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特产
温州特产介绍
江蟹生
“江蟹生”是温州传统的冷食。用于家庭,只是普通的“酒”菜,搬上酒宴,便成上等冷盘,江蟹生就是生的江蟹凉拌的菜。江蟹是一个泛指,一般约定俗成的是瓯江中的梭子蟹,经过精劈分解,用醋、酱油、黄酒浸制或辅以其它密法原料,制浸时间约半小时至一小时,因此江蟹生的表面味道就是酸、甜、酱、鲜,蘸了芥末吃,就变成了鲜猛辛辣。在温州,生食可以报出一大串来,诸如“鱼生”、“虾生”、“虾蛄生”以及“盘菜生”、“豆腐生”等等,然所有生食中唯这“江蟹生”的味道最令人叫绝。虽然其调料离不开酱醋酒以及味精类,但腌制出来的口感总是比其它生食类要略胜一筹。吃起来不粘壳不带腥,撅嘴轻轻一吸,蟹脱离蟹壳滑入口中。
芙蓉蝤蠓
蝤蠓,其实就是青蟹,这道菜的重点在于蝤蠓要活的,完整的。加青菜、鸡蛋为辅料,以及加鸡汤、绍酒、精盐、味精、熟猪油等调味品。次菜形状完整,蛑壳色红油润,蛑肉洁白鲜嫩,衬以黄色的鸡蛋和绿色的青菜,互相映衬,色味俱佳。在温州本地,蝤蠓的吃法其实还有很多,但相比起来,芙蓉蝤蠓胜在名字优雅,以花自比,餐盘上的蝤蠓仿佛一位美人闲庭信步在米黄色的花瓣路上。
温州胶冻
以黄鱼胶或其他鱼类的膘作原料,加水(75克千鱼胶加2500克水)煮沸,溶化后冷却即成。吃时用刀切成小块,用酱油、味精、米醋、麻油、胡椒粉等调味。口感清凉、滑润。温州人勤劳朴实,聪明能干,创造了丰富多彩、闻名遐迩的民间饮食文化。而温州小吃则是温州饮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温州小吃品种繁多、口味独特,鱼丸、胶冻、馄饨、麦饼等风味小吃约有四五十个品种。这些小吃是温州地方文化的一个缩影,就像地方戏曲和被保护的文化遗产一样有意义,它是一个最具有民间气息的象征,是一个鲜活的民俗,保存着普通人对生活的乐趣和想象力的印记。
温州锅贴
温州锅贴多以鲜猪肉再根据季节不同配以不同蔬菜为馅,皮薄馅足。煎至金黄酥脆,蘸以米醋食之,鲜美可口。
温州麻糍
麻糍是是别具一格的一种糯米食品,民间建房、种田和农历七月半几乎家家户户都要食用。市场上也常有出售,但唯独城郊的田宅麻糍最负盛名。它种类很多,有麻糍泻、麻糍滑、米筛花、麻糍食果等等,成品洁白如雪,柔软如绵,光滑细腻,不粘碗,不钉牙糊口,老小皆宜,食者无所禁忌,倍受人们欢迎。
温州糯米饭
“温州糯米饭”是温州的一个特色早点,也是全温州人早餐的首选,非常地好吃。糯米饭是由蒸熟的糯米,上面撒上油条碎末和肉碎汤组合而成的。有些人也喜欢吃甜的,就是把肉碎汤换成白糖。一般吃糯米饭时,会搭配蛋汤、豆浆、豆腐脑、牛奶,还有紫菜汤。
猪脏粉
猪脏粉,是温州的特色小吃之一。猪脏粉只取猪大肠,小肠,还有猪血(但现在一般都用鹅鸭血,因为猪血的口感和卫生不如鹅鸭血)。在温州的猪脏粉店,你会发现上桌非常快。这是因为猪肠和血都在一个很大类似火锅的鸳鸯锅里炖着,粗米粉(温州人叫粉干,和桂林米粉很像)也是事先用温水泡过的,下锅只要30秒左右就可以出锅了,再放上血,大肠或小肠(大肠比小肠贵,但是味道比小肠好很多),然后放点大蒜叶(就是大蒜头的叶子,类似韭菜,但是比韭菜粗大,气味也没韭菜冲),因为汤炖了一天时间,所以很鲜美,再根据个人喜好,放点豆瓣酱或者辣椒酱。
酱油肉
温州的地方菜,把上等五花肉泡在酱油里,加味精和一点点白酒(可以使肉很快入味),只要泡一会就可以拿出来穿绳子晾干,要有两天的好日头或几天的大风天就可以收回来了,天气要冷,不然会坏掉。喜欢嫩一点的可以少泡酱油,少晒太阳,稍微有点硬了就可以收了。食用时放在锅里蒸熟,切片便可。年夜饭的头一道热菜——酱油肉炒年糕是必不可少的哦。温州人每到过年家家都要晒,还可以晒酱油鸡和酱油鸭。
巧食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和织女从鹊桥渡银河相会的日子,民间称为“七夕节”。全国各地在这天都有不同的纪念风俗,温州也不例外,麻巧(也有叫“巧食”的)是七夕不可缺少的重要食品。麻巧是用面粉制成舌状糖糕,再撒上芝麻,放锅内油炸后即成麻巧(不过现在的麻巧都用现代的烘焙工艺,而不再用油炸了)。过去每到七夕节晚上,各家都在自家庭院内摆上麻巧、莲蓬、白藕等食物,女孩则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还有用麻巧系上小孩端午所佩的“长命缕”掷于屋背上,意寓让喜鹊衔去搭桥,帮助织女渡过银河去和牛郎相会。温州民间还有上辈(如母亲)给下辈(如巳出嫁的女儿)送麻巧的习俗,直到现在,七夕节仍是温州民间一个富有浪漫色
山头麦
学名其实叫羊栖菜,是一种海里长的海藻,按常理说它是上不了大台面的。可是我们就是喜欢这‘土’味,洗干净它也得花段时间,可以凉拌也可以加点咸菜下锅炒,味道都不错。
温州血蛤
温州人称之为“花蛤”。经开水烫几秒之后就可以吃,拨开壳可以看见血一样的分泌液,所以称之为血蛤。沿海一带认为这个东西很滋补,补血。本草纲目记载:血蛤(蚶)“味甘性温,功能除了补血外,还可以润五脏、健胃、清热化痰、治酸止痛,主治痰热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等”。
橘络鱼脑
鱼脑,亦称鱼脑明骨,用鲨鱼软骨制成,胀发去腥后,晶莹透明,质感柔滑,是海味中的上等菜肴。橘络鱼脑是用鱼脑与蜜橘合烹成羹,具有黄白相映、爽滑香甜、微酸适口之特色,是瓯菜中的主甜食之一。
炸蛏子筒
蛏子是温州海涂特产,水分含量特多,蛏肉特鲜嫩。这道菜的做法是先将蛏子去壳,用鸡蛋煎皮将蛏肉和姜、葱一起卷包成圆柱形,然后挂糊油炸,以辣酱油蘸食。此菜既保持了蛏肉鲜嫩的质感,同时又增加了酥、松、香的外层,吃起来特别鲜香美。
蛤蜊豆腐汤
蛤蜊是一种贝类动物,温州沿海滩涂较多,自然蛤蜊也就多了。蛤蜊做法多样,可清炒、可红烧、可与鸡蛋同蒸。但蛤蜊和豆腐一起烧制的蛤蜊豆腐汤清鲜无比,有“天下第一鲜”之美称,名闻遐迩。
顺溪黄年糕
在平阳,只要说起顺溪黄年糕,几乎是家喻户晓。这种比普通年糕要稍大的黄色年糕凭借其独特的嚼劲和淡淡的草灰味道,成为各酒店、排档的主打主食。黄年糕炒花菜、黄年糕炒虾蛄这一个个衍生出来的菜系,一时间成为众食客的“心头好”。顺溪黄年糕到底“好”在哪里?原来,黄年糕的“黄色”可不是什么色素,是来源于山上的一种柴,把它烧成灰后,用开水烫,过滤过来的水就是一种黄黄的水了。然后,把最好的晚稻米泡在这种黄水里大概2个小时,再拿出来碾成米粉,随后放入木桶蒸,蒸好后倒入机器,出来就是我们平日里见到的一条条黄年糕了。顺溪黄年糕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以前是完全手工的,年糕大部分做成当地的眉峰山的形状,现在则是半
美味鸭舌
鸭舌是温州传统特产,可作为宴席中的冷菜,亦可作为小吃零食。一般将新鲜鸭舌添加调料经过卤、蒸等工序精致而成。入口细嚼,略带韧性,满口留香。因温州方言中“舌”与做生意折本的“折”谐音,故买卖人认为不吉利,所以温州人一般就在方言中把“鸭舌”叫做“鸭赚”,以讨口彩。温州知名鸭舌口牌有:初旭鸭舌、修文鸭舌、腾桥鸭舌、爽康鸭舌、噼里啪啦鸭舌等著多知名品牌。
清汤白丸
温州有两种鱼丸,有一种不规则,有一种是圆的,后者说的就是白丸,将鱼身剁成鱼蓉制作而成。如今做白丸有机器,方便得很。而在上世纪,只能用手工,将鱼肉放在砧板上剁碎,但这同时也会将砧板碎剁进来,怎么办?大厨们想了个办法,在砧板上先铺块猪肉皮,然后将鱼放在肉皮上切。当时温州酒家的清汤白丸名气在外,供不应求。光靠在砧板上切鱼,效率已跟不上了,于是升级为石磨,将鱼肉放到磨盘里,像磨豆腐一样。几个师傅每天在店里拉着磨盘在磨鱼,这样有趣的场景如今只能“脑补”了。温州酒家还推出了白丸外卖服务,在计划经济年代,去买一份白丸,甚至要凭一张白丸票,可见其有多紧俏。
木偶头雕刻
泰顺木偶头用樟木或其它纹质较细腻的杂木雕刻而成的,特制木偶头内设机关,通过丝线控制,使眼、鼻、口、舌活动。木偶头脖子部分上粗下细,由两根线与腹笼相连。腹笼用竹蔑编织而成,胸部、臀部稍大,腰部稍细。五十年代后期,木偶头的化妆、上彩已大部分改用油漆材料。油漆彩比粉彩简便,舞台效果也更好。为适应现代舞台灯光效果,经多年实践,艺人们对漆料进行特殊配制,木偶头的化妆效果更加惟妙惟肖。不过,粉彩木偶头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其功亦不可没,因为,粉彩木偶头可经百年而不变色,具有收藏价值。木偶头雕刻与其他木雕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木偶戏演出的道具,要为演出服务,应尽量使操作者便于操纵,雕刻时就要随机化裁,不入窠臼。
玻璃银光刻
玻璃银光刻是在制镜基础上进行的美术创作,即在玻璃上作画,故而又称“镜画”。又因其在镜画中的线条都是银色的,所以通称“玻璃银光刻”。约在民国初期,上海市场的衣柜门上出现了一种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实用性的装饰镜,后此种带装饰的衣柜在全国各地大为流行。上世纪70年代,这种衣柜门上的装饰镜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多种日用品上。温州玻璃银光刻的第一代传人邵思荣,自上世纪40年代从上海学得制作这种装饰镜的技艺后,辗转黄岩,于上世纪50年代回温,将这种制镜技艺传授给了其弟邵松。上世纪70年代,温州玻璃银光刻的第二代传人邵松将这门制镜技艺传授给了龙湾区的项有礼。项有礼在此项技艺中不但融进“月份牌”年画(又称“上海年画”
乐清竹壳雕
乐清竹壳雕是以竹壳为主材的民间工艺品。艺人选择不同纹理,不同色泽,不同质地的竹笋壳,和谐拼镶,巧妙利用和发挥竹壳自然朴实的质地美,雅致的色泽美,斑驳的纹理美,集雕塑、剪刻、绘画为一体。其特点是材质古朴自然,造型精致优美、构思独具匠心。竹壳雕制作需要的是耐心、细心和恒心。完成一件竹壳雕作品必须掌握从设计、塑型、翻模,拼镶、绘画、上光、油漆等一系列的技艺工序。人物造型最能体现竹壳雕作品的艺术水平;动物类作品也是别具情趣。传承人有吴正山父子等;代表作品有《徐达审串龙珠》、《武松打虎》等,多次获奖。竹壳雕作为一种雅雅致而独特的艺术品,它可用于装饰摆设、给人以美的享受,作品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