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制作技艺篇
1、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
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流传于浙江省嘉兴市,并辐射至长三角流域,是中国传统食品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嘉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在七千年稻作文化和吴越文化的熏陶下,经过世代传承,五芳斋粽子的制作技艺很好地保存了江南传统点心文化的精髓,并一直延续至今。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之一。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用植物叶子包裹食物原料通过“石烹法”煨煮成熟,这就是粽子的雏形。到了夏商周时,人们用植物叶子包裹黍米成牛角状替代黄牛作为祭品,最早的粽子——“角黍”应运而生。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粽子的品种逐渐丰富,制作技艺也日益成熟,成为江南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造就了中国传统点心文化中的一朵
2、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铅山,位于上饶市境内,以盛产连四纸而闻名。该地的纸业在宋元时期就蜚声内外。高濂《遵生八笺》把“铅山纸”列为元代精品,赞之“妍妙辉光,皆世称也”。宋应星《天工开物》有几处记载铅山造纸,对连四、柬纸作了说明,并给予很高评价。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也谈道:“明朝中叶,有些城市的商业也日趋繁荣了。当时工商业发展比较显著的城市,除去南北两京外,大致分布在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等三个地区,其中以江南地区最为繁华。在这里,已经形成为五大手工业区域,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二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它们之间已保持了极紧密的商业联系。”清代中期,纸业人口已经占到当地总人口的十
3、徽墨制作技艺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用传统技艺制作的徽墨精品具有多方面的优点,有的“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有的“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有的“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滓不留砚”,有的“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有的“光可以鉴,锋可以截,比德于玉,缜密而栗。其雕镂之工,装饰之巧,无不备美”。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在清代四大制墨名家中,绩溪县就有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清末民初著名的墨模木雕艺人胡国宾也是绩溪县上庄人。他们是清代与民国时期
4、漳州八宝印泥制作技艺
漳州八宝印泥是古代贡品,是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是闻名中外的“漳州三宝”之一,素有“文房五宝”之称,十八世纪清乾隆时曾供皇家采购使用。2008年,漳州八宝印泥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漳州八宝印泥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康熙时,漳州府“丽华斋”业主魏长安精选麝香、珍珠、猴枣、玛瑙、珊瑚、金箔、梅片、琥珀等八种名贵原料,经过研磨成粉,再加陈油、洋红、艾绒,采取精心配料、科学加工等特殊工艺制作成“八宝印泥”。漳州八宝印泥色泽鲜和、气味芬芳、浸水不化、火烧留痕、燥天不干、雨天不霉、夏不渗油,冬不凝冻等八大优点。其色泽朱红,鲜艳夺目;细腻浓厚,气味芬芳;冬寒不凝,夏暑不泄;燥热不干,阴雨
5、万载夏布制作技艺
据传,南北朝时期,江西万载乡农蔺思源,发现富有韧性的草本植物苎麻,并将它的表皮剥下,用以编制帷帐,效果很好。此后,万载地区汉族劳动人民逐渐改进绩麻之法,采用纯洁的苎麻纤维织造夏布。万载地区的夏布织造技艺流传至今已有1600余年的历史,在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万载夏布,“柔软润滑,平如水镜,轻如罗绡”,其纱质细软、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秀、不皱折、不变形,易洗涤、凉爽清汗,饮誉全国,在唐代就被朝廷列为贡品,还曾在1940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金牌,远销海外,是江西三大特产之一。万载夏布织造完全由手工制作,分绩纱与织布两大部分,细分工序达几十道。绩纱要用手工
6、万载花炮制作技艺
万载是全国五大花炮传统基地之一,万载花炮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清道光年间,万载花炮便已“通行南北,商贾络绎”;光绪年间,“男妇大小均藉此以资工作”。清末民初,全县花炮专业人员有3000人左右,从业人员达数万人,爆竹庄近千家,生产地主要集中在县城及县城以西的株潭、黄茅一带。万载传统花炮生产所用的原料土纸、黑火药均为当地所产。其中土纸为滚筒之料,选用的是本县仙源、官元山、茭湖、赤兴等山区生产的表芯纸。与其他产地的土纸相比,万载产的表芯纸制作的花炮响声脆悦,响炮后纸皮炸得更碎。制作黑火药所需的1也是本地原料通过传统的技术制作出来的,产品结晶芽粗、白净,是上乘之品,制成的鞭炮响率高,无杂质,有香味。
7、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1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1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从此福寿全改名为佛跳墙。聚春园创始于清同治四年(1865),坐落在福州市中心东街口,是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悠久的历史名店之一,而“佛跳墙”则是该店的传统名肴,经几代厨师相传至今。作为闽菜中首屈一指的名牌佳肴,佛跳墙制作用料讲究,制法独特,滋味香浓,驰名中外。2008年,聚春园佛跳墙制作
8、宣纸制作技艺
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品最杰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宣纸产地在安徽泾县西南方的小岭一带,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适合青檀树的生长,冲积平原则适宜生产长杆水稻,青檀树和水稻杆均为宣纸制造提供了优质的原料。泾县境内有多条河流,尤其是乌溪上游的两条支流,一条属淡碱性,适合原料加工;一条属淡酸性,适合成纸用水。宣纸以青檀皮为主料,按比例配入沙田稻草浆,整个生产过程由140多道工序组成。宣纸品种繁多,1949年后成功制出了“丈二”、“二丈”等新品。宣纸质地纯白细密,纹理清晰,绵软坚韧,百折不损,光而不滑,吸水润墨,宜书宜画,防腐防蛀,
9、茯砖茶制作技艺
茯砖茶,已有600年历史,其前身为陕西“泾阳砖”。茯砖茶约在公元1368年即朱元璋洪武元年前后问世,因它的效用类似土茯苓,形似砖块,故名“茯砖茶”。2008年,茯砖茶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茯砖茶是黑茶的一种,它是用黑毛茶加工而成,基本工艺流程分为原料选配、筛制加工、汽蒸渥堆、蒸茶加汁、压制定型、发花干燥。茯砖茶对于消腻去脂有独特功效,需要通过特殊的“发花”工艺,以使砖体内密布“金花”密布,这也是茯砖茶最具特色的工艺。“发花”的实质是通过控制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促使优势菌冠突散囊菌的生长繁殖,产生金黄色的闭囊壳,俗称“金花”,它在茯砖茶的含量与茶叶滋味、香气密切相关,
10、金星砚制作技艺
金星砚,又名“金星宋砚”。其制砚原料金星石主产地在星子县横塘镇驼岭山下有宋村。民间传说,第一方砚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之手。北宋米芾《砚史》云:“庐山青石砚,大略与潭州谷山同”,“色青有纹,如乱丝理幔,扣之有声,得墨快,发墨有光,且有金星,抚之细润。”由此可知,北宋时期星子金星砚就已在文人墨客中闻名,县文物管理所现收藏有若干宋代古石砚如“凤字砚”、“箕形砚”等,造型工艺已初具品位。至明代,金星砚制作一度中衰,清中叶又渐兴,星子城内甚至有专门的“砚池街”。民国时略有发展,县境内有制砚作坊百余家,当地艺人制作的金星砚两度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获奖。金星砚选材精致,制作精良。其制作原料金星宋石产于驼岭山,民国
11、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
羌笛是一种由两根长约15至20厘米、筒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着竹簧的民间竖吹乐器。它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赤布苏、沙坝地区的羌笛是秦汉战乱年间由南迁的羌族人从西部地区带来的。据史料记载,西汉前,羌笛面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时由音乐家京房加一高音按孔,成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由此推断,羌笛的存在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羌笛的声音常给人以虚幻迷离、动人心魄的感觉,羌族人民常用它来抒发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种种情感。常演奏的曲目有《折柳词》、《思想曲》
12、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金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据古籍《金砖墁地》记载,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又因金砖制成后要运至北京的京仓,以供皇宫专用,故又有“京砖”之称。金砖御窑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镇御窑村,千百年来,此地村民专以烧窑为业。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明宫中特地派出1到苏州陆墓(现陆慕)监制金砖。由于陆慕镇的黄泥适宜制坯成砖,且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技艺独特,所产金砖细腻坚硬,“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所以永乐皇帝赐封陆慕砖窑为“御窑”。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和天安门城楼所铺设的就是御窑金砖。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繁复,工序多
13、铁观音制作技艺
铁观音,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属于乌龙茶类。福建安溪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茶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而得名铁观音。安溪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是我国所有茶类中最高超、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安溪茶农吸取了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茶原理,结合安溪的实际,创造出一套“半发酵”独特的铁观音制茶工艺,并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被茶叶界公认为“最高超的制茶工艺”,形成了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乌龙茶。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
14、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
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源起于明代,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白沙(1428—1500),同时他开创了茅龙笔书法艺术。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曾详实记述:“白沙喜用茅笔,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劲,以茅心束缚为笔,作字多扑野之致。白沙当称为茅君又称为茅龙。”后人为纪念陈白沙的贡献,故名白沙茅龙笔。白沙茅龙笔以当地圭峰山特产的茅草为主要材料,经选裁、锤砸、浸泡、刮青削草、-装饰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其所用草料十分讲究,须选摘背风向阳、不老不嫩、茎壮粗大、长短适宜的茅草,加以剪裁后,要将茎部锤砸成扁状,经晒干再浸泡2—3天,便可按照设计的笔形进行刮青削草,即用利刀、锉刀对草料进行
15、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
仙游“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在唐、宋时期就颇负盛名。到了明代,“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已经具备了造型简洁、明快清新的整体艺术风格。到了清代则进入结构考究、装饰华美、繁复厚重的辉煌时期。仙游现代“仙作”古典工艺家具巧妙融合了传统国画艺术、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是明清家具经典款式的延续和创新,深受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的推崇和赞赏,被称之为“仙作家具”、“艺术家具”。“仙作”古典家具运用了平、圆、透、镂、徽等雕刻技巧,发挥刀痕凿迹之“木趣”与木纹材质肌理之“木韵”,融入客观视觉与物体感知,营造出三维艺术效果,具有款式典雅、品种齐全、结构严谨、牢固耐用、用料考究、取材名贵、雕琢精细等特点,是“形、艺、材”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