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136、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
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第四批省级)传统工艺庐山云雾茶系我国十大名茶之一。据《庐山区志》记载:庐山云雾茶始产于汉代,由庐山道僧选育野茶培植。至宋代列为贡茶,史有“雾里清泉煮香茗”的记载。先后经1700多年培植提纯,形成庐山独有的茶树品种。庐山云雾茶手工制作工序要求非常严格,主要分采摘、杀青、抖散、揉捻、初干、搓条、提毫、再干等八道工序。庐山云雾茶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怡神解泻、帮助消化、杀菌解毒、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195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1饮用庐山云雾茶后,吟诗赞曰:“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随着社会和生产工艺的发展,庐山云雾
137、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
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景德镇雕塑瓷手工制作技艺由圆雕、捏雕、镂雕、堆雕四大技艺组成。该技艺所在区域为景德镇,中心区域为景德镇雕塑瓷厂。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邻安徽,东向浙江,西南方向与鄱湖平原边际接壤。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昌江穿境而过,支流纵横。优越的地理资源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优质高岭山与瓷石,茂密的窑柴山林,直通鄱阳湖的昌江航运水系,都曾为瓷都的崛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没有自然大灾变和频繁战乱,四方工匠多会于此,故有“工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之说。生产原料富集,技术人才的交流,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该技法源头,上可追
138、井冈翠绿茶制作技艺
井冈翠绿茶制作技艺主要在井冈山桐木岭,茨坪、黄坳、下七等地流传。其制作工艺传统,流程复杂,标准精细,是传统手工制茶的典型之一。井冈翠绿茶生产约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是“石姬茶”。在井冈山一带,流传着一个《石姬茶》的美丽传说,说是石姬本玉帝身旁的小侍女,因失手打碎玉帝一个玉杯而被贬下凡间,降临到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井冈山,并种植茶树,制作出了石姬茶。据《龙泉县志·风物》记载,石姬乃广东人,于元末明初时从广东迁至井冈山桐木岭一带,以制作茶叶为生。石姬制茶经验丰富、技艺精湛,从茶叶采摘到加工成品全部由手工完成,其核心技术一直在桐木岭石氏一族世代传承。清嘉庆皇帝下江南品偿到此茶,大加赞赏,选为贡品
139、崇义黄姜豆腐制作技艺
崇义黄姜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崇义黄姜豆腐制作技艺是流传于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境内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由思顺乡李姓家族祖传留下,以本地产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经清洗、去壳、浸泡、磨浆、去渣、烧制豆浆、熬好酸姜水,然后加开水连续浇开三次,边烧边游,用酸姜水替代传统石膏的制法,将形成的豆腐脑用勺舀出,用小方布块代替模具单独包成的一个个小四方形豆腐,经紧压后再一块块拆开,然后用被誉为姜中上品、“药中黄金”的黄姜熬水下锅煮十分钟后制成。色金黄、质细嫩、蛋白质含量较高,纯绿色食品,不含任何化学色素的“黄姜豆腐”,既美味又可以补血和清热消毒、防治咳嗽的功效。黄姜豆腐采用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制成,工序繁杂,具
140、临川篾编技艺
临川篾编技艺(第三批省级)临川篾编技艺是源自民间竹编技术的民间手工技艺。它集传统的的竹编技术和工艺美术为一体,制作工艺复杂,编织技术要求高,因画面多以吉祥的文字或图案为主,深受群众喜爱;且篾编作品以独特的竹编用具为载体,以独特的手法编织文字图画,是非常珍贵的工艺美术品。临川篾编技艺作品的画面以吉祥的文字(如;福、禄、寿、禧等)和传说故事(如桃园结义、八仙过海、老子对弈、蟠桃献寿等)为内容,色调以竹篾的黄色为基调,或配以红色以表现吉祥喜庆,或配以黑色以表现古朴凝重,字体方圆有致、粗细合体,人物则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临川篾编技艺历史上并无专门文字记载,又因为竹篾制品保存时间有限,容易腐烂毁坏,所以
141、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六安市寿县)
寿县八公山乡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八公山南麓,西汉时为淮南国都。山下泉水流光溢彩,清冽甘甜。自古其地盛产大豆,山民就有用山中泉水磨豆、喝豆浆的习惯。淮南王刘安入乡随俗,并在长期的修道炼丹中,发明了豆腐。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谢绰拾遗》也记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刘安,始传其术于世。”陆游诗云:“拭盘推连展,洗釜煮黎祁”。描述了当时做豆腐的技艺流程。寿县八公山豆腐制作技艺,经汉淮南王刘安宫廷流传于民间后,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经技师们长期摸索、提炼,技艺日臻完善,逐步形成了项目的核心技艺主要包括:选料选取产自八公山乡蜘蛛湖寿西湖的
142、徽笔制作技艺
徽州地区自古以来不仅文风昌盛,而且盛产文房四宝。徽笔,又名“汪伯立笔”“新安笔”徽州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徽州(今黄山市)而得名。始创于北宋年间,据《新安志》记载:北宋年间,汪伯立在歙州府治创办“四宝堂”,四宝俱产,尤以毛笔著称于世。至南宋理宗时,谢暨知徽州,又曾以汪伯立笔与澄心堂纸、李廷珪墨和婺源枣心砚一同入贡。至此,徽笔多以上供,历代产量极少,虽然曾有多种套笔,但均深藏于宫廷内府,鲜为人知,流传至今的实物甚少。徽笔制作过程中讲究选料上乘,制作精细。选料大至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笔头材料的选择,一个是笔杆材料的选择。笔头的选料有“千毛选一毫”之说,主要有羊毛、兔毛、马毛、鹿毛、獾毛、狸毛、鼠毛、黄
143、绿茶制作技艺(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表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所列名品,六安瓜片出现在清中叶,是由六安茶中的“绿大茶”演变而来。清朝,六安瓜片列为名品入贡。六安瓜片采制过程分为采摘、扳片、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七道工艺,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拉老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对形成六安瓜片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最大。
144、粽子制作技艺(肇庆裹蒸制作技艺)
裹蒸是肇庆地区著名的传统特产,系历史久远的春节食物。早在汉代,西江两岸城乡居民已有春节包裹蒸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道光《肇庆府志》载:“端州本邑民俗,乡民每于年岁晚,粜新糯,磨新绿豆,猪肉为馅,以冬叶裹之,于宅前垒砖为灶,置宽肚瓦缸于上,用年来积聚之松根树头为薪,火不得间,通宵达旦以为炊。天明,呼儿以尝新。新正携之拜年相馈赠之物。此俗为外邑罕见。”每到春节前夕,肇庆家家户户舂糯米、磨绿豆、洗冬叶包裹蒸,大街小巷都砌起炉灶,火光烛天,极为壮观。清代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的盛况:“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裹蒸发展至今,除民间制作外,已进入专业化生产阶段。目前市面上的裹蒸品牌
145、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
客家人戴凉帽的习俗,从北宋年间就有苏东坡的“苏公笠”记载,至今近一千年。甘坑凉帽的制作从清朝嘉庆年开始也有两百年历史。早年甘坑凉帽村始祖张锦超学到从福建长汀府张太婆承传过来的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以织凉帽为生。甘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往北十公里的山区小山村,村中有座凉帽山。此山种有几百亩“单竹”,该竹很特别,竹头竹尾一样粗大,节间长1米多,易开蔑。甘坑村祖传绝活是师傅用牙“撕蔑”,而且竹蔑需多薄就能“牙咬”撕出多薄,织出的“凉帽顶”竹蔑均匀、轻巧,竹的原色好,花纹图案多变。深圳、香港新界、东莞、惠州一带客家地区妇女,甚至东南亚、欧、美-街中的深圳藉妇女都喜欢它,即使不戴,也买一两顶挂在
146、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
陶瓷红色釉的生产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成熟于明代,永乐时红釉有鲜红为宝之称,宣德红釉更为盛名,被列为皇室用品。“满堂红”陶瓷高温颜色釉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有史料记载的传承关系可追溯到清朝末年。根据记载,清末刘氏家族人员运用当地资源和当时引进的进口化工颜料,开发出第一代“满堂红”高温颜色釉陶瓷,其颜色鲜红、色相纯正,釉面光润、细腻,产品的品质是古代的红色釉瓷和当时市上的红色釉瓷器不能相比的。它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如今刘权辉传承家族多年的探索和研究成果,结合新的技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复原高温陶瓷色釉技术。2007年,永丰源的陶瓷作为国礼,由胡锦涛主席赠送给俄罗
147、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
传统水力机械和手工技艺制茶(第一批省级)传统水力机械是自古以来在江西既皖南山区形成的一套以水力为动力的传统制茶工艺,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元代江西广丰山区用水力推动木质联磨辗磨茶叶以制作饼茶,至1952年前后,由婺源县农业领导部门结合现代机械原理加以改进并在有水利资源的山村茶区推广,茶农们用它加工毛茶,大大提高了工效。元代农学家王桢《农书˙利用门》曾记载:“水转连磨,其制与陆转连磨不同。此磨须用急流大水,以凑水轮。其轮高阔,轮轴围至合抱,长则随宜。中列三轮,各打大磨一盘。磨之周匝俱列木齿。磨在轴上,阁以板木。磨旁留以狭空,透出轮辐,以打上磨木齿,此磨既转,其齿复傍打带齿二磨,则三轮之力互拔九磨
148、赣县田村花灯制作技艺
赣县田村花灯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田村花灯历史悠久,它始于唐,盛于宋,鼎于明清。田村花灯秉承了中原灯彩艺术之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艺人的实践创作,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染片、硬化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当时是客家先民在节日喜庆的一种形式,其源流可追溯到汉代。皇宫和一些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便在自家门口挂上几盏宫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的有钱之人也竞相仿效。田村花灯的品种繁多,别具特色。最早的是五彩灯笼,宫灯、走马灯,后逐步发展了花篮灯,风景人物戏曲故事灯、宝盖灯、牌楼灯、龟纹灯、麒麟灯、狮灯、象灯、云灯、莲灯、
149、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
金溪雕版印刷手工技艺(第二批省级)金溪浒湾雕版印刷始于明,盛于清,并形成了前、后书铺街。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736~1850),凡经、史、子、集,所有江西省读本皆出自此地。当时北京、南京、南昌、长沙、安庆、芜湖等地书商都在浒湾镇设立分号书店,浒湾的木刻印书通过这些渠道销遍全国,影响极大。全盛时,浒湾有大文堂、两仪堂、三让堂、文信堂、忠信堂、旧学山房等60余家书店堂号,刻字和印书工匠上千人。浒湾出产的书籍为木刻板,木材大多数采用梨树兼用樟树和荷树。印刷纸张普通的用毛八纸(金溪黄通与峡山生产),特等的用连四纸(福建出产),低级的用京丹纸(资溪出产)。墨汁用乡村砍烧松树所熏成的烟渣。每板
150、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
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第二批省级)景德镇传统制瓷包括柴窑烧成和手工成型两技艺。即人们所说的瓷业有“烧”“做”两大行。对于瓷器烧成,景德镇窑工有一句俗语:“一满二烧三熄火”。它概括了柴窑烧成技艺的三个方面,即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的显著特征是利用传统瓷窑,使用木材燃料,完全凭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技艺,掌握和操纵了复杂的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一个个泥胎经高温焙烧后成为了至精至美的瓷器。在简单、自然和复杂、科学的巨大反差中充满了神奇。景德镇及周边地区位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大小山峰密布全境。而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又为植物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