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
271、印泥制作技艺
印泥制作技艺印泥是传达印章艺术的媒介物,它的制作技艺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印泥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印章艺术表达的效果。质地好的印泥,钤在纸上,不渗油,不跑色,印出来的色彩鲜美而沉着,有一种堆积的厚实感。一幅中国画,合理安排一枚红色印记,画面色彩的轻重和疏密就大不一样,好的书画家把印泥作为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鲁庵是清末民初海派的印泥大师,也是全国篆刻资料最丰富的收藏者之一,他收藏的印谱有《十钟山房印举》等四百余种。鲁庵印泥的发展和海派书画家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著名的画家吴湖帆、贺天健,书法家高振霄、王福厂等都使用他的印泥。篆刻大家陈巨来也曾评价说“用此印泥,即便连钤细元朱文印十方,印文不走
272、吊炉烧饼制作技艺
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黄骅市类别:传统技艺吊炉烧饼制作技艺是黄骅市后街村穆斯林独特的民间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传承下来,至今已有120年历史。吊炉烧饼原称千层吊炉烧饼,制作流行于黄骅市城区北部后街村,该村2300人,是回族聚居村。据考,中国烧饼是由汉代班超通西域时传来。称胡饼、馕,盛于唐朝。明代,国人用铸铁做成吊炉,加工工艺得到改良。后街回族王氏先祖由唐从阿拉伯入中国,后迁此地。此后常、张、韩、李、刘、赵等姓氏陆续迁居后街村。清末(1890年前后),黄骅财神庙村仉氏制作吊炉烧饼,后街人王云龙、张云亭等将吊炉烧饼制作方法引进,并进行改进,成为独特的后街回族吊炉烧饼。此后,
273、绍兴臭豆腐制作技艺
绍兴豆制品民间传统工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郁的民间传统工艺,在省、市及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其中上虞崧厦霉千张和谢塘香干已列入浙江省非遗项目,除此外具有国内外较大影响的豆制品生产项目中的绍兴臭豆腐,其中最正宗的绍兴臭豆腐要属上虞崧厦生产的绍字坊臭豆腐,上虞崧厦生产的臭豆腐与崧厦霉千张一样同根同源,其传承历史也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间。为将历史传统项目传承发展,拓展市场,进行生产性保护,现将具有绍兴地方特色、外形、色泽、口味和制作工艺别具一格的崧厦臭豆腐统称绍兴臭豆腐。绍兴臭豆腐依旧按照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用苋菜梗卤浸制,所生产的臭豆腐外酥内嫩、清咸奇鲜,味美无以伦比,亦臭亦香的特色更是独领
274、绍兴腐乳制作技艺
绍兴腐乳制作技艺是最具绍兴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之一,也是绍兴一张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流传分布于绍兴全境。绍兴位于浙江省中北部,钱塘江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年平均气温在16℃左右,常年相对湿度在80%左右。独特的发酵环境、优质的鉴湖水系、醇厚的绍兴黄酒和特殊的风土人情,孕育出了绍兴腐乳这一传统酱文化的代表产品。据《绍兴市志》记载:相传汉末三国时,会稽已有腐乳问世。明嘉靖年间,绍兴腐乳已经闻名遐迩。清代酱园蓬勃发展,城内著名的有咸亨、谦豫、大兴、沈通美、同兴等。光绪年间,绍兴酱园在全国已有四五百家之多。清末民初,绍兴腐乳先后在南洋劝业会、万国博览会、西湖博览会中夺得大奖
275、梁湖水磨年糕制作技艺
梁湖水磨年糕是上虞的传统特产,它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曾是献给慈溪太后的贡品。年糕生产历史悠久,早时的年糕是用燥粉加水拌和蒸舂手捏而成的,易开裂、口感粗糙、外观色泽晦暗。清末梁湖洪山湖村有个农民陈培基(1883年出生),他见豆腐又白又细又嫩,从豆腐制作方法中得到启发。于是在制作年糕时,先用水把米浸透,水磨后压榨,蒸熟搓揉,揉成的年糕果然白色如玉、晶莹剔透、坚软相宜、糥而不粘。食之滑溜上口,水磨年糕从此出名。梁湖年糕之所以成为传统特产,其主要原因是它具有独特的制作方法。它必须选用优质的白粳米,人称“泥鳅粳米”,米要经过多次碾轧,只剩米心作为原料,然后用清水淘干净,在水缸里
276、嵊州木鱼制作技艺
木鱼,打击乐器,“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木鱼的制作技艺需要特殊工艺,不同于其他木雕刻,表里结合,内空外雕,尤其对于异木质、不等厚、空腹腔所引起的变异性,导致木鱼在干燥收缩时的变形、变声、变裂的处理需要有科学工艺技术。木鱼原为佛教“梵吹”(宗教歌曲)的伴奏乐器。古代的木鱼又称木鱼鼓、鱼鼓或鱼版,其形状、用法均与后世不同,古时主要用以集合僧众,今有多种功用。木鱼腹中空空,形成声音的共震区,空间大小与光洁程度十分讲究,与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有着直接关联。木鱼外部造型、花纹与颜色的搭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以来,木鱼除在佛教、道教音乐使用外,还流行于民间,广泛用于
277、绍兴鱼干制作技艺
“鱼干”是绍兴八大贡品之一。根据绍兴历史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人们就将青鱼制成鱼干作为绍兴的名优特产,远销南洋地区。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们已经在追求新鲜自然的今天,绍兴人仍将鱼干作为送礼的上品,尤其在春节期间送鱼干是很流行的。晒制鱼干,分冬季和夏季。青鱼是冬季做鱼干的最佳选择。作为绍兴一大家鱼,青鱼生长快,个体大,肉厚刺少,富脂肪,味鲜美。此外,渔民们还喜欢制作酱鳊鱼干,一次性晒干的鳊鱼干香而不腥,油而不腻,绝对是一等的下酒菜。夏季,绍兴生产粲鱼,制作粲鱼干成了水乡渔民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制作鱼干的生产工艺流程一般包括去鳞、剖杀、腌制、清洗、晒制。剖杀从尾鳍沿背鳍剖开至鱼头处,使鱼肚皮处连
278、安昌腊肠制作技艺
腊肠俗称香肠,因在腊月晾制而称“腊肠”。每到冬令时节,古镇安昌的腊肠挂满民居廊沿窗前、沿街廊下,是岁末年夜饭必备之菜,意味“长久团圆”。安昌腊肠制作相传明嘉靖年间。清时,安昌镇上仕宦商贾聚集,对酒席上下酒之物,颇为讲究。有人开始改进制作方法,辅以佐料,香味优异。民国时期,镇上三元楼、明华楼、萃茂昌、同茂泉等酒肆自行晒制腊肠、鱼干等作“酤酒坯”招揽顾客,生意十分兴隆。安昌腊肠以手工灌制而成,制作工序包括刮肠、选料、切丁、漂洗、腌渍、灌肠、晾晒等。其制作用料十分考究,均选用上等精肉(以后腿精为佳),瘦肥搭配,以当地绍兴酒、手工酱油、糖等为佐料拌匀后灌入薄如蝉翼的猪小肠内,分段结扎后晾晒5-7天后即
279、柯桥豆腐干制作技艺
柯桥豆腐干制作技艺始于明代,至清末民初成型,俗称“素火腿”。1928年的《旅行杂志》第二卷上有记:“过柯桥,农家提豆腐干,云集求售,每札售十铜元。闻之土人,本地所制,殊驰盛誉”。柯桥豆腐干以优质黄豆为原料,辅以为桂皮、大茴、丁香、冰糖、红酱、食盐、黄酒、酱色等。其制作工序繁多、特色明显、营养丰富,为绍兴一大地方名特产。柯桥豆腐干制作重工轻料、以工取胜,全部手工制作。传统的制作包括滤浆、烧浆、点花、上箱、划块、包裹、上榨、散包、出白、烧煮、焖焐、出道等12道主要工序,而其中的关键工序为点花。据旧传,它的制作过程共有72道转手,许多工序都很严密很有讲究。柯桥豆腐干始作者为老蒋元兴水作坊。鼎盛期
280、乌篷船制作技艺
乌篷船是水乡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乌篷船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但800年前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它是“轻舟八尺,低篷三扇”。清·袁枚诗《过剡溪水急不能上》也有“乌篷船小沙石横”的诗句。乌篷船和乌毡帽、乌干菜并称“绍兴三乌”,是于越先民历来崇尚黑色的明证。乌篷船制作共分三个部分,即:船体的制作、船篷的制作和桨橹的制作,乌篷船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船只,船篷的制作很关键,其工艺流程是:先用细竹竿弯成拱形,一般有三个拱,以竹丝作底面,中间夹以竹箬,两边及上下夹以扁竹片,用铝丝扎住所有竹料,待船篷扎好以后,再用“黑油”涂于篷的外部,使整个船体乌黑透亮,又能防止雨水渗漏,用这种
281、绍兴霉制品制作技艺
绍兴霉制品的品种非常丰富,如臭豆腐、霉豆腐、霉千张、霉苋菜梗、霉毛豆、霉菜头、霉冬瓜等,都是最具有绍兴特色的街头小吃和风味菜肴。绍兴臭豆腐主要是利用霉苋菜梗卤浸泡豆腐制成的,再用油炸了吃,香臭融合、外脆里嫩,非常好吃。绍兴霉豆腐,官方称呼“绍兴腐乳”,又有“素扎肉”的雅称。块块四角见方,质地松酥细腻,味道鲜适,是价廉物美的佐餐佳品。绍兴腐乳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美誉。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和1915年巴拿马赛会上名扬海外。人们常说,“吃绍兴腐乳能开胃增食”。绍兴腐乳还有解腻的作用,而作为菜肴的调味烹料也数上乘,若烧一品南乳肉、蒸豆腐、炒墨鱼等等,气香味鲜,别具一格。绍兴腐乳的种类有醉方、红丁方、红
282、乌毡帽制作技艺
乌毡帽是水乡绍兴传统的特色生活用品之一。乌毡帽外观简朴,形似黑锅,戴时摺起一半帽沿成倒畚斗形,民间戏称“畚斗帽”。乌毡帽是古代绍兴人从外地学来的。明朝文学家张岱(山阴人)在《夜航船》一书中说:“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在《快园道古》中记载:会稽人曾石卿作《夜莺儿》“鹅黄蚕茧燕毡帽。”燕,古称“玄乌”。说明乌毡帽至少在明朝就已经流行于绍兴了。到了清后期,乌毡帽有了更快的发展。在绍兴农村,除了仕、商、学、女人之外,几乎人人都戴乌毡帽。鲁迅先生在以绍兴为背景的许多作品中,写到乌毡帽的就很多。如《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的形象时,写道:“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在《阿Q正传》中提到:“阿Q正没有现钱
283、垦利虎头鞋制作技艺
虎头鞋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制作的童鞋,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避邪的功能。东营市垦利县位于黄河入海口,是母亲河千百万年孕育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一方沃土,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部位,2010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垦利县将成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垦利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垦利县自明末清初就有住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在这里广为流传,虎头鞋制作就是其中之一。虎头鞋距今已有很久的历史,相传在秦汉时期,垦利周边地区属齐国领地,由于战
284、平水珠茶制作技艺
“中华文化名茶”之一的平水珠茶,产自于全国唯一的“中国珠茶之乡”柯桥区平水镇。据考证,珠茶源于宋,成于明,清初成为朝廷贡茶并开始大量出口。明清时期,平水已成为茶叶加工贸易的集散地,清道光23年(1842年)宁波、上海等口岸通商后,平水镇成为我国珠茶加工中心和主要集散地,“平水珠茶”也从这一时期起声名大振,海内外茶商无不知中国平水珠茶,成为我国当时最为有名的名茶和最早出口的茶类之一,被誉为“绿色珍珠”。宣统二年(1910),“万年青牌”平水珠茶获南洋劝业会“褒奖”。现今,柯桥区炒制的珠茶出口量占全国珠茶总出口量的3/5,接近全国绿茶出口量的30%,是柯桥区最大宗的出口农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
285、长泰明姜制作技艺
姜味辣,性微温,不仅是家常食谱的佐料,更是一种难得的保健食品。自古以来,中医学家和民间就有“生姜治百病”之说。民间常用吃生姜的办法,缓解头痛、眩晕等病状。长泰明姜原产地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武安镇马车社,相传在后晋时期,长泰人林毕干在朝为官时,将嫩姜切片,经流水漂浸,捞起晒干等多道工序后,制成甜辣适口,且具有祛寒散气、健胃提神等功能的姜片,献给皇帝品尝,深得皇帝赞赏,被赐名为“明姜”。经过千年沉淀的传统明姜,制作起来要经过选姜、去梢、孵缸、切片、漂清、过鼎、取渣、漂露、收净、拌糖粉、晾干、包装等十几道工序。从精选光滑圆润的上等生姜开始,然后去梢,把生姜上的梢尖削去;接着漂清,把生姜置于流水中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