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
151、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武夷山岩茶的制作可追溯至汉代,元代当地正式制作贡茶,制作技艺至清初始臻完善,是我国红茶、乌龙茶创制工艺的发源地。武夷山岩茶工艺流程共10道,环环相扣,其中“复式萎调”、“做青”、“双炒双揉”、“炖火”等为高超的手工绝活。同时随制作工艺产生祭祀茶神、喊山、斗茶赛等习俗和有27道程序的武夷茶艺。
152、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
蒙古族勒勒车的制作技艺的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它的使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蒙古族远古时代。《蒙古秘史》曾经多次提到过蒙古族勒勒车。该技艺保留了古代蒙古车的风格,在蒙古族游牧生活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蒙古族人民用比较简单的工具和办法,制造出了看似简陋却蕴涵科学道理的木制勒勒车。车底的轮子具有杠杆的原理,转动起来轻快自如。蒙古族勒勒车的造型结构简单大方,结实耐用,非常适合在草原上行走。从而反映了蒙古族先民们的聪明才智。阿鲁科尔沁旗文化部门积极推进传承蒙古族勒勒车的制作技艺,以传统文化带动草原旅游,让人们来更多的了解北方草原上的马背民族,使蒙古族勒勒车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2008年,
153、太平府铜壶制作技艺
当涂县制作紫铜壶起始于唐中期,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自采石渡江取太平路(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后,当涂紫铜壶即冠以“太平府”三字,称“太平府铜壶”。“太平府铜壶”历史久远,且种类多,其中尤以“火烧心”为极品。制作工艺为手工制作,制作工具为大小铁锤、铁砧、剪刀等。“太平府铜壶”工艺独特,将七、八厘米厚的铜板凭千锤万锤打成不足0.3厘米厚的薄铜片,轻、重都要求十分严格。根据图样裁剪、成型,一丝不苟,烧焊、抛光都非常精彩。“太平府铜壶”既可制成容量达百公斤以上的特大件,也可制成玩于股掌之间的袖珍型,规格和造型可随心所欲。当涂素以盛产紫铜壶而闻名于世。民国初年,江南芜湖举办铜壶展评,“太平
154、丰城冻米糖制作技艺
丰城冻米糖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冻米糖是丰城久负盛名的传统地方名优特产品,相传已有四百多年的生产历史,被乾隆钦名为“江南小切”,。丰城冻米糖其外观平整,精白晶亮,吃起来松脆爽口,落口消融,无渣无屑,回味无穷,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这与丰城冻米糖选料讲究、工艺精细密切相关。民间流传“新淦(今新干县)糯谷米,龙泉(今遂川县)清茶油;江苏桂花香,台湾麦芽糖”,而丰城冻米糖所用的主原材料就是新干糯米、江苏桂花、遂川茶油和台湾麦芽糖。同时,丰城冻米糖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工序有20余道。丰城冻米糖迄今一直是丰城市民居家旅行和待客馈赠的主要副食品,产值大,生产及消费面广。丰城冻米糖地生产模式一是民间各家各
155、紫金砚制作技艺(淮南市)
紫金砚是我国历史名砚之一,原产地在淮南市八公山区。其石料资源主要源于八公山,有六种色彩,20余种石品,质地优良,天然色彩丰富。为历代文人所赏识。据有关资料和存世实物考证,以紫金石制砚最早发端于东晋时期,兴盛于唐宋,为历代朝廷贡品,清朝至民国渐次衰微。一千多年来,紫金砚传统技艺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薪火不断,延续至今。紫金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得到长足发展,在淮南市、凤台县、寿县一带,目前制砚企业及个体作坊达四十余家。紫金砚是传统手工艺品的典型代表,整个生产过程有20余道工序,主要包括:采石、制砚、打磨、封蜡、砚铭、配盒等。制砚的传统工艺有浮雕、透雕和线刻三种;其具体操作刀法有单刀、双刀、切刀等十几
156、三阳泰糕点制作技艺
“三阳泰”这个名字,浦东地区的中老年人都会清楚地记得,该店生产出来的糕点驰名江浙沪一带,特别在奉贤、南汇、川沙三县,人们都作为高档礼品慕名前来购买、预订,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形成了民众欢迎的风味特产,是历史上颇有影响的百年老店。地处南汇区西北部的周浦镇,是一个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老镇,清同治三年(1864年),“三阳泰”南货店开设于此,至今已有140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曾拥有店房40多间,职工60多人,专营南北杂货,自设茶会工场,自产自销各式糕点,尤以状元糕最为出名,(文革时曾改名饭市糕),成为“三阳泰”著名品牌。其它还有椒桃片、鸡蛋糕、交切糖、米花糖等几十种特色糕点,日产近半
157、微型建筑制作技艺
微型建筑制作技艺是集木雕、石刻、骨雕、瓷塑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技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杨浦、闸北和徐家汇等地区。上海地区自清代以来就有玉石、象牙和木器雕刻。全盛时期是1923-1928年,从业人员有一千多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杨浦地区民间石雕、木雕、微雕、剪纸等都有优秀的人才和不俗的成绩。上世纪八十年代,杨浦区职工书画工艺美术协会汇聚了一大批如黄征和、印新生、阚三喜、吴根华、董金富等雕刻艺术家,形成了一个雕刻创作艺术圈子,大批优秀作品在本市的展览会上不断涌现。阚三喜,1949年生于上海,1996年上海纺织系统文化名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特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和全国收藏委员会委员。阚三喜师从西泠
158、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
老凤祥金银细金制作技艺老凤祥金银细工(俗称摆件)制作技艺是我国优秀的传统金属手工技艺,它是以金银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供室内陈设欣赏或兼具实用功能的传统金属手工艺品。创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的老凤祥,是“中华老字号”中著名的金饰品牌,位列中华老字号百强榜前十名。她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其中的抬压、鎏金、扳金、拗丝、镶嵌和雕琢等各种技法,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见证中国金银文化发展历史的活化石。“老凤祥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已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59、海派旗袍制作技艺
旗袍由满族女装演变而来,因满族曾被称为“旗人”而得名。原本只是满族妇女和宫廷中女性服装样式,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被汉族的妇女模仿穿著。到了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由于上海得风气之先,受欧美服装影响,改制旗袍的式样,显示了“曲线美”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中国妇女忽略人体曲线的着装风格,使这一时期的上海成为旗袍新款的策源地。“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于世的歌谣,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服装界占有多么显要的领先地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由于种种原因,旗袍退出了女装的历史舞台,在中国民间一度绝迹。直至八十年代后,随着中国
160、五香豆制作技艺
“不尝老城隍庙五香豆,不算到过大上海”这是上海著名特产五香豆流行的一句广告语。老城隍庙品牌的奶油五香豆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老城隍庙五香豆由上海商业奇人郭瀛州首创于三十年代,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上海著名特色食品。五香豆其选用的“三白蚕豆”为原料,以其粒大、性糯、软硬适中而取胜。经过不断摸索和改革,烧煮的五香豆风味咸中带甜,又香又糯,表面泛起一层盐霜,似冰糖奶油,因而被誉为“城隍庙冰糖奶油五香豆”。当时沪上的名人雅士,达官贵人,也常以品尝奶油五香豆为乐,不少外地坤伶名角也时常遣人专程来老城隍庙购买五香豆。一时,上海老城隍庙奶油五香豆成了老城厢、上海滩的代名词,人们为能品尝,捎点上海滩的土特产纷
161、高桥松饼制作技艺
传说明末清初,浦东清溪镇上家家都会做各类塌饼招待亲友,后清溪镇毁于倭寇焚掠,此种点心及习俗便传至浦东高桥镇,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镇上一大户赵小其之妻为做塌饼高手,所做之饼,小巧可口,又松又脆,入口即化;后赵家败落,为谋生计,赵妻将自制松饼,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深受食客欢迎,被美称为“松饼”。1925年,高桥镇张家弄妇女黄金娣,精心学习松饼制作技艺,并改进配料,以家庭小作坊方式生产,销售给镇上店铺,因其所制松饼皮薄、层多、馅足、酥松、香糯而声名鹊起。1931年,黄夫周百川在北街开店,招牌为“周正记”,并以“起首老店、松饼专家”自诩,一炮打响。从此群起仿效,全镇产销松饼店铺最盛时期达
162、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
湖州羽毛扇,俗称鸟毛扇,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传统工艺品,与苏州团扇、杭州折线扇并誉为中国三大名扇。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湖州羽毛扇制作业十分兴盛,其工艺精湛、品质优良,已名播于世。《羽扇谱》中有诗赞道:“吴兴团扇名天下,诸葛王睢不倚罗;淮海帆墙回羽客,春今门巷认金婆。”清道光年间,湖州创办了首家羽毛扇店——邱义丰羽扇店,光绪、宣统年间,先后开办严正泰、严怡泰等老牌羽扇店。新中国成立后,湖州羽毛扇一改“前店后坊,自产自销”模式,组织起来开始形成规模化生产。1959年建立湖州羽毛扇厂,所生产的“天工牌”是羽毛扇传统工艺精品的主要名牌。1981年在全国同行业产品评比中,“天工牌”湖州羽
163、枧桥鼓制作技艺
中国是鼓的故乡,《诗经》里有“击鼓其镗,踊跃角兵”的记述。《左传》中有“援捋而鼓”的描述。古人祭祀时,“以鼓驱邪”,生活中也有“敲鼓报更”,这些记载便表明,鼓很早便在我国运用,并与劳动人民生活密切相连。枧桥鼓历史久远,世代相传源远流长的鼓文化在古城临海的遗存。枧桥村的枧桥鼓至今还保留着传统家庭作坊式,并遗存着传婿不传媳、传儿不传女的习俗。枧桥鼓传统制作工艺繁琐、周期长,一般一只大鼓需耗时6—7个月,其工艺工序为:一选材,选优质松木、樟木或楝树木,根据鼓的大小,锯成弧度,烘干木材围成鼓身。二选皮,选优质的牛皮或羊皮,放在水塘浸泡,使至脱毛,然后刮刨,至厚薄均匀。三蒙鼓皮,先将皮压在鼓身两端,用棒
164、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
牛筋琴又称唱词琴,誉称天下第一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是一面小扁鼓。清光绪年间,平阳著名鼓词艺人陈昌牌在弹棉花师傅弹棉弓的牛筋弦弹出的“当、当”声音启发下,研制出用牛筋弦作琴弦的五弦牛筋琴。牛筋琴问世后获得全面推广,鼓词艺人不断提高和完善着牛筋琴,从五弦增加到七弦、十三弦、十六弦。现在的牛筋琴为扁长方形,琴长62厘米、宽32厘米、厚3.8厘米,采用纯手工制作,包括琴弦制作和琴架制作两大工艺流程。琴弦以牛筋为原料经过选、锤等24道工序才能成品,鳌江镇金可春作坊生产的“金发盛号”牛筋弦最为有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阳牛筋琴制作技艺;琴架材料为梧桐板和红硬木,包括削木、装框
165、首饰龙灯制作技艺
首饰龙民间俗称为“龙船灯”,起源于明代。依照鱼船结构,整个首架是以一条弧形木条做基础,上面用竹条和篾丝糊纸扎成一只龙船。全长4.5米,高3米,宽2米,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龙身有5至7层楼楼阁,置亭台70多座,80多出戏曲的300多个人物造型,设有木质传动装置,用手摇动即能活动起来,配以灯光。每到元宵节时,龙船灯便和其它龙灯一起出来活动。活动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十开始至十六,一共七昼夜。人们扛着首饰龙,到各村各家巡游,并敲着大锣大鼓,演唱着吉祥颂词。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饰龙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处庙宇中,进行“收殇”(用火焚化)。在收殇前,还要让村民评论各龙灯的工艺高低,特别是龙船灯尾部一张大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