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怒族篇特产
中华各族民俗文化与特产--怒族篇
1、怒族民歌“哦得得”
怒族是一个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文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怒族民歌“哦得得”流传于福贡县匹河乡,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相互表达感情时不可缺少的曲调。“哦得得”有“哦得得一”、“哦得得二”、“哦得得三”等不同的小调,有多种唱词、唱法,反映了怒族生活、狩猎、男女情爱等内容,在演唱的过程中带有极其丰富的感情色彩,口语化较强,通俗易懂,是一种保留较为完整的民间歌曲。其中的代表曲目《独独罗叶吉罗秀秀罗峡吉罗》是该地流传较广的情歌之一,它唱道:“真的好想你,十分思念你,想你想得已傻了,恋你恋得已痴呆”,表达了男女青年相互爱慕的真挚情感和对美好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唱“哦得得”时,一般用四弦琵
2、丙中洛乡怒族传统文化
丙中洛乡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城北面高黎贡山脚下,海拔1430~5128米。辖4个村委会,32个自然村,46个村民小组,包括秋那桶、甲生、丙中洛等怒族村寨。全乡共有农户1570户,6093人,其中怒族3031人,占全乡总人口50%(2003年)。村寨四周山上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自然环境良好。以传统山地农耕为主,人均耕地面积2.52亩,人均年纯收入807元(2003年)。丙中洛境内景点有怒江第一湾、贡丹神山、嘎娃嘎普雪山、石门关、普化寺、田园景观等,自然景观优美。传统的民居形式与村寨聚落格局基本保持传统风貌,木楞房、土墙房、干栏式建筑房屋占99.7%以上,均有独特的石板屋
3、怒族达比亚舞
达比亚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等县怒族村寨。“达比亚”是怒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外形似琵琶、三弦。达比亚舞即是以“达比亚”乐器名称命名的舞蹈。达比亚舞以舞者边弹边舞为特征,有近百个套路,表现题材十分广泛。有反映怒族祖先不断迁徙的“第一、二、三次找土地舞”,有反映母系社会结婚时新娘和舅舅跳的“手舞”,男人生孩子的“生育舞”,有保卫家园的“古战争”,有表现怒族创世祖先乍付赛和乍付玛两人的爱情感动天神的“双人达比亚舞”,有反映爱情的“找情人舞”、“情人相约逃婚舞”,有反映生产生活的“找野菜舞”、“割小米舞”、“狩猎舞”、“母鸡下蛋舞”,还有以歌唱为特色的“哦得得舞”等,均
4、怒族“若柔”语言
怒族主要居住在云南怒江两岸的丙中洛至普拉底地区,由4个支系组成,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怒族自称“阿龙”。据不完全统计,贡山的“阿龙”主要有生恰、占苏、困欠、伊苏、气敢、滚拉、勒包、本东、贡马、南木大东等20多个氏族。怒族先民没有文字,汉文史籍中对怒族的记载也极少。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从语支上看,由于怒族的族源复杂,加之历史上受交通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各支系间语言不通。迄今为止,语言学界还未能对怒语的支属进行明确的划分。由于与其他民族杂居,怒族通常也会说傈僳语、独龙语、汉语、藏语、勒墨语及纳西语等的一个语种或数个语种,有的人能掌握四五种语言。贡山独龙族和怒族使用的语言基本一致,但又存在着一定的
5、怒族咕嘟酒
怒族咕嘟酒是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的特产。怒族咕嘟酒的酿制法,其第一步与羌族的蒸蒸酒基本相同,即将玉米粉制成酒。其特点表现在饮用时先将坛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加入适量开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滤去渣,饮其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人口27123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和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等地。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习惯于日食两餐。其主食绝大部分以玉米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成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饭,做成包谷粑
6、怒族女子腰饰
阿龙和若柔支系的女装均有腰饰。其中,若柔支系因长期和白族共处杂居,故服饰基本上和兰坪白族相同。阿龙支系则由于受藏文化影响较深,其女性服饰和藏族女装有部分相似之处。阿龙妇女一般内穿长及小腿的浅色上衣,外着长及臀部的深色领褂,腰系几乎拖地的竖条彩花围腰,而宽约3寸的腰带则为彩色横条花纹,在整个服饰浓淡深浅的色彩对比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胸饰一般采用彩色串珠项链,头饰则为红白相间的缨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