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麒麟舞

陆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丰麒麟舞为陆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丰麒麟舞是陆丰民间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与历史上民众反抗- 、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盛会节日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被列入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丰麒麟舞相传流入陆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为旧时陆丰民间原始体育活动,在陆丰民间亦称“虎狮舞”。象征威武无畏,能驱邪逐妖,满足民众迎祥纳福,风调雨顺的心愿。其麒麟的制作以竹篾、纸张为主要材料。先用竹篾扎成狮头形状的框架,然后裱糊上冰秋纸。接着在眉、耳、下颚部等处粘上猪鬃或马鬃或植物纤维,同时在各部位涂上各种颜色,最后上光油以定形。麒麟制作还要配套其装束,如“狮被”等。“狮被”用约二丈半长布幅,绘上彩色鱼鳞和螺旋状毛形,“狮尾”处配上小铜摇铃,以使舞动时能发出呈祥瑞之音。

  陆丰麒麟舞表演前,还要在麒麟金角尖端挂一内藏五色丝线和数支缝针的红球以及一面小圆镜,然后请道士念经作法开光方可“出狮”。表演要选择开阔场地。用大鼓、大锣、大钹、大唢呐、螺号吹击“催鼓调”,以震天动地之声,起壮麒麟威武开场。接着麒麟闻乐起舞,绕场一周,以示向当地祝愿新的一年合境平安、风调雨顺、四季安康、五谷丰登、六畜昌盛。

  陆丰麒麟舞表演分“开场见礼”、“猛虎下山”、“饿狮寻吃”、“食后憩息”、“饱后归巢”、“收场还礼”六个段落。还有“饱后0 足”、“洗嘴洗须”、“洗毛”等表演形式。表演技巧强调其形态、神态、动态、静态,必须按各个环节与不同技艺去掌握,神态自始至终以于贯串。舞麒麟头和舞麒麟尾的动作要协调,特别是舞麒麟头的,从双手的用力、身体的姿势、双腿的架马等都较为讲究。如把麒麟头擎高,用力摆动猛快时则示凶,步子跨度大则为猛。若把麒麟头擎低,动作应慢些,且摆动幅度小,为柔、为喜。麒麟舞吹击乐也比较讲究,一般先奏引子“催鼓调”,如吃四门时用“双清仔”,咬虱时用“山坡羊”,行拳时用“串仔”,舞棍时吹“过江龙”、“倒卷珠帘”、“笛套”等,打五彩用“武打调”,即散调。

  陆丰麒麟舞表演中,武术表演也是萁重要组成部分。各麒麟舞队的表演拳路和棍术、刀法不尽相同,但多数有少林和峨嵋两大门派迹象,也有一些是本地土拳等。最精彩的是“搬五彩”,即拳对拳、空手对刀、空手对尖串、空手对短刀、尖串对铁尺、尖串对尖串、短刀盾牌对尖串等。表演即将结束时,由八名表演者执棍轮流对打,其余队员围住四周,用竹棍击地,以呐喊助威,场面相当壮观热烈。整场表演以再次舞起麒麟头鸣炮参拜为结束。

  陆丰麒麟舞表演有很多民俗特征。麒麟舞队进乡入村时要起鼓乐,参拜祖祠、庙宇、土地爷等。到各家各户参拜时,主人要燃放鞭炮及送红包以表谢意;麒麟舞队每到一地,若该地有武林世家及德高望重的武林前辈,管事须带着“四式”礼品先登门送上红帖,随后方进门参拜,拜毕应倒退而出,到门口,再起身参拜,主人燃放鞭炮,以示回敬;麒麟舞队进乡入村时如遇到当地已有其他舞狮队在表演,必须停鼓乐就地等待,待其舞完离开,方可起鼓进乡。若要在原处开演,鼓头不得重位;碰上有曲班正在唱曲,应先停鼓乐,然后走近曲班,起鼓参拜曲班“祖师爷”,再互送拜年帖后离开;麒麟舞队如遇上舞龙队伍时,应蹲下向祥龙参拜,然后双方交换会帖就算礼成等等。

  陆丰的麒麟造型原始雄健、古朴粗犷。其舞法和式术表演基本传承自先祖,套路精彩,激烈紧张,场面气魄雄浑威武。对研究海陆丰的古代民间舞蹈艺术和体育有一定的价值;其伴奏的吹击乐不同于海陆丰地区戏剧或丧事音乐。风格古朴,高亢激昂,扣人心弦,具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能体现麒麟的各种情绪。对发掘、抢救和保护它,以及对属于广东四大乐系之一的海陆丰吹打乐的丰富和完善,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

  来源:《陆丰非物质文化遗产》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陆丰市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麒麟舞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