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
241、建瓯北苑御茶制作技艺
北苑地处福建北部,宋隶属建州建安县(今建瓯市)。北苑御焙遗址位建瓯市之东二十里,即东峰镇裴桥村焙前自然村后。东峰镇是北苑御茶之故乡,全境方圆302.6平方公里,辖有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个良种场,总人口40973人。北苑茶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最为著名的御茶,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闽龙启元年(公元933年),建州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有位茶园业主张廷晖,在凤凰山(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经营方圆30里的茶园,因战事频繁,难以为继,就将茶园全部献给闽王,作为皇家茶园。因茶园地处闽国之北,故称“北苑茶园”。所产之茶称“北苑茶”。北宋时北苑茶为皇家专享,故又称“北苑御茶”。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
242、赵家豆腐干制作技艺
赵家豆腐店制作的豆腐干是金泽传统特产,起源于1894年(清光绪4年),发展于民国初期,已有一百多年传承历史。赵家豆腐干制作技艺在三代相传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祖传秘方,严格选料,精确用时控温和不断技改等方法,使其“肉质紧密细腻,咬口柔韧相兼,回味鲜香长久”的特色成为青浦的名特优产品。长期销往江浙沪100多个销售点。民国时期金泽古镇就有倪永兴、北同兴、南同兴、北南兴、南南兴、罗正泰、孙富记、沈恩记豆腐店名号十多家,唯独赵家豆腐店尤为突出。解放前后,江南水乡小镇都有豆腐店作坊数百家,出了名的就是赵家豆腐店,出类拔萃。赵家豆腐店精湛的制作技艺曾一度吸引众多的同行前来交流学习,影响十分广泛,技艺传遍周边地
243、泗阳膘鸡制作技艺
泗阳膘鸡,又称“泗阳表鸡”。泗阳膘鸡的配料和制作方法极为讲究。先用瘦猪肉糊(回民用鸡肉)、鸡蛋黄、馒头屑(用以提喧)、淀粉、盐、葱、姜、胡椒粉、味精等材料放一起搅拌均匀,摊在蒸笼里的千张(百叶)上,约一寸厚,作为底层,然后再用绞碎的肥猪肉糊与去皮的熟山药糊、鸡蛋清、淀粉、盐、葱、蒜、姜(生姜最好取汁,葱、蒜用白不用青叶,以保持纯白色为佳)等材料搅拌均匀,摊在上层。上为白玉色,下为红褐色,两层相加约二寸厚。蒸熟后,切成三寸来长的片子或寸余方块备用。膘鸡的装碗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扣碗”,一种为“散烧”。泗阳一般农家,婚丧喜庆置办的宴席大都八碗八碟,也有十碗的,在八大碗或十大碗中,必不可少的是“
244、丁庄大菜制作技艺
丁庄大菜又名黄花菜,其栽培加工制作技艺在宿豫区丁嘴镇流传已有1800年历史。目前,主要分布在丁嘴、大兴、仰化、关庙等乡镇。该产品身条粗壮、干而光亮、肉厚味鲜、营养丰富,为干蔬菜中的珍品,可烹饪出十多个花色品种的热冷菜。2007年12月,该项目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丁庄大菜制作技艺主要是将该地区种植出的黄花菜通过人工采摘、蒸馏、晾晒、精捡、存储等主要工艺流程加工制作而成。丁嘴的金针菜栽培技术好,蒸制加工技术精,生产出的黄花菜质量佳,畅销海内外,尤其在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1910年该产品参展于南洋劝业会,1938年参展于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并荣获金奖。上世纪九十年代丁庄大菜是江苏省著名的优质
245、龙舟制作技艺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历来是龙舟制作之乡,当地制作龙舟的历史已有一百余年,制作的龙舟是龙头高高跷起”大头龙“,气宇轩昂,在2008年,龙舟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堂镇是典型的水乡,地处东江支流的水网地带,河涌纵横,水域宽广,当地有规模的龙舟赛已有150余年历史。每年农历五月,中堂镇江面上就会举行龙舟赛,呼声震天、鼓声动地,既有”趁景“(即自由竞渡),也有锦标赛。龙舟赛成为当地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堂龙舟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中堂制作的龙舟主要是“大头龙”,即龙舟的前端安装龙头,高高翘起,气宇轩昂。龙舟的结构分为龙头、龙尾、龙骨、龙肠、冚板诸部分;活动部分则有木桡、
246、澄泥砚制作技艺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砚”,主要产于山西省新绛县,是四大名砚中唯一泥砚。2008年,澄泥砚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经此西流,带来大量富含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沉积成床,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为澄泥砚的制作创造了条件,尤其为澄泥砚“窑变”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檀香紫等自然色彩创造了条件。唐宋时期澄泥砚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制作工序。按照史书记载,绛州澄泥砚的制作需经过几十道工序。宋代的《贾氏谈录》和《文房四谱》中对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均有记载。古法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后,用绢袋盛之,口系绳再抛入河中,继续受水冲洗,如此二
247、上杭竹雕制作技艺
上杭竹雕(竹刻)源远流长。据史载,早在清乾隆年间(1736到1795),上杭的竹雕产品竹锁、竹黃等已闻名天下。乾隆十六年,竹锁曾作为地方贡品进献朝廷。乾隆十九年,进士纪晓岚时任提督福建学政巡视汀州时,见到上杭竹簧制品“箧”时,曾题诗赞叹。后因其工艺复杂,学者甚少而失传。1972年,上杭县工艺美术厂创办后,曾为古田纪念馆生产一批竹雕、竹编产品作为纪念品出售,还销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80余个国家和地区。竹雕制作工艺精细,首先须选生长五年以上的毛竹,裁断后,用“六六”粉加入用水煮防蛀处理后,将设计好图案的图片贴在竹筒上,按图精雕细刻,经磨光、上色、油漆、上蜡等工艺,成古香古色(古铜色居多)的竹雕
248、绍兴传统木船制作技艺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据《竹书纪年》载:魏襄王七年(前312)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足见当时越地造船业的发达。绍兴水乡密布的河网织就了浙东地区的内河交通,在与京杭大运河等水系相对接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上网络,聪明勤劳的绍兴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起丰富的经验,将用于交通、运输、休闲等多种用途的造船行业发挥到极致。绍兴的木船制作,一般以杉木、樟树、水曲柳等木材为主要材料,制作工序一般分为船体制作及打麻桐油防腐、船篷制作、船桨和橹的制作、船体舾装等步骤。绍兴的木船式样达上百种之多。大致可分为渔船、游船(客船)、货船、作业船等四
249、圆木制作技艺
圆木制作,是一门专做家用木桶的手工技艺,由于旧时的木桶上加有固定用的箍,所以便被称为“箍桶”,而箍制品也称“圆件”。圆木制作技艺始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但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在以前,不管是城里还是在乡下,人们基本上都是用木制的饭桶、米桶、蒸桶、水桶、面桶、脚桶等。箍桶匠也就应运而生。箍,是箍桶匠的手艺精髓,其技主要在“箍”而不在于“制”。箍桶的工具主要有刨、铲、锯、刀、斧头、铁锤、凿子等多种工具。木料材质以木纹顺直、耐腐蚀、牢固度强的衫木为主。绍兴先民以会稽山为栖息地,这里丘陵叠翠,沃土肥厚,十分有利于衫木的生长,盛产的木材足以解决原材料问题。所以,虽然箍桶业全国都有,但绍兴箍桶业在历
250、龙居丸子制作技艺
龙居丸子的制作和传承区域主要在东营市的东营区和滨州市的博兴县等地区。龙居,因宋太祖赵匡胤曾带兵驻扎此地而得名。在东营市,特别是在东营区龙居镇,一提到地方特色小吃,人们就会想到“龙居丸子”。相传,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10月),辽军入侵,周世宗派心腹大将赵匡胤率兵抗敌,路过龙居,怒杀当地一霸“郎一刀”,百姓欢欣鼓舞,当地一杨姓厨师连夜做了肉丸来感谢赵匡胤,因食用方便而深受赵匡胤喜爱,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念念不忘龙居丸子的独特风味,遂派员到龙居接杨姓厨师到宫廷专做龙居丸子,自此,龙居丸子成为贡品,名扬四海。解放前黄河三角洲一带,每逢过年,大户人家,都聘请杨姓厨师到家里做丸子,取团团圆圆之意
251、利津水煎包制作技艺
品味一个利津水煎包的历程已经完成大部,余下的是持续一定的时间细细回味了。利津水煎包的馅可相应按主宾喜爱而定,一般有荤素两种,荤馅用乳猪肉配韭黄做馅为佳,素馅以粉丝配豆腐及调味品。利津水煎包的做法不太繁琐,先发其面,再剁其馅,捏成圆柱状的包子,置平锅一口,燃猛火一炉,水煎包口朝下搁置,灌入面糊水淹至水,但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利津水煎包因为其传成工艺的分散和杂乱,使利津水煎包的正宗手艺掺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导致大多数经营户陆续倒闭了,到目前仅剩几家个体户经营,其次,利津水煎包缺乏饮食文化的包装,没有树立品牌意识。并且其地域性较强,在周边地区缺少影响,所以说它的影响只局限在一定的区域
252、华县皮影制作技艺
华县皮影制作技艺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县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可谓久已,远可追至唐、宋时期,发展鼎盛期当在明、清之际。要经过削、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皮的泡制工序首先是选皮,选用不满三岁口的牛的皮,以现宰杀的黄牛皮为最佳,然后把选好的皮浸入清水中根据当时的气温,每日换水浸泡数日,到用手轻拽牛毛能掉为好,再将泡好的牛皮搭在一根碗口粗细,长约1.3米的木桩上(注:木桩一端埋于土中,与地面成45°),用特制的刮刀进行刮削。先刮脂肪,后刮毛,直至薄厚均匀后,用绳子将其绷展在木框上阴干。阴干后根据所要雕刻图案的大小,将牛皮裁成块,用沙布两面反复打磨直至光滑,再用水清洗三至四遍,
253、绍兴银饰品制作技艺
绍兴银饰品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先秦、两汉史料记载:越国矿产资源丰富,民间冶炼业发达,境内的铜、锡、金、银、铁等矿产已大多被开发利用,为银饰品制作技艺在古越绍兴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据史料记载,吴越归宋时,贡奉之物中金银器皿颇多。2001年,从西湖雷峰塔地宫出土的吴越时期纯银鎏金金涂塔、鎏金纯银佛像等,便是最好的佐证。《吴越史年编年》记载:“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十二月,钱弘俶命造金涂塔八万四千,有颁至日本者”。1983年12月,临安文物馆曾征集到一尊吴越时期的金涂塔,在日本现也仍有钱弘俶赠送的金涂塔原物。塔身内壁刻有“吴越国王钱俶敬造八万四千宝塔。乙卯岁记。”这些银饰品、银涂金饰品
254、藕粉制作技艺
藕粉是久负盛誉的传统滋养食品,营养价值丰富,药疗作用也较好,味道鲜美,入口香甜,老少皆宜。绍兴是江南水乡,种植莲藕、制作藕粉已有2000多年历史,柯桥区的柯岩街道、齐贤镇以及越城区的东浦等镇都有种植莲藕、制作藕粉的传统。上世纪60年代,绍兴藕粉年产量达100吨左右,曾经名噪华东。会稽山阴北部,很早就有百姓围涂。当地勤劳的人们将那些常年积水的低田、池塘、河滩、洼边排种荷藕,一直延续至今。并有世代搓制藕粉的习俗,是绍兴著名的“藕乡”。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藕具有活血散瘀、消热生津、尤其对产后妇女有加快身体恢复之效能,深受人们之喜爱。荷藕搓制成粉,更受欢迎,销往杭州、宁波、南京、苏州等地,已有近二百
255、黄骅面花制作技艺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黄骅市类别:传统技艺蒸制面花是黄骅当地的传统节日习俗,黄骅面花制作技艺流行于黄骅市农村区域,以羊二庄镇最具代表性,其面花制作除用面花模子磕制外,还有极具地方特色的麦垛、刺猬、仓官(田鼠)等。黄骅面花,造型美观、形意结合、构思独特、惟妙惟肖,做工讲究、松软香甜。据县志记载,自明朝燕王朱棣,以“靖难”诛奸、入京“扫碑”为名,大肆杀戮当地土著居民,导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永乐二年,穷苦贫民自-迁徙至此,在渤海之滨扎根繁衍。由于本地土质盐碱,粮食产量很低,人们食不果腹、朝不保夕,面粉尤显珍贵。逢年过节,祭拜神灵祖先,拿不出像样的供品,便用平日舍不得吃的面粉,蒸制成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