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山歌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山歌篇
1、兴国山歌
兴国,地处赣南的将军摇篮,又被誉为“山歌之乡”。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兴国人常用山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当地至今流传一首歌谣:“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诉说了兴国山歌的久远历史。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它由唐末诗人罗隐所创。史料中还有太上隐者,山都木客舞唱鼓吹的的记载,苏东坡还为之赋诗“山中木客解吟诗”。山歌本是山民在田野山林相互唱和的歌。进入两宋时期,“跳觋”从闽西流传到兴国。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法师们把兴国山歌引入“跳觋”,使它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法事活动,一部分是娱乐,也就是唱山歌。逐步地,兴国山歌的形态变得更加多元,出
2、新化山歌
新化是古梅山的中心地带,宋代以前为苗、瑶聚居地。据专家考证,新化山歌起源于先秦,盛兴于唐宋,流经明清,传承至今。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新化山歌内容广泛,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陶情歌、生活歌、儿歌等;按腔调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音乐特色鲜明,高腔和平腔山歌,起音都较高,跳跃性强,具有粗犷、激越、陡峭的抒情风格和大胆、利索、调皮的野性美特征;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现已搜集山歌6200余首,整理谱例54个,并编成乡土教材。2006年新化山歌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新化山歌以口头创作、口头传唱的方式生存于民间。代表性传人有伍先宗、周文化、戴
3、川西藏族山歌
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最典型的地带。这里以藏民族为主,生活着彝、汉、苗、蒙古、纳西等17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们相互杂居、相互融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大融合,而在这如繁星璀璨的各民族文化融合境域中,山歌成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个体劳动如行路、放牧、砍柴、割草或民间喜庆娱乐中为了相互交流,自娱自乐而即兴编作的节奏自由、旋律优美的山歌,抒发各族人民的真情实感。【产生年代】山歌产生的年代,上溯源头其实就是原始民歌。川西藏族山歌是在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木里藏族人民最真实的思想内容和生产活动状况。追述藏族山歌的历
4、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系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木洞山歌的主体是被称为薅秧歌的禾籁。禾籁只在木洞及其周边地区流传,属中国民歌的稀有品种。禾籁地域特色浓郁,曲调曲目丰富。主要有高腔禾籁、矮腔禾籁、平腔禾籁、花禾籁和连八句等多种样式。这些样式中又包括若干子样式,如高腔禾籁还包括依呀禾籁、也禾籁、锣鼓腔、依依腔、呀呀腔、四平腔、噢嗬腔、呜哦腔、悠呵腔等。木洞山歌的重要歌类还有儿调。其曲词体式和曲调特征与唐代以来巴渝民间流传的竹枝歌颇为相似,是竹枝歌在木洞地区的“嫡传”。
5、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
6、西岭山歌
山歌,是山魂之音,也是山民的心声。有一首西岭山歌歌词是:“西岭大山有山魂,西岭山水养山民。山歌唱的是山魂声,山歌唱的是山民心。“往昔数百年来,西岭山民往往以唱山歌为乐事。他们在春种秋收中,在守玉米防兽害的高脚棚中,在撕玉米的深更半夜,在烧碱、挖药、伐木等下苦历程中,用山歌提神,用山歌传达情感,抒发旷达、乐观、坚韧、顽强、诚信、幽默、机智的坦荡情怀。由于西岭历史上曾为汉、藏、羌等民族杂居之地,西岭山歌的旋律色彩、调式也包含了汉、藏、羌民歌的一些元素,色彩鲜明,音域较宽,调子高亢,唱法自由空间较大,旋律较为特殊,山味、野味和民族风味颇浓。西岭镇位于四川省首府成都市以西100公里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
7、九江山歌
九江山歌是流传于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区城门、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周边地区的汉族民歌,九江山歌题材广泛,以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它演唱形式极其简单,而歌词内容又十分丰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坐落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市江州区,依庐山、傍长江,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尾”。面积873平方公里,人口34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人称“渊明故里,东方田园”。在众多的地方文化中,九江山歌可称为一绝。至于起源无从考证,但有乡间流传的山歌唱道:“唐朝起
8、万载纸棚山歌
万载,地域广阔,山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各异。有近乎口语质朴、音调粗犷的“急板山歌”;有高亢明亮、热情奔放的“客家山歌”,真可谓山上唱山歌,田里唱田歌,驾船唱船歌,采茶唱茶歌,耍灯唱灯歌。但颇具地方特色的“纸棚山歌”,乡土味尤为浓郁。万载土纸(即表芯纸)自古至今,是本地一大特产,素有“纸乡”之称。“纸棚山歌”流行于万载的高村、茭湖、仙源、赤兴一带,它地方特色浓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息息相关。从歌词角度来看,虽象民间口头文学,但每首山歌都有其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深刻地反映着广大劳苦大众的精神风貌。如“恋郎嗳恋做纸郎,做纸郎子有恋场,初一十五打牙祭,赛过几多财主人。”它不仅反
9、崇义竹洞畲族山歌
崇义竹洞畲族山歌(第三批省级)竹洞畲族山歌是盛行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聂都乡竹洞畲族村的民间歌谣,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为抒发感情而传唱的歌谣。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内容以表现劳动与爱情生活为主。具有比较自由的节奏,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响亮,独具自己个性真声假声灵活运用的特点。竹洞畲族山歌用客家话兼粤语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句押韵,三、四句相对随意;用口口相传的传统曲调,唱时往往即兴即情,脱口而出,情缠意绵;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千百年来,竹洞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来交流感情,联络友谊,娱乐身心。“人人会唱,处处有歌”,“生要连来死要连,生死都要跟交连
10、江西畲族山歌之永丰畲族山歌
据《永丰县地名志》载,永丰畲族兰姓,是清朝乾隆32年(公元1767年),随福建雷姓畲民迁入本邑下樟村。此后,元、明、清三代亦有兰、雷二姓从福建和本省内兴国吉水、吉安县迁入。永丰境内畲民主要分布在龙冈、潭头、上固、水浆、上溪、南坑等山区。由于他们祖辈劳动、生活在山区,所以山歌是他们最喜爱的民歌体裁。永丰龙冈畲族山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大多演唱于各种劳动场合。如有:摘木梓山歌、产茶山歌、砍柴山歌、莳禾山歌、耘禾山歌、割禾山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有时还有帮唱、和唱。其音调高亢嘹亮,音域宽广,节奏自由而富有变化,旋律跳动较大。歌词是来自人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淳朴自然,通俗易懂,便于口头传唱
11、德化山歌
德化山歌流传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至五代已经广泛传播,随着中原人口的南迁,鼓乐和古曲的不断传入,德化山歌也不断发展。据县志记载:晚唐归德场(今德化县建县时的前身)场长颜仁郁“有诗百篇,传于民间”,民间美称其为“颜长官诗”,颜仁郁所作诗歌反映农家、朱门、城市、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封建社会的现实,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传诵。明代德化农村戏曲班兴起,至清代以来有木偶戏、高甲戏、布袋戏、舞狮、舞龙等;而到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民众俱乐部、歌唱队应运而生,为山歌的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德化山歌反映乡村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劳动时抒发自身内心的思想感情,富有当地特有的韵味,山歌用当地方言即兴演唱,旋律以五声
12、畲族山歌
畲族人民喜爱唱歌,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
13、龙岩山歌
龙岩,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逢年过节,城乡常常歌台高筑:“龙川河水波连波,龙岩山歌锣打锣。这山唱来那山应,一人唱歌万人和”歌声此起彼伏,演唱形式有对唱、和唱、联唱、表演唱。曲调高亢悠扬,悦耳动听;行腔行云流水,时张时驰,顿挫有致,深受群众的喜爱。龙岩山歌戏以反映现实生活题材为主,唱词、道白常借用山歌的比兴手法,音简意赅,通俗生动,押韵顺口,诙谐活泼。音乐曲调以闽西山歌、竹板歌和民间小调、民间器乐曲为主,经加工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高亢嘹亮,热烈奔放;有的悠扬婉转,清新明快;有的轻松活泼,诙谐生动。整个戏曲,节奏自由、旋律简洁流畅、调性调式灵活。龙岩民间歌舞“采花灯”中的“蝶步”,
14、大鹏山歌
大鹏山歌是深圳大鹏、南澳地区的人用“大鹏话”口头传唱的民歌。大鹏话当地人俗称“千音”,又叫“大鹏军语”。“千音”是大鹏所城有一千二百多户,一千多个籍贯,一千多个口音。大鹏山歌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独特、曲调多样、内容丰富、形式灵活、通俗易懂、委婉动听。大鹏山歌具有历史价值、语言价值、音乐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大鹏山歌沿用“大鹏军语”演唱,对研究“大鹏军语方言岛”的语言演变具有非常高的语言研究历史价值。大鹏山歌通俗、易唱、内容丰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这项民间悠久的自娱自乐活动,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历史渊源:大鹏话和大鹏山歌的形成与大鹏所城有关。大鹏所城城内外居住的军队和
15、靖安打鼓铲山歌
靖安打鼓铲山歌(又名靖安锄山鼓),清初随广东、福建一带客家人带入靖安,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过去,每逢农历六月耘禾,八月捍茶山都要唱“锄山鼓”,它是一种集体劳动时唱的歌曲。鼓师身背圆鼓,双手握槌,击拍领唱,众人唱和,即兴诙谐。“锄山鼓”旋律清新质朴,粗犷流畅,有徵、羽两种调式,终止音均下滑至角。歌序为:开工(冷鼓)——开号(喝彩)——唱歌(头番歌)——冷鼓——望茶——冷鼓——谢茶——冷鼓——望饭——冷鼓——谢饭——冷鼓——山歌——冷鼓——散歌(即兴编唱)——冷鼓——煞号(喝彩)——盘丝罗(收工)。曾载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