坊生产
131、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
全南客家熏鸡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客家熏鸡起源于全南县大吉山镇田背村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客家民俗手工技艺。流传于大吉山镇的田背、斜溪、乌桕坝、马安等村及周边乡镇。相传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连年的战火逼迫民众走上了饥饿的边缘。一天,一位村民把这唯一的0鸡杀了,把米糠放在锅底,鸡放在米糠上,一起烧着鸡,出乎意外的,鸡烧煨得特别好,香味四溢,口味别致的。后来,每到过年过节,他都着手烹制熏鸡以祭拜上天和先人客家熏鸡取材方便,制作程序简单易操作,客家熏鸡皮色金黄橙亮,肉质鲜嫩酥软,香味浓郁,原汁原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当地客家人在躲避战火中激发的生存智慧,反映了当地客家人在物质溃泛时仍不忘感恩上
132、永修杨氏弹花技艺
永修杨氏弹花技艺(第三批省级)弹花,又称弹棉、弹棉花、弹棉絮,是一门传统的谋生手艺。我国早在宋元时期就有此行业。弹花师傅俗称弹匠,弹匠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主要有木质弹弓(上面蹦着一根牛筋做的弦),木槌、铲头和磨盘等。据元代王桢《农书、农器、纩絮门》记载,当时弹棉用的弹弓,用竹制成,四尺左右长,两头拿绳弦绷紧,用悬弓来弹皮棉。杨氏弹花在城乡尤其是农村市场潜力很大,是人们冬季御寒保暖的必需品,手工弹出的棉絮属于天然材质,生态环保,并且可经多次弹制翻新使用,节约资源。同时为音乐舞蹈提供良好的艺术编创素材,能丰富舞台艺术表演形式,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作用和思想感染力。例如80年代,江西省歌舞团先后在南昌和永
133、修水贡砚制作技艺
修水贡砚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修水中国贡硕是留存至今为数不多的纯手工制作,它有实用、欣赏、艺术、收藏价值,其制作繁琐,选料精细,造石料、画图、打坯、造型、精雕细刻,最后打磨、上腊或封油,工具之多,制作过程时间长,增添了传统色彩的厚重。贡砚又名赭砚,产于江西修水。据《义宁洲志》记载:“紫石出武乡潭家埠紫石潭,石出水中者,良而坚,发墨,琢为砚,类端溪新岩石”。赭砚早在唐朝时期就以作坊问世,至北宋时,大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将赭砚广赠于友,使之名传天下。清代道光皇帝老师万承风,献赭砚于帝,帝喜而赐名“赭砚”列为贡品,故又名“中国贡砚”。贡砚砚材以赭色为主,翠绿为镶嵌,兼分五色。有金星、金晕、鸡血藤、鱼
134、修水哨子制作技艺
修水哨子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修水哨子,为修水地方传统风味小吃之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享有盛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着修水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是修水地方饮食文化的精华。制作修水哨子,外胚选用源自赣西北幕阜山区的优质毛芋头为主要原料,蒸煮熟化后再掺入优质鲜红薯淀粉,内馅则采用鲜猪肉或腊肉,配以冬笋、香菇、胡萝卜等多种配料及佐料,采用传统手工办法经过二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传统的修水哨子重约50克左右,上尖下圆,中部圆鼓纳馅,故称之为“大哨子”,修水哨子的传统吃法为用蒸笼蒸食,天然纯正,皮薄馅厚,滑嫩柔软,食之清香扑鼻,回味无穷。修水哨子传统手工技艺历经千百年的口手相传至今,民间技艺丰富多彩,制
135、星子镌石技艺
星子镌石技艺(第三批省级)星子地处江西省北部,北倚庐山,南濒鄱阳湖,星子县城北部为庐山山南景区,约占庐山山体总面积的45%,地质岩层属于南康花岗岩群区。而中部丘陵带又蕴藏大量青石(页岩)矿,因有此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才使镌石工艺得以世代流传。星子镌石分布在星子县各景点及乡镇,包括碑刻和摩崖两部分。碑刻位于横塘镇的驼岭、吉山,(驼岭、吉山在去县公里,周围青石矿密集)华林乡的丫髻山,秀峰、万衫寺、白鹿洞一带,始于唐宋时期。秀峰景区有唐代画圣吴道子铁线描法的观音像;白鹿洞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手植丹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游记。摩崖位于星子的秀峰、醉石馆、简寂观、归宗、羲之洞等各景区。据《庐山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