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活动之所以这么广泛的根植于民间,一代一代相传而不衰,大概是因为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地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据《中国龙船协会网》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殷时代,先人们为了祭祖,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开始把龙作为“吉物”进行祭拜。到了唐代,舞龙已演变为逢年过节常见的一种祭拜形式和娱乐活动,相传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舞龙的主要道具是“龙”。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其节数一般为单数,多见有七节龙、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龙头大小、轻重不同,按舞者臂力而定,一般重约三十斤左右。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潢,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龙”根据制作材料不同和制作工艺不同,又分为火龙、草龙、人龙、布龙、纸龙、花龙、筐龙、段龙、烛龙、醉龙、竹叶龙、荷花龙、板凳龙、扁担龙、滚地龙、七巧龙、大头龙、夜光龙、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其中的火龙、烛龙、夜光龙、焰火龙等尤适宜夜间表演,在夜色中舞动起来十分壮观。
泗阳民间舞龙的技法很多,九节以内的一般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脱皮等。十一节、十三节,则侧重于动作表演,时而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时而卷缩前行。表演主要围绕“单龙戏珠”、“双龙抢珠”和“九龙戏珠”等三种形式而展开,舞动起来,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如今,“龙”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的创造、流传和发展,不仅在泗阳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艺术光彩,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中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相信,这一独具魅力的舞蹈形式,随着表演方式的完善和高科技的融入,将更受我们的民族和人民所喜爱。
信息来源:泗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