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绿境盆景属于岭南盆景流派。其栽培技艺从清光绪年间便开始应用,并经数代人不断创新,逐步形成独特地栽培技艺。被列入汕尾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盆景栽培技艺南传当源溯于宋代。北宋年间,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把盆景栽培这一技艺也带入南粤,并逐步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盆景造型。清末年间,郑氏先人八世祖在外经商,见北宋年间传入岭南,经岭南自然、人文熏陶之后,颇显秀美、奇特的岭南爱盆景,便十分喜爱。于是,他跟名师、名匠学艺,得其真传。他不仅亲自动手栽培盆景,而且根据当地实际,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陆丰绿境盆景。他将相关技艺传给族系后人,并在家乡陆丰东海郑氏祠堂设置专门花园,供后人研栽盆景。至民国初期,曾历任阳春、奉化等三地县长,后任省财政参议的郑氏十三世祖谦挚公(郑邦仕)将其发扬壮大。他历年回乡,不仅指导族人完善盆景设计和栽培,而且要将族内栽培的盆景运到任内各地展示,深受各界赞誉。其所运走盆景,均被当地名流商贾收藏。于是,他将祠堂花园取名绿境盆苑,并相传至今。
陆丰绿境盆景的主要材料是树木,关键是要选择适合制作意图的树形。对树桩的头、根、干、枝要全面鉴别,而重点则是头、根、干的选择。如果树形不好,即使花费很大的功夫,也难培养成为艺术精品。树头最好是相连头,各有根。这种树头叫丛林式树头,是十分难得的树形。应三边或四边长根,并裸露土面生长。根的大小以一厘米左右的直径为宜,太小缺乏自然美,太大不易生长。各种树形的干,要选择圆浑而又回旋曲弯,近头部多坑槽的古朴老树干。若树干平滑,可以用刀刻凿树皮,人为地使树干生疤痕,以增古雅之情趣。构图是盆栽艺术处理的开始,也属定性的关键。要因材料的实形构图,加工时要顺其自然,力求简单,不能牵强改造。构图形式有单干大杈型,或双干式、悬崖式、水影式、多干式、附石式和合模式等。所以,制作盆景,首先要区别树种、判别树形、反复观察、再三琢磨研究,并在画纸上画出蓝图,或在脑海中描绘出大体轮廓,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构思。然后按构思进行裁剪。这样既保持了树的风格,又将特有的巧妙处表现出来。枝条是构成盆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表现盆树主要的姿态。特别是从盆面算起位于树干三分之一的地方长出的枝条,起到左右整株树形态的作用。对这种枝条必须小心剪裁,不要破坏素材的自然美。总之,培养成形的盆树,枝条的疏密、粗细、长短,枝条间的远近距离必须匀称。同时日常管理十分重要,必须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特性和气候变化进行浇水施肥。这是保持盆景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盆具和几架的选用也很讲究。绿境盆景多用彩陶盆,有圆盘、方盆、多角盆、椭圆盆、高身盆等,都讲究吸水透气、色泽调和、大小适中、古朴优雅。几架有落地式和案架式,多用红木等较名贵的木材制作。
绿境盆景栽培技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创作手法独特,力求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有机结合。以“大树缩影”蓄枝截干的手法,使经过千裁百剪的树桩呈现大树的本来风貌,更显得气势雄浑,苍劲有力;着重景与盆的造型和选择,力求盆与景和谐协调。善于修剪又不露刀剪痕迹。以山水风景画为意境,按照植物的自然生态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有构图严谨、疏密有致、格调雄浑刚毅的大制作,又有轻描淡写,仅以几枝树丫扶疏挺拔,具清高脱俗、悠然飘逸之写意小创作。
陆丰绿境盆景栽培历史悠久,技艺成熟,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发现美、追求美的一种体现。对研究植物学、文学、民俗、美术、园艺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经济价值。盆栽植物寿命可达一个世纪或一个世纪以上,并可代代相传,对探讨植物、历史、工艺、气象的变化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绿境盆景栽培技艺是艺术的创造。其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栽培技术与造型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是饱含作者思想感情的立体的中国画,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集中表现大自然优美风光的一种特殊艺术。对研究园艺、人文、美术、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绿境盆景栽培技艺经数代人的不断传承、完善,具备作为产业发展的条件,对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素、创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作品在粤东各地享有声望,并多次参加汕尾市和陆丰市盆景展览。得到省、市专家的称赞。作品《桔颂》参加2006年广东省盆景协会主办的第六届(韶钢)粤、港、澳、台盆景赏识艺术博览会,荣获铜奖。
来源:《陆丰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