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剧是在贵州扬琴说唱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革,并从贵州地方其它戏曲剧种以及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逐渐发展而成的。
黔剧用贵州方言演唱,以贵阳官话及黔西话为代表,属北方语系、西南官话,其声、韵、调都有自己的鲜明个性。黔剧的基本唱腔均属四句式板式变化体,唱词以七言十言为主,并按尾字平仄偶句押脚韵的规律,形成严格的上下句式。
黔剧唱腔由基本唱腔和其它唱腔两类组成,形成了以板式变化为主,单曲体为辅的综合体制。
基本唱腔在贵州扬琴的七个常用唱腔的基础上,按板式变化体进行归类和发展,形成多系统基本唱腔格局,有扬调腔、二板腔、二黄腔三个腔类。扬调腔在〔扬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由〔扬调〕、〔苦禀〕、〔反调〕三个唱调构成。二板腔在〔二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由〔二板〕、〔宫二板〕两个唱调构成。二簧腔包含〔二簧一字〕、〔二簧快一字〕、〔二流〕三个黔剧传统板式唱腔,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二簧垛板〕、〔二簧摇板〕、〔二簧散板〕、〔二簧干板〕、〔二簧倒板〕、〔二簧夺子〕等板式。
其它唱腔包括:贵州扬琴的部分小调、在民族音乐和黔剧唱腔素材中创作和发展的新腔、合唱与伴唱,共三部分。
黔剧唱腔的连接灵活自如,其连接类型有:基本唱腔扬调腔、二板腔、二簧腔内各板式的连接;基本唱腔与另一基本唱腔的连接,如扬调腔与二簧腔的连接,二板腔和扬调腔的连接;基本唱腔与其它唱腔的连接包括小调、新腔和未归入基本唱腔的传统唱腔;基本唱腔与合唱、伴唱与连接等连接形式。
黔剧器乐曲分为弦乐曲、唢呐曲两类。弦乐曲,如〔柳青莲〕、〔浪淘沙〕、〔洞房乐〕等,常用于迎宾、宴客、嫁娶等场合;唢呐曲,如〔一溜风〕、〔急三腔〕等常用于打斗场面。黔剧器乐曲的来源有三:一是继承贵州扬琴传统曲牌〔八谱〕,有〔大八谱〕、〔小八谱〕之分;二是吸收贵州梆子戏曲牌,现常用的有〔小开门〕、〔万年欢〕、〔柳青莲〕等;三是新编曲牌,是为特定情景的需要编写或创作的。
黔剧的伴奏乐器以高胡、扬琴为主,配以其它管弦乐,组成文扬。打击乐器按本剧种的需要,由小鼓、板(以上选用偏高音者)、大锣、大钵、马锣或小锣,配以铰子、碰铃、低音锣、包包锣、大鼓、定音鼓等,组成武扬。锣鼓经以吸收贵州梆子戏的锣鼓经为主,并借鉴、改编其它剧种的锣鼓经而形成,有念白锣鼓、开唱锣鼓、身段锣鼓等。
黔剧的母体贵州扬琴,在其一百一十八出大小唱本中,已有生、旦、净、末、丑、副的角色行当划分,其中生行有小生、正生、老生之分;旦行有正旦、小旦、贴旦、花旦、老旦之别,黔剧诞生以后,在行当体制上,继承了扬琴的这一传统,并有所归纳和发展。
1.生行:是对男性角色的泛指,无论是青年、中年、老年,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均由生行演员扮演。在现代戏中,通常情况下仍是如此,在特殊情况下有所突破,生行分为小生和老生。
2.旦行:黔剧的旦行分花旦、闺门旦、青衣、彩旦、老旦、武旦。花旦,是青年女性中的正面角色,多是天真活泼、聪明智慧,性格直率、大方、善良的人物,如《珍珠塔》中的彩萍,《牡丹对课》中的白牡丹,《武则天》中的上官婉儿,《团圆之后》中的柳氏,《秦娘美》中的婢娘、婢妹等。闺门旦,多指未婚的青年女性,有闺阁千金,也有小家碧玉。这些人物有的雍荣华贵;有的知书达理;有的多愁善感;有的宽容大度;有的机智聪慧;有的志向远大。《珍珠塔》中的陈翠娥,《人面桃花》中的杜宜春便属此类。青衣,多为已婚的中年妇女,这类人物大都稳重端庄,如《奢香夫人》中奢香、刘淑珠、马皇后,《团圆之后》中的叶氏,《搬窑》中的王宝钏等。彩旦,是性格诙谐、风趣,或刁钻、古怪、刻薄势利的女性人物,如《珍珠塔》中的方朵花,《拾玉镯》中的刘媒婆。老旦,是剧中的老年妇女,如《六离门》中的洪母,《半把剪刀》中的曹母等。武旦,有武功的女性,这些人物多是性格豪爽,胆识过人的妇女,如《盗仙草》中的白素贞,《潘安》中的杨娇娇等。
3.丑行:黔剧丑行扮演的人物多种多样,有心地善良,语言幽默,行为滑稽的好人;也有0诈刁恶,悭吝卑鄙、口密腹剑、人面兽心的恶棍。分为官衣丑、褶子丑、童子丑、武丑四类。
4.净行:指性格鲁莽、豪放、相貌特异的人,如《花田错》中的周通,《团圆之后》中的洪如海,《秦香莲》中的包公等。
2008年,黔剧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