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特产
江苏省民俗文化
东海吕剧
吕剧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东海县吕剧团是江苏省唯一的一个吕剧演出团体。吕剧是生根于齐鲁大地上的一朵奇葩。因东海西北部与山东接壤,且1952年12月以前尚属中共山东临沂地委,故齐鲁文脉之源,日久年深地浇灌着东海吕剧之花。茶棚牛屋,田间垄上,均能听到侉味十足、朴实平易的吕剧调。早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李埝、南辰、白塔人就组建吕剧戏班,唱着吕剧调,打着涟湘,跳着马灯舞,激励人民送子上前线,抗日守家园。1960年,创作和排演了传统及现代剧目《姊妹易嫁》、《墙头记》、《李二嫂改嫁》、《红丝带》、《春打六九头》等近两百台。东海吕剧由早年的肩挑驴驮发展到今天的大流动舞台车,唱遍大江南北,足迹苏鲁豫
连云港贝雕
贝雕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种类。而连云港有200多公里的海岸线,盛产70多种贝类,连云港曾是我国四大贝雕画生产基地之一,流布区域集中在市内的赣榆区、连云区和东海县等地,后随产品流布至全国。连云港贝雕艺术历史悠久。从宋元至明清,这里的螺钿镶嵌和贝贴工艺就十分流行,富人家俱、家庭饰品等均有生产。从沿海各乡镇的贝串,贝堆到连云区,青口镇的规模化生产的贝雕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使贝雕艺术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产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大奖,“花果山牌”贝雕画行销全国,部分出口东南亚、欧洲以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至20世纪70年代,连云港成为全国四大贝雕生产基地之一,有6家规模化工厂及许多零
连云港云雾茶制作技艺
云雾茶的发源地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北云台山的宿城街道大竹园村,后为宿城街道各村及南云台山和中云台山等地引进栽培,现全市种植面积近万亩。连云港市云雾茶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宋史·食货》中有多处提及海州的茶叶,记述海州之茶“善而易售”,“入钱之数厚于他州”。南宋咸淳年间列为贡品。现龙洞庵内仍有一株健壮的老茶树,树龄已愈800年。据《云台山新志》记载:“天下之茶分六榷,海州居其一。”“海州之茶山,度无过云台者。今惟宿城悟正庵尚有茶树,岁得茶一、二斤。山僧珍之如龙团凤饼,秘不示人。”每年春天,悟正庵的山僧都要在谷雨前采摘老茶树上的茶,精心制作二、三斤上贡帝王。现在大竹园村茶农石宝兴家中还收藏着祖先留下的一张
董王高跷
一、简介董王高跷是长期流行于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董王村一带的传统高跷表演形式,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与同类高跷舞蹈相比,其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而成为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之一。高跷又称拐子,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表演,技巧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观众高,便于远近观赏,如同流动的活动舞台表演,因此备受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高跷的起源,普遍认为源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董王高跷主要源自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董王村,至今有近500年历史。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7年),董、王二姓的两家民间艺人自山西逃荒到宿迁境内,至龙河边落户安家,长期以卖
潼河龙舞
一、简介潼河龙舞是长期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潼河一带的民间舞龙表演艺术,当地群众称之为龙舞。潼河龙舞既继承了传统的民间舞龙特点,又在原有表演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其突出的特点是母子龙表演,即一条大龙带12条小龙齐舞,场面蔚为壮观,内容丰富,形成新颖,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二、历史渊源龙舞也称舞龙,也有称之为舞龙灯,因表演者持传说中的龙形道具而得名。龙的形象源于我国古代图腾,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后衍生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关于龙的史料记载和传说众多,在无法用科学来解释各种天相和自然灾害的年代,人们认为龙会行云布雨。春节舞龙,寓意风调雨顺;干旱时舞龙,可以求雨;舞龙到各家,可以消灾驱邪等
海州五大宫调
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布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等为基本腔调的一种用曲牌连缀体来演唱的艺术形式。海州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明代嘉靖、隆庆以后,海州五大宫调逐步形成并走向成熟,随盐业河运广为流传。由于地处苏、鲁接壤处,海州成为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南北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特色。因交通闭塞等历史原因,这里的民间曲调很少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各类曲牌得以世代相传并完整保存。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积蕴颇厚。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打枣竿】等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
生辰习俗
具体年代无从考证,自古延续至今,现在妇女怀孕,坐月子,12天送奶趟,满月剃头,散红鸡蛋等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变化。沭阳县各个乡镇各个村庄,生产习俗,从古代流传下来,生孩子、坐月子、报喜、12天送奶趟,是人出生后,必经之事,所以分布区域很广。主要流布于沭阳县各乡镇。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沂沭泗水下游,属鲁南丘陵与江淮平原过渡带。总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86万人。地形呈不规则方形,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县内最高峰韩山海拔70米,除潼阳、茆圩、刘集、悦来等乡镇有些岗岭外,土地平衍,河网密布,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29条河流纵横境内。沭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全境气候温和,四季分
天岗锣鼓
一、简介天岗锣鼓又名天井锣鼓,是长期活跃于淮河中下游地区及洪泽湖畔的一种民间锣鼓音乐形式。其发源于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今泗洪县天岗湖乡)一带,主要流布于江苏省泗洪县、盱眙县,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等地。天岗锣鼓历史悠久,经过锣鼓艺人的代代相传,形成了“长锣片”、“小五番”、“小七点”、“满堂锣”等近10个固定曲牌,它以欢畅明快的节奏,热忱奔放的打法,铿锵激越的旋律、磅礴恢弘的阵势,而享誉省内外。二、历史渊源天岗锣鼓原名天井锣鼓,上世纪80年代,因其发源地江苏省泗洪县王集公社更名为天岗湖乡,为彰显地域文化,故将天井锣鼓改名为天岗锣鼓。天岗锣鼓历史久远,相传明朝以前,在今江苏省泗洪县西南与安徽接壤一
连云港花船
花船又称跑旱船,是江苏省连云港地区历代传承的民间舞蹈。它以舞蹈为主,综合了音乐、说唱、表演等多种民间艺术。其舞蹈是模仿船民、渔民水上行船的各种动作,并加以夸张、美化的。连云港地区海岸线较长,近海河道纵横交错,水上交通及渔业兴旺,是产生花船艺术的土壤。花船以旦角顶船、丑角撑船,相互配合表演行船、推船、系缆、解缆、上船、下船、耍跄及与风浪搏斗的各种动作,加上相互对答、唱曲和丑角的插科打诨、滑稽表演,有极强的娱乐性。连云港的花船不仅舞蹈性强,还有说唱表演。花船表演的传统节目有《王妈说媒》、《小秃闹房》、《劝夫参军》等数十个有说白、数板和唱曲。曲调有《十劝郎》、《梳妆台》、《走船》等民歌小调30多种。
汤沟酒酿造技艺
汤沟酒产于江苏省灌南县汤沟镇,“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这是我国清代著名戏剧家、诗人洪昇在311年前为汤沟酒写下的诗句。正是汤沟酒,使灌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苏北小城名声鹊起,蜚声中外。汤沟酒起源于北宋年间,成名于明朝末年,是我国享有盛誉的历史名酒之一。几百年来,汤沟酒以其独特的风格而博得众多文人墨客的讴歌赞颂。宋代的石曼卿、明代的吴承恩到清代的乾隆皇帝,都对汤沟酒赞赏有加。这首先要得益于汤沟酒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环境。这儿原是一片沼泽,因黄河多次改道,带来的大量泥沙的淤积,使原湖沼上的粘土、淤泥、泥炭层之上,普遍加积了一层冲积粉砂质亚粘土或亚砂土层,不仅土质肥美,而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酿酒不可或
戴晓觉膏药制作技艺
戴晓觉膏药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城市影响广泛,享有盛名。主要分布于连云港市新浦区浦东办事处龙苑社区,后辐射至东海、赣榆、灌云、灌南等周边县区。据《海州乡土文化》记载:民间著名中医丁儒奎老先生,独创黑膏药制作技艺,治疗皮肤病类疾患疗效显著,后收海州医师戴士柱为徒,传授膏药技艺。又据《连云港市卫生志》记载:明末清初,戴士柱在海州经营药店,拜丁奎儒为师后,学得黑膏药制作技艺及诊治秘方,凭借着自己平时自学中医的理论基础和多年搜集的各类民间偏方,潜心钻研膏药制作技艺,创立了戴氏膏药制作技艺。戴晓觉膏药对诊治疑难杂症和常见皮肤疾患疗效较好,百年戴氏膏药享有盛名。因为戴晓觉膏药治疗“大鼓腮”、疔、疖、痈、丹毒、老
工鼓锣
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流行于苏北大地广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据研究,它的原始形态和大禹治水(史载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东海县羽山)有关,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在清代中叶,工鼓锣形成了完整的说唱形式。清同、光年间,在苏北地区极为盛行,不仅声名显著的艺人辈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争奇斗妍。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工鼓锣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各种“艺人救国会”、“艺人集训队”等进步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编唱了《打倒小东洋》、《伪军十叹》、《反扫荡》等新书目,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作用。一些艺人利用特殊身份,亲身参加革命战
妙水仙膏制作技艺
“五妙水仙膏”是江苏省灌南县中医院著名医师周达春祖父周赵勤初创制,由周达春不断完善的治疗皮肤病的特效药。该药于1980年10月通过省级鉴定,2001年获国家专利。灌南县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处,属湿润的季风气候,寒暑干湿变化显著,为各种流行病及皮肤病的多发地区。因此,历史上许多外地医生到灌南县行医。《灌南县新安镇志》记载,名医张山人于清乾隆年间,在灌南县行医授徒。周达春医师祖上周金和即从张山人学医,到了周达春祖父周赵勤时,始创制“五妙水仙膏”治疗皮肤病的古方。周达春医师从小随父学习古方,并对古方进行反复研究,增减成份,调整配方,完善了“五妙水仙膏”的配方。“五妙水仙膏”由五种中药配制,主治血管
海州鼓吹乐
民间“鼓吹”乐(以唢呐或管子主奏)是我国北方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乐种形式。但连云港地区的鼓吹乐则有着自己独到的特色。一是流行历史悠久,且十分普及,明代隆庆年间成编的《海州志·卷之二》中已有民间丧事中“鼓吹”的记载,清代康熙末年东海县安峰镇的许家班就已名噪一时,迄今该镇有16个鼓吹乐班,其中有9个是许家的后代或传人。二是曲牌丰富,全市流行的古老曲牌【山坡羊】、【寄生草】等两百多首,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艺术遗产。灌云县下车乡为吹奏唢呐的“特色文化乡”,该乡艺人杨家岭还珍藏了一本祖辈传下来的手抄工尺谱。三是技术精堪,艺人不仅善于吹奏中、小唢呐,乐班中的大型唢呐(俗称“大号”)也十分流行,艺人还能用嘴巴或鼻
姐儿溜
《姐儿溜》是流传于东海县马陵山区的一种民间小曲,近二百首。这些小曲的歌词读起来押韵整齐、朗朗上口;唱起来婉转动听,情真意切。受南吴北鲁两种古文化的影响,连云港市东海县流传的《姐儿溜》兼具南北刚柔并济的风格。如《绣花灯》、《卖水饺》等曲牌演唱具有北方粗犷、刚烈、爽直的特点;《姐儿南园扣花针》、《姐儿南园去踏青》等曲牌具有南方细腻、柔和、圆润的风格。历史上该地区贫苦农民为图穷快活,多靠唱《姐儿溜》谋生,其中千行长歌《房四姐》是最为代表的一曲,它兼顾两种风格,既委婉细腻,又爽朗泼辣。长歌《房四姐》开头唱“黄河南十三乡”,可见此歌衍生于宋代黄河决口之后。该诗共1008行,252节,分16章。《房四姐》
泗阳踩高跷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是泗阳广为流传的、在广场或沿街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高跷的起源,无考。但专家和学者们认为,它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有关。早在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民族,在节日祭祀中都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据古文献《山海经》关于《长股国》的记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渔也。”可知“长股国”与踩高跷是有关的,我们不难想象出古人脚上绑着长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如今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系族居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不管高跷起源于什么年代,也不管它从什么地方传入泗阳,但它却是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娱乐形
汪恕有滴醋酿制技艺
汪恕有滴醋是江苏连云港市古镇板浦汪氏以手工技艺酿制的烹饪佐料。其创始人汪一愉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开始以制醋为业,取宋苏轼为汪氏宗谱所题“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财”一联的首字,挂牌“汪恕有醋坊”。汪氏酿醋时,采用大缸发酵,醋从缸壁的底部孔中滴出,且该醋味浓,酸度亦高。烹饪时,特别是伴凉菜时,只须数滴,便使菜肴酸中透出绵甜香郁,所以称为“滴醋”,在醋品中独树一帜。故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盛赞“板浦醋为第一”。淮海地区民间在谈到做菜作料时,“香滴醋”已成俗语。汪恕有滴醋以优质高梁为主料,以麸皮、小麦、豌豆等为辅料,采用固态发酵方法,人工翻醅、淋醋。成醋装入陶罐露天存放半年以上方才出厂,醇香
南辰跑马灯
跑马灯是江苏省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但连云港市东海县“南辰跑马灯”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一是它演绎了宋代杨门女将抗击外族入侵的故事;二是表演中保留了古朴的祭祀风俗;三是它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大场”用跑马来显示激烈的战斗场景,而“小场”则用多种富于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犹如百戏杂陈,各唱各调,来营造欢庆胜利的热烈氛围。南辰跑马灯最早源于宋代,演出时分为祭祀、大场、小场三个部分。祭祀:为保佑出征将士早日凯旋归来,祈求百姓丰衣足食、国泰民安,演出前所有演员在村中长者的引导下,列队至村口,燃放鞭炮、烧火纸,口诵祭词,祭拜祖先和上苍。大场:表演者17人,均为男性。演员分五组,马、灯、卒各一,最后
洪武花棍舞
一、简介洪武花棍舞是长期活跃于泗洪县境内及淮河沿岸,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最初出现于泗洪县西南岗的四河、峰山、孙园一带。据蔡东藩著《明史演义》介绍:元末至正年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小因家贫雇给本地财主刘大秀放牛。在放牛生活中,朱元璋每日与牧童伙伴以放牛棍对打、戏耍,舞棍玩耍的方式,逐步形成套路。后在民间长期流传形成这一舞蹈形式,故名洪武花棍舞,有的地方也把该种舞蹈称莲湘、金钱棍或霸王鞭。它以动作豪放、阵容庞大、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在当地群众中得到普及和传习。二、产生背景江苏省泗洪县地处苏皖交界处,与安徽五河、凤阳等地相邻,泗洪县四河乡是洪武花棍舞的主要传承
霸王锣鼓
霸王锣鼓原名宿迁民间锣鼓,是长期流行于宿迁城区及周边的一种民间锣鼓音乐形式,因宿迁是西楚霸王的故里,人们为了追忆这位盖世英雄而常称其霸王锣鼓。霸王锣鼓历史悠久,流布广泛。其重于奏轻于演,风格细腻,以文中有武见长,特别是以小铛子作为乐队指挥,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实为少见。每逢春节、元宵节及庙会等传统节庆中,霸王锣鼓成了宿迁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锣鼓打击音乐。【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远在原始社会就有了鼓,有黄帝造鼓之说,锣产生于商周以后,锣与鼓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封建社会诸侯纷争,“击鼓为进,鸣锣收兵”,鼓与锣已成为重要的指挥工具,因此锣鼓的功用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演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