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伞头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县伞头秧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伞头秧歌是一种在街头和广场表演的大型民间舞蹈艺术,因以手执花伞者领头舞蹈和演唱秧歌而得名,主要流行于山西吕梁地区的临县、离石、柳林、方山、石楼等县和陕西榆林地区的吴堡、佳县、米脂、绥德等县,其中尤以临县最盛。

  伞头秧歌的一支秧歌队人数不等,多者二三百人,少则七八十人,前面有门旗、彩旗和鼓乐队开路,中间有架鼓子和各种小会子表演,最后有龙舞、狮子舞收尾。表演主要是扭和唱,可以扭时不唱,唱时不扭,也可以扭唱结合,交替进行。扭秧歌主要集中在“过街”、“掏场子”和“小会子”表演中。之所以称为伞头秧歌,全在于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角色──伞头。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他身穿长袍,头戴金盔,右手执花伞,左手摇响环(俗称虎衬),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选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串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秧歌队的所有活动均用舞蹈语言和即兴编唱秧歌来完成,正所谓“触景生情、就地取材、现编现唱、永不重复”。

  临县伞头秧歌现有30多种舞蹈场图,10多首舞蹈曲牌,40多种演唱曲调。舞蹈以架鼓子最具特色,架鼓子是由打鼓的(男角)、拉花的(女角)、扇风的(丑角)组成,表演时男角打鼓,动作粗犷;女角耍扇,表演细腻;丑角插科打诨,诙谐幽默。

  临县伞头秧歌起源于我国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迎神赛会和民间傩舞,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当地各种艺术形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长期以来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并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临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秧歌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