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狮舞篇特产
各地民俗文化欣赏--狮舞篇
31、从化猫头狮
从化猫头狮客家狮又叫猫头狮、獬、豸,狮头形状似猫,流传于从化客家人群中,是一种流传年代比较久远而且比较少见的民间狮子舞。在宗族礼仪、神庙滩头祭祀、拜年贺寿时,在从化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水寨,人们必会敲锣打鼓吹唢呐,架起猫头狮,戴上面具,闪展腾挪地舞狮。年初一、初二,猫头狮队大多围绕村头门楼舞狮,以驱邪镇妖,盼如意吉祥。猫头狮舞造型、舞步动作、鼓乐与一般狮舞不同,狮头造型较一般本地狮头小,头顶插着两束青葱的麦草,生气盎然。
32、白纸坊太狮
宣武区白纸坊地区的“白纸坊太狮老会”,成会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其后几经兴衰,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经由白纸坊地区两大户:李庭朴、陈子鹤共同出面,重整太狮老会,名称为“广安门里白纸坊永寿长春太狮胜会”,李、陈二人先后出任会头。陈为原清工部火药局的四品1,他模仿紫禁城里太和殿门前石狮子的神态和造型,重新设计了大碑额头、窝窝眼、血盆大口、翻鼻孔的威武、凶猛的狮头造型,并在狮头上缀挂了七个大铜铃铛,整个狮头重约七十多斤,狮身前后共长约一丈二尺。聘请了永定门里永安桥的舞狮艺人刘五传授技艺(此人以做筛子为业,绰号“筛子刘五”),他广1众,常年参加京城各处的行香走会。清光绪末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33、电城高脚狮子舞
电城《高脚狮子舞》又名《高挑狮子舞》,形成和流传于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电城镇《高脚狮舞》起源于明未清初,由电白县电城镇北街马师傅创作出来的。据记载,明末清初,在当时的电白县电城镇,尚武之风盛行,武馆十分兴旺,人们习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城中心北街有一间“健园”武馆,平日以舞狮为主,教授武艺。当时,城内的卫生条件很差,瘟疫流行,群众的健康受到威胁,甚至人亡。有一次,为了庆祝消除了灾难及“神诞”,有关部门组织举办晚会,要求电城四街各出一套自编自演的节目。“健园”武馆的马德良师傅接受了此任务。有一天,“健园”武馆的马德良师傅走在街上,不经意一抬头,发现宫庙的屋顶上立着两个琉璃瓦制成的小狮子,他忽发
34、瑶族布袋木狮舞
三水瑶族乡位于连州市的西北部,东与本市瑶安瑶族乡相连,南接本丰阳镇,西与湖南省的蓝山县交界,北与湖南省的蓝山县、临武县接壤,总面积1381.1平方公里,全乡辖4个村委会,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23人,其中瑶族人口1500人。布袋木狮是瑶族喜闻乐见的一种道具舞,狮头用泡桐木雕凿而成,长约40公分,宽约25公分,稍成长方形状。分上下两块,上为狮子面部,下为狮子下腭唇齿。狮被用一黄布袋,内可藏若干人。木狮舞动,鼓乐齐奏,木狮头按乐曲节拍往前一甩,两唇一合,发出“啯啯”的响声,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木狮每构成一个图形为之象(亦叫一景),总共有72象(景)。据老艺人说:“木狮表现瑶民漂洋过海的波折。故
35、东莞狮舞
东莞狮舞属于中国南狮,始源于明朝,世代相传。每逢喜红庆典、过年过节,舞狮祈求平安吉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狮舞在石排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在中坑村得到了不断的创新,该村于1995年5月成立了明德醒狮队,吸取南北狮的优点,融南狮的高难度动作技巧和神态矫健勇猛,融北狮的威武雄壮和憨态可掬,精心编创了精彩的梅花桩表演、多套群体和单独狮舞表演节目,拿手的特色节目有“金狮飞高桩”、“蝎子守灵芝”、“群狮起舞”、“银狮飞跃龙门青”,每个表演都有一系列完整的动作组合,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或取材于民间传说,或源于神话故事。石排狮舞表演融杂技、武术、舞蹈、音乐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演形式
36、佛冈舞被狮
“舞被狮”是佛冈县汤塘镇围镇村的刘氏家族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佛冈刘氏祖先南迁于公元1131年,后从南雄珠玑巷南迁广州大梁、从化,继又由从化迁佛冈水头王田及石角科旺一带,至今已有855年,由龙蟠始祖从龙公传至现在的光字辈已有27代了(摘自《刘氏族谱》)。“舞被狮”是刘氏家族元宵上灯习俗中最精彩独特的一项民俗活动。据传人邓淑香(今年83岁)介绍:这项活动大约起源清朝未年,是由于始祖普振公误迁太婆遗骸葬于后山莲塘“狮听鼓”,于是村中妇女舞被狮祈求太婆保佑后代添丁发财,原本刘姓在村中并不是大姓,舞被狮后,刘姓发展很快,如今围镇村只有刘氏一姓。舞被狮流传
37、中山狮舞
中山狮舞源于南拳套路,俗称“鸭嘴狮”,古代与南海狮、鹤山狮齐名,分布于全市各地。每逢节庆均有“耍狮场”的习惯,1984年至今,每年都举办醒狮比赛,并创新为“南狮北舞”的套路。
38、沈丘回族文狮舞
中原大地,历史厚重,文化灿烂。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璨若星辰,在众多精彩纷呈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中,沈丘回族文狮舞可算得上是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为中原地区罕见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全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中也独树一帜。沈丘回族文狮舞又名“文狮子”,它有狮子舞、麒麟舞、独角虎舞组成。流传于周口市沈丘县槐店回族镇—带,属豫东平原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具有原生态的质朴美,现全国仅存沈丘一处,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演出,有稀有性、年节习俗依存性、多源性、共存性、传奇性、摹拟性、导乐性等特征。据史书记载,沈丘县历史上居“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后唐、后晋、宋、金、元等不同时期,先后有匈奴
39、中宁刘庙狮子
中宁县狮子发祥于原东华乡刘庙村,至今,民谚尚云:中宁的狮子到处有,刘庙的狮子头一名。刘庙武术拳师吴进玉、李如童、李佐新等人,用纸浆和胶泥拍成狮头,用布做成狮皮,用麻做成狮毛,仿其舞法,糅以拳术,首倡其事。狮子的耍法分为文耍和武耍两种。文耍,指耍绣球、上桌子,主要刻画狮子温驯的性格,有搔痒、0毛、打滚、抖毛等动作。上桌子又分平面和翻天印两种。“翻天印”指最高处的一张桌子桌腿朝天,狮子舞于桌腿之上,难度较大。桌子可1张、3张、5张、6张、12张、24张。摆法有八卦阵、十三太保等数种,可高达七八层。下桌子也有软下和硬下两种。软下是一层一层边耍边下;硬下是从最高处直接跳下,打个滚,然后一张一张扑桌子。
40、潭西金狮舞
潭西金狮舞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它的舞蹈动作、造型、舞韵、器乐伴奏等不仅能反映潭西民俗文化演变轨迹,更能动态揭示汉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潭西金狮舞俗称“打虎狮”或“演虎狮”。是传统的民间舞蹈。据潭西镇溪美村老艺人介绍,金狮舞始于南宋,盛于明清。潭西镇金狮舞以溪美村为代表,是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间拜海丰人莫清娇为师,习艺归来,创办金狮馆,传延至今。金狮舞表演在潭西各村、社区是必不可少的文娱活动节目。同时,每逢新居落成;桥梁奠基,竣工;庙宇庆典,都请“金狮”镇邪、止刹,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活动更为频繁,一天多则演出十几场,少则七、八场。明清时期至建国前,建金狮馆在潭
41、甲子大狮舞
甲子大狮舞历史悠久。以弘扬传统文化,驱邪扶正为内容,有喜庆欢乐之象征。是甲子群众历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项目。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甲子大狮舞俗称舞大狮。据传为宋末(公元1277年)天主帝昰于正月初九登甲子门时,甲子渔夫郑复翁举义勤王,率民众截杀元兵朦艟数十艘庆功之时,以神狮舞振奋民心,激励士气抗击侵略者而流传下来的。此后,大狮舞这一活动代代相传,并演变为一项聚文体于一身的民俗活动。明朝以后,舞大狮这一活动渐成定制,通常由甲子城内负责组织。由于城内分为四社,故每次舞狮必为四只或八只。甲子大狮,有青狮和红狮之别。一般青狮以青的颜色为基本色调,较大,为雄。头、额、胸前绘满王字;红狮为
42、蓬安狮舞
狮舞在蓬安城乡都很流行,早在公元1782年左右蓬安就盛行狮舞。如蓬安徐家区雷家坝狮子班,它是一支由父传子、子传孙的祖辈相传下来的狮子队,1927年传到雷春万这一辈已是第七代狮舞班子了。由于文革狮舞被视为封建的东西革掉了。打倒“-”后,蓬安城乡各地又盛行起了狮舞。狮舞除了春节期间跟随火龙、彩龙、车车灯、莲宵等上街表演外,平时的红白喜事、修房造屋。人们都高兴耍起狮子来庆贺。雷家坝狮舞班第七代接班人雷春万如今正在总结舞艺,并传授给村里的年轻人。今蓬安的狮舞,是雷春万艺人亲自指导赵跃忠等人表演的主要动作与情节。它的主要舞蹈动作特点是:狮子在高台上做各种高难度的立、翻、滚技巧动作;笑和尚除配合狮子、猴子
43、狮舞(刘厝寨金狮)
狮舞(刘厝寨金狮)刘厝寨金狮是一种以传统舞蹈为主兼及传统体育的游艺活动,是在李家教拳术的基础上进而发展舞狮活动,刘厝寨村民的习武风尚,是金狮表演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内容。
44、灵南狮舞
我国的民间舞狮活动历史悠久,象山泗洲头镇上马岙村的《灵南舞狮》人称“太平狮子”,以祈求祖神和其他神灵庇佑一方平安为表演的宗旨,据说在清代以前就已存在,但具体如何传入和传承了多少年代已无从查考。旧时它主要出现在春节、元宵等重大民间节庆活动中,程序是先去村庙,后上宗祠,再挨家挨户滚舞,动作之寓意按地方与每家户主的要求而不同:如滚拜菩萨可“发家旺财”,滚舞床铺可“送子得子”,滚转四门可“四季平安”等等,故十分受村民的欢迎。狮舞的艺术流派众多,《灵南舞狮》却只是由一只“狮子”在锣鼓等打击乐队的伴奏下进行表演,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狮子头部装有火球能喷火,在晚上表演效果更佳,故多选在夜间表演以壮观
45、宁海狮舞
宁海狮舞俗称“打狮子”,又称“狮子灯”,在宁海流行盛广。相传历史上舞狮盛行的高峰时期,宁海全县共有300多个舞狮班。其历史可追溯到梁代。宁海狮舞演出在宁海各种民间艺术活动中最为突出。新春一到,宁海各乡镇都组织形式各异的狮子班,走村串户,锣鼓喧闹,敬祖迎神,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舞狮习俗一直传承至今,现宁海城乡尚有10多个“舞狮班”在活动。宁海狮舞,根据地区的不同,可分为三种风格,表演也各具特色。山区为“武狮”,其制作较简单,仅一“头”一“被”,但舞狮动作勇猛,腾、扑、滚、跳呼呼有声。有“扫场、追青蛙、翻滚、鲫鱼溅、上山进洞、舞拳棒、滚响叉、捉狮子”等套路。沿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