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纸是起源于宋代,在蓬莱东、南、东北部地区乡间流传的一种风俗性祭祀活动,用以求福求财求平安和祭奠祖先。整个仪式由开坛、请神、安神、搭棚、封灯、劈山、搬亡人、歇坛、故事、送神等10个阶段组成。
烧纸调是整个烧纸仪式活动的伴曲,含鼓乐和唱曲两部分。唱由有九腔十八调。九腔主要有大腔、悲腔、急腔、大悲腔、四大腔、娃娃腔、对口腔、接神腔等;十八调主要有接神调、安神调、封灯调、送神调、三棒鼓、慢板、悲调、靠山调、喜盈门调、流水调、搬亡人调、答文良调等。烧纸调旋律婉转,节奏富于变化。演唱故事时,唱腔遵循“接神、安神……送神”的程式,中间根据故事内容自由选择调式。烧纸调的伴奏乐器为单皮鼓。单皮鼓形似蒲扇,使用时既是打击乐器,又是舞蹈道具。鼓柄下端以铁条曲成3个椭圆形环,各穿3片六角形铁片,动辄声响,使用时边打边晃,产生鼓声和铁器声交响的效果,形成特殊气氛。单皮鼓乐主要有开坛鼓乐、三棒鼓乐、六棒鼓乐等,结合演唱腔调的急、缓、顿、抑、灵活掌握打击技巧,以控制鼓点与唱腔和谐。
烧纸舞是伴随民间烧纸活动而表演的一种祭祀性舞蹈,为蓬莱县所独有。主要流传于蓬莱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民间,金果山一带最为流行。在舞蹈风格上,北部沿海一带表演动作较为粗犷有力、严肃稳健;东南部山区的表演动作较为活泼风趣、热烈火爆。每伙艺人由4人搭班,3人上场表演,一人替换。祭祀仪式由表演者之一“领坛”(领唱领舞),2人“扛腔”(帮唱伴舞)。表演者均左手持单皮鼓,右手持鼓鞭(用牛筋编制而成)击鼓,边唱边舞,在直径不到2米的圆形场地内时而绕行,时而穿插移动,时疾时缓,有点有顿。舞蹈动作由挪移身形和耍鼓两部分构成。鼓式动作有茉莉鼓、掏心鼓、挽花鼓、转身鼓、扣鼓、插架鼓等,身段动作有支、偏、挂等。仪式开始后,表演者即一刻不停,协调一致地边唱边舞边击打单皮鼓,直至曲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