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技艺篇
1、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流传于浙江省嘉兴市,并辐射至长三角流域,是中国传统食品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在七千年稻作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熏陶下,经过世代传承,五芳斋粽子的制作技艺很好地保存了江南传统点心文化的精髓,并一直延续至今。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之一。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用植物叶子包裹食物原料通过“石烹法”煨煮成熟,这就是粽子的雏形。到了夏商周时,人们用植物叶子包裹黍米成牛角状替代黄牛作为祭品,最早的粽子——“角黍”应运而生。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粽子的品种逐渐丰富,制作技艺也日益成熟,成为江南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造就了中国传统点心文化中的一朵
2、罗泾十字挑花技艺
黄道婆棉纺织技术的广泛传播,在江南及罗泾镇形成广种棉花、民皆纺织的习俗;较之上层达官显贵使用的丝织品加绣花,土布挑花更符合平民百姓层面广泛的衣着要求:民间久有在土布制衣上配以花样纹饰,以色线“游花”,后随布之“势流”挑十字形成图案,这便是“罗泾十字挑花”。据传说推算,应为明末清初,距今至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罗泾十字挑花,将花挑于土布所制的衣物或帕巾之上,作为“兜头手巾”、“系身钩”、“肚兜”、“布裙”、“鞋面”的纹饰,尤以“兜头手巾”和“系身钩”为多,在江南水乡渐有不挑花不能用之势。据田野调查记录,“兜头手巾”底色有别,一般老年妇人常用深色土布“兜头”;姑娘、妇女用白色,新媳妇必用绿色,上面的
3、厦门漆线雕技艺
漆线雕源于古代佛像雕塑工艺,形成于明末清初,经厦门蔡氏十三代传承至今。漆线雕是以线条盘结成浮雕的工艺: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后,手工搓成“漆线”,经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四个流程,塑造出浮凸的图形。线雕画面精美,线条流畅,蔡氏工艺尤以制龙见长,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4、平湖派琵琶演奏技艺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1]世家,五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仅技艺超群,且《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二十一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编撰,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以及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的亲授,后又从李其钰的学生张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艺术活动相当广泛,对弘扬平湖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朱荇青师承李芳园高足吴柏君,针对《华氏谱》“左手按弦惟0两指不用”,首创了运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并突破了
5、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芜湖自古铁冶业发达,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芜湖铁画以锤为笔,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技艺高超。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据清代《芜湖县志》所录《铁画歌·序》载:“汤天池与画家为邻,日窥其泼墨势,画师叱之。鹏发愤,因煅铁为山水嶂,寒汀孤屿,生趣宛然。”芜湖铁画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艺术特征,纯靠手工锻打完成。它以熟铁为原料,经红炉加热后,用锻、钻、抬、压、焊、锉、凿等技法制成。芜湖铁画既有国画的神韵又具雕塑的立体美,还表现了钢铁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是一种
6、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
仙游“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在唐、宋时期就颇负盛名。到了明代,“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已经具备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整体艺术风格。到了清代则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仙游现代“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巧妙融合了传统国画艺术、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是明清家具经典款式的延续和创新,深受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推崇和赞赏,被称之为“仙作家具”、“艺术家具”。“仙作”古典家具运用了平、圆、透、镂、徽等雕刻技巧,发挥刀痕凿迹之“木趣”与木纹材质肌理之“木韵”,融入客观视觉与物体感知,营造出三维艺术效果,具有款式典雅、品种齐全、结构严谨、牢固耐用、用料考究、取材名贵、雕琢精细等特点,是“形、艺、材”的完
7、德化瓷烧制技艺
德化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陶瓷制作,兴起于唐宋、盛于明清。其捏塑工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呈现出名窑气质,尤其是白瓷制品浓淡分明、层次丰富、釉色乳白如凝脂,透光度极好。德化陶瓷品历来是我国贸易重要输出品,与丝、茶并誉于世界,有“东方艺术珍宝”之称。
8、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
片仔癀是一味名贵而功效显著的中药,与八宝印泥、水仙花并称为“漳州三宝”。片仔癀源自500多年前明朝宫廷御用秘方。相传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一位明世宗的御医因不满朝廷1的严嵩父子残害忠良,逃离京城,辗转到福建漳州,隐姓埋名,在漳州东郊璞山岩寺出家为僧。当时寺僧多有练武习拳,舞刀弄枪,难免身伤骨损等。这位御医出身的寺僧,将带来的宫廷秘方,采用上等麝香、天然牛黄、田七、蛇胆等名贵中药,炼制成药锭,专治热毒肿痛,跌打损伤,疗效显著,口服外敷均可,且无副作用,附近百姓有伤病,寺僧也广为施治,逐渐在社会上享有声誉,并因“一片即可退癀”(“仔”为闽南方言中语气词,“癀”为热毒肿痛)得名“片仔癀”
9、寿宁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寿宁木拱廊桥造桥工艺,源于中原虹桥技术。寿宁徐、郑氏造桥世家从清代始造木拱桥,其工艺改汴水虹桥的绑扎结构为榫铆结构,增加剪刀苗抗倾斜,并加盖桥屋,桥内设神龛、戏台、凳床、橙联、匾额、摊点等,可供人们进行祭祝、娱乐、贸易等活动,美观而实用。目前寿宁全境尚存木拱廊桥19座,被誉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
10、万载花炮制作技艺
万载是全国五大花炮传统基地之一,万载花炮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清道光年间,万载花炮便已“通行南北,商贾络绎”;光绪年间,“男妇大小均藉此以资工作”。清末民初,全县花炮专业人员有3000人左右,从业人员达数万人,爆竹庄近千家,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县城及县城以西的株潭、黄茅一带。万载传统花炮生产所用的原料土纸、黑火药均为当地所产。其中土纸为滚筒之料,选用的是本县仙源、官元山、茭湖、赤兴等山区生产的表芯纸。与其他产地的土纸相比,万载产的表芯纸制作的花炮响声脆悦,响炮后纸皮炸得更碎。制作黑火药所需的1也是本地原料通过传统的技术制作出来的,产品结晶芽粗、白净,是上乘之品,制成的鞭炮响率高,无杂质,有香味。
11、金星砚制作技艺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其制砚原料金星石主产地在星子县横塘镇驼岭山下有宋村。民间传说,第一方砚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之手。北宋米芾《砚史》云:“庐山青石砚,大略与潭州谷山同”,“色青有纹,如乱丝理幔,扣之有声,得墨快,发墨有光,且有金星,抚之细润。”由此可知,北宋时期星子金星砚就已在文人墨客中闻名,县文物管理所现收藏有若干宋代古石砚如“凤字砚”、“箕形砚”等,造型工艺已初具品位。至明代,金星砚制作一度中衰,清中叶又渐兴,星子城内甚至有专门的“砚池街”。民国时略有发展,县境内有制砚作坊百余家,当地艺人制作的金星砚两度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获奖。金星砚选材精致,制作精良。其制作原料金星宋石产于驼岭山,民国
12、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铅山,位于上饶市境内,以盛产连四纸而闻名。该地的纸业在宋元时期就蜚声内外。高濂《遵生八笺》把“铅山纸”列为元代精品,赞之“妍妙辉光,皆世称也”。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几处记载铅山造纸,对连四、柬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也谈道:“明朝中叶,有些城市的商业也日趋繁荣了。当时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城市,除去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等三个地区,其中以江南地区最为繁华。在这里,已经形成为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它们之间已保持了极紧密的商业联系。”清代中期,纸业人口已经占到当地总人口的十
13、宣纸制作技艺
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宣纸产地在安徽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泾县境内有多条河流,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一条属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一条属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宣纸以青檀皮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浆,整个生产过程由140多道工序组成。宣纸品种繁多,1949年后成功制出了“丈二”、“二丈”等新品。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
14、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技艺
“瀛洲古调派琵琶”也称“崇明派琵琶”,是“瀛洲古调”琵琶曲和演奏技法风格的总称。崇明,古称瀛洲。“瀛洲古调”是指发源于崇明岛上的琵琶曲。“瀛洲古调派琵琶”取北派琵琶刚劲雄伟、气势磅礴之长,收南派琵琶优美柔和、华丽袅娜之精,浑为一体,形成隽永淳朴、清新绮丽的特色而不同凡响,为著名的中国琵琶流派。“瀛洲古调派琵琶”的创始人是清朝康熙年间寓居本县的贾公达。清代乾隆崇明县志有较详细的记载:“贾琵琶,字公达。居城北关内,善琵琶,故江以南皆呼为贾琵琶。其音能肖百物,或为风雨声,人皆思挟纩;为众乐声,八音具奏;为鏖战,则甲马奔驰、金鼓戈矛齐震,闻者惊诧!尝走燕京,历青、豫、荆、扬、百粤诸地,莫有匹之者”。
15、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是一种民间手工技艺,主要分布在景德镇市城乡各地。景德镇地处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境内山丘起伏,松树、杉树茂盛,瓷石、高岭土、耐火泥丰富,为景德镇制瓷业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料。以昌江为主流,水系纵横交错,开辟了一条水上的瓷器之路。景德镇自五代开始制瓷,及至宋代,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瓷区之一,窑业规模宏大,呈现出“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象,到元代设官窑机构——浮梁磁局,明、清两代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并存。它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五代时工艺落后,装烧还没有使用匣钵,采用的是支钉叠烧法,故废品较多,美观较差,宋代,烧出“光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