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位于上海市区西南部的徐家汇。此地因有明末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墓地及徐氏后人结庐居住,两侧又有肇嘉浜和法华泾两条河流交汇,故被称作“徐家汇”。大约一百六十年前,徐家汇南面的肇嘉浜沿岸一带,因疏浚河道,堆泥成阜,积在湾处,故得名“土山湾”。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门户被打开。法国天主教传教修会耶稣会重返江南。1847年移驻徐家汇,先后在此修建起天主堂、藏书楼、圣母院、博物院、天文台等宗教文化设施,并在徐家汇一带形成了以土山湾为中心的方圆十几里的天主教社区。19世纪60年代,西方传教士为解决大批宗教用品和孤儿谋生能力的需要,在该地创办了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传授各种手工技艺。
中国近代的不少新工艺、新技术、新事物皆发源于此,如西洋油画、镶嵌画、彩绘玻璃生产工艺、珂罗版印刷工艺和石印工艺以及刺绣、花边、雕刻、镀金、镀镍技术等等。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土山湾创造了诸多“之最”:最早出品彩绘玻璃,最早采用石印和珂罗版(俗称玻璃版)印刷技术,最早的绒绣编结技术等,另外还有雕刻、泥塑、钩针等手工技艺也都是从这里流传开来,成为上海乃至中国老百姓手工技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土山湾有各类工艺院,从事手工生产,制造各种工艺品,同时还有部门,负责产品销售,供应市场,其中不少属于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在当时独树一帜,广受欢迎,行销海内外各地。如生产的彩绘玻璃,当属一绝。除工艺厂外,土山湾的圣母院也出产有工艺美术品。圣母院创立于1855年,最初设在青浦横塘,1869年迁到徐家汇,除办有拯亡会、幼稚园、聋哑学堂、启明女校(今上海市第四中学)等外,还设有刺绣所、花边间、裁缝作等,历年来招纳的女工近三千人,生产的工艺品种类繁多,有壁挂、枕套、床罩、床单、床沿、窗帘、桌布、靠垫、头巾、围裙、绣衣、丝绸画屏等等,产品非常畅销。
土山湾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工艺、使用石印和珂罗版技术的地方,在当时影响极大。古代印书,皆使用雕版印刷,既费时又费力。1876年,石印术由传教士传人徐家汇,采用它来印制天主教的宣传品,以后开始大量印刷字典、地图、乐谱、学术著作和宗教书籍等,一时驰誉沪上。而上海印刷界普遍使用石印术来印书则要到19世纪末,这要比土山湾印刷所晚了近二十年。土山湾印刷所不但在引进、掌握西方先进工艺方面领先一步,而且发展迅速,规模相当可观。因此,如果说土山湾画馆是现代中国西洋美术的摇篮,那么,把土山湾印刷所说成是现代中国印刷工艺的发源地,也是不为过的。
土山湾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洋画法的地方,主要是为了培养宗教宣传的绘画和雕塑人才,教学方法采用工徒制,由中、外教土传授擦笔画、木炭画、铅笔画、钢笔画、水彩画、油画等西洋画技法,课堂作业大多用范本临摹。画馆对外承接画件定单,山水、花草、人物及宗教故事画等均可受理。土山湾画馆的诞生,意味着中国最早的传授西洋美术的学校在19世纪中期已经出现,而学校中的新、老学生,也成为第一批系统掌握油画等西方绘画技术的中国人,上海的第一代西画家,如周湘、张聿光、徐咏青、张充仁、杭稚英、徐宝庆等都是画馆的学生,徐悲鸿、刘海粟、陈抱一等艺术大家也曾间接受到过画馆的影响。
过去土山湾所有的各种手工技艺,已经成为当今上海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十分可惜的是,土山湾的众多文化遗迹和文化记忆在“文革”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所幸的是,进入21世纪以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促动下,土山湾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最早提出挖掘、保护土山湾手工技艺,已经成为徐汇区文化部门和徐家汇街道的重要文化工作,保护土山湾手工技艺遗产,发掘和研究独具特色的“土山湾文化”,已是当务之急,迫切需要加大宣传对于保护土山湾手工技艺的认识与意义,寻找各种土山湾遗存和文化记忆。2008年6月,徐汇区召开了“土山湾文化历史讲坛”,10月,举办了“记忆土山湾”美术创作大赛;并将收集到的百多万字资料、数百张相片出版土山湾文化历史的研究书籍;目前,“土山湾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也正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总之,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土山湾手工技艺重新展露出自己特有的风采与魅力,并以顽强的生命力活跃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之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