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武术特产
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武术
1、沧州武术
沧州市地处河北东南部,东临渤海,南接齐鲁,北倚京津,号称京津南大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处、人犯流放之所,人们习练攻防格斗之术以求生存,因此武术盛行。据统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乾隆年间已成为华北一带的武术重镇。1992年,沧州被正式命名为全国首批“武术之乡”。沧州武术历史悠久,“源于春秋,兴于明朝,盛于清代,清末民初甚为繁盛”。沧州的武术门派众多,有八极、劈挂、燕青、八卦、六合、查滑、功力、太祖等53个拳种,占全国129个武术门派拳种的40.3%,各门派均具有刚猛剽悍、力度丰满、长短兼备、朴中寓鲜的风格特点。近几百年来,沧州武术精英荟萃,涌现出丁发祥、霍元
2、南少林武术
广泛流传于莆田民间的南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种类之一,其起源于南方少林寺僧武术。莆田南少林寺的前身“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至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命封为大将军的少林寺方丈昙宗负责惩治海盗,昙宗派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带领500僧兵入闽平乱,1平息后,李世民恩准在福建修建少林分寺;寺名九莲山少林寺,世称南少林寺。在明代末年的反清复明运动中,莆田南少林寺被清廷重兵围剿焚毁,寺中武僧流散隐入莆田民间,于是少林寺武术开始在莆田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莆田南少林传统武术种类繁多,共计六十余种。民间以家传和师徒传承的形式,言传身教,并配合拳谱、刀法、棍法等经谱教习,传承有序,脉络
3、上饶自然门武术
上饶自然门武术(第四批省级)上饶县自然门武术,起源于晚清时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由始祖当时世人称之为“徐侠客”所创。经第一代传人杜心五,第二代传人万籁声,逐为世人所认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万籁声收当时在福建工作的上饶人秦腊生为徒,幷将所学悉心传授,成为自然门第三代传人。到八十年代秦腊生有缘选中还在学校读书的上饶县人吕瑜为徒,倾囊相授平生所学,使吕瑜成为自然门第四代传人。至此,自然门武术在上饶县广为传播。现在上饶县自然门武术有一大批第五代传人,他们潜心练习自然门武术,幷影响到周围的人们,自然门广为人们接受,习练者日渐增多。成为一项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活动。上饶县自然门武术是集表演、技击于一
4、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的发源地在湖北武当山,其创始人是元末明初的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内养外练的运动观念。武当武术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完整,它以“宇宙整体
5、袁州南庙武术
袁州南庙武术(第三批省级)南庙,位于宜春市袁州区的东南。人民淳朴、刚直、勤劳、勇敢,由于地理、历史条件关系,群众武术活动日盛。《南庙武术》起于唐,盛于清,普及于解放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练武者众,习武者精,武术之乡,形成已久。南庙武术,门类繁多,根深叶茂,它多为硬门拳、属南拳之列。其特点:势猛桩稳、刚柔相济、套路简朴、易学好懂。即可防身又能健体。主要套路:弹琴、四门、六肘、横桩、1口等。改革开放以来,南庙武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地有了武术协会,各村、组、单位成立了联合武术队,大力开展群众武术活动,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南庙武杰,名扬八方。在省内外武术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1991年正式被授予“武术
6、新前武术
黄岩新前武术活动源远流长,始于清乾隆五年(1739),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当时有一位身怀武艺,深谙武术之道的游方和尚来到新前定居,并设帐授徒,代代相传。民国时学有成就的有七老本(牟村)、仁标和尚(七里)和方荣(温州人)等人,新前武术自此繁荣。现有黄岩南拳、少林、洪拳、八卦等30多个拳种70多个套路。新前百姓崇武习武之风历来兴盛。习武健身的群众约占人口的25%,其中七里村达到60%,许多家庭三代同堂习武。在新前这片土地上,曾出现了许多武术名师。民国时期牟村的七老本为人急公好义,凭着一身武艺,打抱不平,乐为群众排忧解难,在远近方圆百里享有声誉。其子戴贤江,继承父志,技击功夫上乘,解放前曾任山东
7、自然门武术
自然门武术创世至今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始祖就是世称“江南怪侠”的徐矮子,徐始祖乃四川人氏,综其所学,对各种门派的武术潜心研究,并独僻蹊径熔合各派精纯之长于一炉,始创独特武术拳法,命名为自然门,近代两代宗师杜心武,万籁声,在国民革命为民族利益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用其技艺屡胜洋武士、日本浪人,而使自然门功夫名扬海内外。
8、盐山武术扇
盐山武术扇是武术与舞蹈完美结合的民间舞蹈形式。1919年发源于盐山县盐山镇刘红庙村,后逐步趋于成熟。武术扇舞由男女各半组成,多时12人,少时2人。男演员古代武士打扮,持鞭或单刀等武术器械,舞蹈动作有箭步、弓步、跺子步、旋风脚等,洒脱大方,舒展朴实;女演员古代少女装束,持绸彩扇,舞蹈动作有扭腰、大转身、袖子步等,潇洒流利,舞姿婀娜。男女边歌边舞,伴以民间管弦乐,给人以明快文雅之感。武术扇将武术动作的豪放与舞蹈的文雅天才地融为一体,兼顾阳刚和阴柔之美。其出场、变场、踩点、刹架无不透露出深厚的艺术功底,时而轻点脚尖,时而舒臂翘肩,一收一展,情感充分体现,一抑一扬,其态婀娜洒脱,极具艺术魅力,把东方人
9、葫芦潭畲族武术
南平邵武市桂林乡畲村葫芦潭素有习武术的传统。他们的武术,从来都是父传子、兄传弟,代代相传。这里的兰姓畲族人口不多,外出常受欺侮,因住居偏僻,又不免常有匪寇光顾。为防身、抵御匪寇,免受欺侮,所有男子从小都学武术。他们的武术与众颇不同,大多都是和日常生活、生产密切联系,很有特色。他们打拳,有“红拳”、“八户头”、“老汉浇粪”等名称,如这“老汉浇粪”,其动作就是源于他们日常浇粪的动作,与平时在田间浇粪的实际动作很相似。他们的武器,不是什么刀剑戟,也基本都是生工具和生活用品,如打棍、打扁担、打凳(打板凳)、打耙(犁田的木耙)、打三角叉等等。为什么都是以这些东西作为武器,他们说因为往往都是应付突如其来
10、畲族武术(盘柴槌)
盘柴槌又叫盘柴糙,汉语称为棍术,是畲族最为古老传统且最具特色的棍术武术。畲族武术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畲族发祥地潮州凤凰山,而盘柴槌则由畲族先人雷乌龙首创(人们尊称为“乌龙公”),后经各代武术宗师的传承、发扬,并与其它武术门派研习、交流,几经传承创新,形成这一充满畲族特色的传统武术。溪坪的盘柴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顺治年盘柴槌传人兰进生迁到溪坪,此后一直在溪坪村留传。这种武术在畲族溪坪村从来是传长(子)不传次(子),传男不传女,每一代人只传授一到两人,再由这个武术传人分别传授给众人。盘柴槌原先广泛流传于各畲民聚居地,深受畲民喜爱。因棍术器械的长短及其功用有别,盘柴槌分为长棍和短棍。长棍又叫丈
11、东安武术
东安武术源于三国时期的峨嵋拳,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发展演变历史。东安历代武师吸收少林拳、黑虎拳、蜘蛛拳之精华兼大胆创新,使东安武术在南方武术各流派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目前主要流布于东安县水岭、大庙口、鹿马桥、石期市、紫溪市、井头圩、大盛、芦洪市、端桥铺、白牙市等乡镇。东安自古便有“外出拜师学艺,请师到家授徒”的传统习惯,在湘南一带享有“打不过东安”的美誉。建国以后,东安武术运动提高与普及并举,优秀武术运动员层出不穷,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武术比赛,共获奖牌186枚,先后向湖南省武术专业队输送优秀运动员23人,考入大专院校近200人。东安县先后荣获“全国武术之乡”(1992)、“全国群众体育先进
12、夹江武术
夹江历史悠久,武术源远流长,民间武术遍及城乡。1972年成立县业余体校,同年成立夹江县武术代表队。1992年被国家体委首批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2007年3月,夹江的峨眉武术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县有武术协会(团体)2个,武术教练10人,武术训练场地4个,有3000余名武术爱好者常年参加武术训练。
13、肃宁武术戏
肃宁武术戏肃宁武术戏,距今已有三百年历史。据传,明隆庆年间,肃宁武师张子谦率其家人,进京卖艺,结识了南方某昆曲剧团,后又同台演出,时唱时打,多种形式不断融合,形成最初的武术戏,在北京演出时一炮打响,极受欢迎,后张子谦因故率班回到肃宁,当地百姓是喜闻乐见,因此附近的高阳、河间、沧县、盐山等地纷纷效仿,使得武术戏红极一时。武术戏,老艺人喜欢把它叫“玩艺儿”。艺者,武艺、艺术。武术戏主要的武打包括八翻拳、华拳、太祖拳、短拳等,将武术与文学艺术、戏剧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依照戏剧模式化妆,利用戏剧中的冲突情节展开武打。在双方对打前各有练兵演武,初为拳路练习,继而器械练
14、南托雷氏武术
河北省灵寿县南托雷氏武术和明太祖朱元璋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传朱元璋在多年的战斗中,总结创编出大宏拳、小宏拳、连环刀、鸾刀等武术套路。皇后马秀英也编创出双凤刀法。这些武术套路作为传家之宝,传给子孙。明未清初,荣靖王四世孙朱充鲸、朱充鲲从山西蒲州逃出。为躲避追杀,改随母姓雷氏,落户灵寿县南托村,更名启鲸、启鲲。启鲸继承了祖传武术,传于后人。前清时期,启鲸四世孙雷玉蕃,号洛士,得祖上真传,并使其发扬光大。他广交朋友,虚心求学,先后学会了少林拳、杨家枪、春秋刀、五郎棍等几十种武术套路。他组织人编写了雷氏武谱,并配有部分图解,丰富了雷氏武术的文化内涵,留下了珍贵的武学遗产。清朝末期,雷玉蕃的玄孙雷承问
15、徽州武术
中国武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流派众多。它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成为华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明珠,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徽州武术结合了中国的理学思想、徽州的宗族文化,在漫长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徽州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其短打、跌摔等技法又呈现出中国传统武术古朴精妙的特点,兼有-、套路、器械等三种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徽州武术个性鲜明,是徽州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瑰宝。本项目立足徽州武术的传承,既注重传统文献中徽州武术资料的搜集、整理,也强调民间传人的武术-、套路、器械等运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