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龙舞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龙舞篇
46、隆安拱阁龙舞
隆安拱阁龙舞是百年隆安节庆传统文化中的重头戏,也是隆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分水龙与火龙两只。绿色的代表水龙是降雨用的保佑蝶城风调雨顺,红色代表火龙是镇邪去煞用的保佑蝶城兴隆平安。拱阁龙舞曾经代表隆安壮族特色龙舞到山东参加过全国龙舞的比赛,获得了好评!这些龙都是隆安的老彩扎艺人们自己用双手扎出来的,栩栩如生、唯妙唯俏充满了隆安的民间艺术特色,今年恰逢龙年拱阁龙舞闹新春舞动蝶城,为蝶城带来了欢乐、吉祥、祝福!在这里告诉大家隆安还有个小民俗,剪龙须。把龙的胡子剪下来系在大门上据说能镇邪、护佑家庭平安!
47、文章湾村簕古龙
湛江市赤坎区文章湾村簕古龙是祖传特有的传统舞龙艺术,特定于农历正月十九日年例敬祭天后圣母众神活动时表演,始于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距今已300多年的历史。文章湾村簕古龙产生缘于一段传奇的历史。宋末抗元名将陈文龙及家人,相继为国捐躯。次子陈梦雷为逃避元兵追咎,从福建迁徙雷州仙梦村(今沈塘镇大陈村)隐居。至元朝成宗为缓和-,巩固政权,荫封宋朝忠臣后裔,追授陈梦雷为龙虎将军、海北海南道,后裔子孙得以繁衍发展。清朝初期,陈梦雷后裔一分支迁居赤坎文章湾村,乡民承袭崇尚妈祖,建庙敬奉,每年年例敬祭天后圣母众神时都习惯舞草龙、舞布龙庆祝升平。有一年,文章湾村发生瘟疫,50多人相继死亡,在科学尚未昌
48、沈塘人龙舞
沈塘人龙舞是一种人体造型的娱乐性舞蹈艺术,明·嘉靖五年(1526年)在沈塘圩始创。初为当地群众即兴性的娱乐舞蹈,后演变为中秋节月圆之夜狂欢的传统节目。明清时期,人龙舞曾盛行于雷州府三县九所。现分布于雷州市沈塘镇沈塘圩。据传,嘉靖五年(1526年),当地富商陈仕恺为了方便周边群众,促进当地商业贸易,遂投巨资兴建沈塘新圩,并承诺按市价收购圩日(三、六、九日)里未售完的货物,以保护商贩利益。因此,沈塘圩的市场得以建立和发展。当地群众为了感谢陈公这一善举,并表达内心的喜悦,便在街上聚集欢庆,载歌载舞。成年人激动起来,把小孩抬上肩膀并卧置其肩,一个接着一个,组成人们期盼中“龙”的形状,满街狂舞形成了
49、六坊云龙舞
六坊云龙舞是流传于中山市古镇镇六坊村等村落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已有300多年历史。六坊云龙按照龙的形状、比例和尺寸,用竹篾扎作而成。每年春节过后的正月廿十左右,六坊村就会举行“游神”活动,村里近200名男性青壮年从村中祠堂里请出云龙,于入夜时分点燃蜡烛钻进龙身,使云龙通体光亮,然后由幡旗、灯笼开路,由龙珠引领,伴随云彩、鲤鱼等扎作道具,从六坊村出发,沿着邻近的村庄巡游,连续巡游三晚。六坊云龙一般在晚上出巡,舞龙者上穿白纱衫、下穿与龙被颜色相同的裤子,远看去,只有云龙在舞动翻腾而不见舞龙者,效果十分奇特。六坊云龙深受当地百姓欢迎。每有云龙到来,地处桑基鱼塘地区的古镇村民点燃桑枝照亮村路,敲起锣鼓
50、东莞草龙舞
草龙舞在东莞市分布较广,企石、横沥、凤岗等镇都流行,历史悠久,并保存至今。东莞草龙舞以企石镇上洞村草龙舞为代表。上洞草龙舞活动时间在春节(从农历一月初一开始至十五)和中秋节(从农历八月初一开始至十五)。龙是中国最大的神物、最具代表性的吉祥物。龙舞风俗与龙舟竞渡一样,流行全国,是龙的传人特有的集体性的民间娱乐、舞蹈。旧俗龙舞是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每逢盛世,人们都喜欢舞龙。草龙用稻草、竹、木片、剑麻丝、树杈等扎制。稻草为“五谷之王”,以之扎草龙,祈求的当然是五谷丰登。草龙做法简单,用稻草扎成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最后装上木柄就完成了。龙头制作较复杂,以树杈作龙角,以稻草编成草绳,缠成龙头,
51、龙舞(田洋湖茶山老龙)
象山田洋湖茶山老龙是象山历史最悠久的龙舞之一,流布于象山县定塘镇田洋湖村,在定塘镇、晓塘乡、新桥镇一带较为著名,在全县具有较大影响力。田洋湖茶山老龙创立年代无法考证。在清光绪年间(1904年)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请龙活动。1906年胡善德老人组织村民胡善标、胡家存、叶从狗重组龙舞队,称“田洋湖茶山老龙”,每逢正月到各村各岙舞龙。田洋湖茶山老龙长51.8米,宽0.5米,是象山最长、最大的龙。老龙造型古朴雄健,龙身用金黄色的布幔制成,装点天蓝色龙鳞,龙头用铁丝、竹丝折成,栩栩如生。田洋湖茶山老龙出龙和收龙都有严格的程序和隆重的仪式。出发时先由队旗、龙旗、彩旗、牌灯、散灯高照引路,后有荷花灯、猴灯、鲤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