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梆子戏(宿州市)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北梆子,又称“梆子戏”。是流行于我省淮北地区的艺术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关于它的起源大致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西、陕西梆子流传到淮北地区后,唱腔受安徽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另一说法是由河南梆子的一支“沙河调”传入我省后,结合皖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由于淮北地区位于南北水陆通衢,各地戏曲因通商贸易而在此交流沟通,并在此生根流传,形成本地的声腔剧种。在我省宿州、阜阳、亳州、淮北、蚌埠和淮南六市二十多县市都曾有专业剧团,影响较大。淮北梆子演唱时用枣木梆子击节,唱词多带衬字,曲调中吸收了淮北的灶王戏、坠子翁、鼓书说唱、叫卖声以及劳动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朴实大方。对这种演唱形式,人们习称它为“高梆”。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种的突出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淮北梆子板式结构与河南豫剧相近,但细品味又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黑、红脸唱腔,韵味独特,变化多端,在唱法上有独特的风格韵味。淮北梆子的剧目,大多以历史题材改编或移植。大戏情节扣人,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深受黄淮一带观众的青睐。曾先后涌现出我省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福兰、顾锡轩、关仲翔、陈炳欣…并诞生了皖北地区第一个全国梅花奖演员张晓东。近年来,淮北梆子创作的新剧目和演员还多次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奖,在安徽的戏曲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