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打开大众点评搜索「深夜食堂」,你会搜到大概1559家相关店。但当你走进其中一家「深夜食堂」时,迎接你的才不是电视剧里那种「想吃什么直接跟我说」的浓浓人情味,而是服务员指一指桌上的二维码告诉你「扫码点单」。
二维码,QR code,英文全称是Quick Responding code(快速响应码)。但使用二维码点单的过程并不一定那么Quick Responding,没信号、没网速、没加会员、没关注公众号,以及路途坎坷的跳转再跳转,都可以是你点单路上的绊脚石。而且扫码点单这件事本身,好像也有点问题。
欢迎光临
请「被自愿扫码点餐」
让我们重新来梳理一下如今的点餐流程吧。当你在一家餐厅坐下,服务员倒完水就立马告诉你「扫码点单」,并立马转身不给你留下任何拦住TA点餐的机会。
不过,扫码点餐这件事上,你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
店内的手机信号不出意外地差劲,所以你又把服务员请过来询问WiFi密码。服务员把那个结合了店名缩写和数字的复杂密码告诉你,而你一定不出意外地没听清楚。你径直把手机给到服务员,请他直接输入正确密码。
与网络世界重新建交后,你的用餐智慧告诉你,扫码的角度以43.85度为宜,即便你已经坐在了光线较柔和的角落,这个角度仍然可以保证你能够在0.78秒以内完成扫码,不会因为光线照在塑封二维码上形成反射导致扫码失败。
此时,按照所有当代电子软件的默认规则,二维码又抛给你了一个「请求」——×××申请获取你的昵称、头像、地区及性别、手机号、生日并请求你关注其公众号。
说是请求,但这和「要求」又有什么差异呢?想吃饭,你只能选择「同意」,这没有商量余地,不然系统会像妈妈一样取消你的用餐资格。就这场景,足够写出另一篇10万+爆款《困在系统里的食客》。
作为一个被千锤百割的互联网年轻人,你早就熟知:用户除了「用隐私换便利」之外,没啥第二选择。面对小程序的这个「请求」,你能做的只有嘴角微微上扬,给所有人留下一个三分薄凉三分讥笑四分漫不经心的迷之微笑。
然后点击「同意」。
进入主选单开始点餐,虽然手机菜单上的选品相当多样,但一家店的小程序制作水平和餐标相符倒还好,要是倒挂就愈加让人心生悲壮。与一份经过精心设计的菜单、酒水单相比,小程序点单在诚意分上至少差了152个米其林餐盘。拿着手机滑动操作的感觉似乎也有点熟悉——没错,像极了点外卖时的样子。
如果到店用餐和点外卖的差异仅仅存在于炸鸡翅不会受潮,那几元钱的配送费只能说是过于超值。
不过,没有抄着手、以稍息姿势在一旁「督战」的服务员,点菜的过程也变得坦然许多,至少你可以点开菜品详情页细细品味了。
点开每道菜品的详情页,系统使用的词汇都是那么精心又那么敷衍——「Q弹」「爽脆」「鲜甜」……上一个对你使用这些词汇的,还是某档美食节目的外景主持人。至少她还会闭着眼睛使用语气词「嗯~」,才显得不那么死板。
如今的你已经学会,不论多无助,都会千万按捺住向服务员求助的心,因为TA通常要么没看到你的求助,要么就是过来把手机上的菜单重新播报一遍,自说自话的样子像极了Siri,或者一幅「我好像不太明白」的表情,留下「我去问问」后消失在地平线。
(我booming bye你的意思 图源:网络)
作为一个打卡网红餐厅的当代人,《用餐修养流程手册》里是这样写的:以最快速度完成本次扫码点单,并在薛定谔的上餐时间里乖巧等待,再以最快速度拍照进食,以免门口排队的朋友们AirDrop给你图片——「吃快点」。
但还得注意,别点到一半退出页面,那就要把所有步骤重来一次了。
几天之后,你的微信突然亮了起来,你以为是谁点开了你的头像,但其实是你上个礼拜天忘记取关这家店的官微,而它又发了新推文而已。这种情况我们俗称「赛博诈尸」。
整个二维码点菜的流程,从提交信息到餐后取关,食客们一直在退让。如果扫码点餐是食客和店铺的一次斗智斗勇,那么付钱消费的你和我,反倒像1919年的签署《凡尔赛和约》的德国一样,给了钱还要不断妥协。
现在吃饭 还有「不扫码」「不关注」
「不注册」 的自由吗?
可以不扫码直接点餐吗?
可以关注公众号不注册会员提交手机号吗?
可以注册会员不提供出生年月生日吗?
可以提供出生年月不发祝(广)福(告)信息吗?
以上,史称「21世纪初外出用餐灵魂5问」。
现代人发明、革新技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懒,也有可能是社交恐惧症使然。
但如果客人因为点单犹豫不决而遭遇服务员的白眼是短痛,那扫码下单只是把短痛拉长到了更长的链条上——而且还要额外收取一些分期手续费。这就像是互联网名词「延迟满足」的另一面「延迟痛苦」。从总量上来看,扫码点单给客人带来的糟心指数可能比人工点单还要更高。
从实用角度分析,商家和顾客认可扫码点单的根本原因在于便利。这不仅是流程上的便利,也是互动上的精简。比如你就站在奶茶小哥的面前,你看中了他的颜,他却盯着你的手机。你跟他要菜单,他却告诉你扫码点单。你和他之间——不管在业务上还是人生轨迹上——有一座无形的大山。
(当餐厅老板和服务员听说你要找他们点单时的表情 图源:破产姐妹)
2019年的日剧《东京大饭店》中,木村拓哉带着一帮失意大厨获得米其林三星前的最后一步并非厨艺上的精进,而是通过餐前聊天知道顾客的喜好,便于对菜品作细微的定制调整。
这种人性化的步骤并不适用于每一家餐厅,如果吃个沙县还要提这种客制要求,不出意外你会听到来自于闽中地区的「亲切问候」。但这并不意味着餐厅可以从根本上取消服务员和客人的对谈环节。
如果一家从装修到收费都很「哇」的餐厅仍然把扫码点单玩得飞起,那只能说明它的服务理念和给这家店服务打高分的人都有点问题。
餐厅雇用服务员的原因在于服务客人(Vintage东北服务员除外,他们口中的每一句哥和姐都是想和你义结金兰),但谁也不能保证服务员和顾客在互动过程中,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产生哪些不必要的肢体互动——比如服务员抄手的姿势太唬人,又比如今天的客人点菜过于纠结。
要避免人类冲突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它转移为人和机器的冲突,特别是客人和自己的手机上。没有耐心是人类交流时的通病,各类售票、缴费窗口的「服务人员」早就给大家上了生动一课。但人类和机器之间的冲突,比如加载慢、强制关注等不快,只要别太夸张,结果通常以人类认怂而告终。
当iPhone XS Max的用户们因为信号问题对扫码点单失去耐心的时候,他们难道还会因此把手机砸了?砸吧砸吧,反正是客人自己的手机。
所以扫码点单不仅是一种流程革命,是技术取代劳动力的过程,还是一种人性观察的结果。
扫码点单只是个缩影
问题在于我们怎么一步步没有了
「隐私权」和「选择权」
如果艺术的存在增加了世界的层次和复杂度,那扫码点餐正在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简单、直接。
拥有了扫码点餐之后,吃肯德基时不用再忍受站在柜台前才思考吃什么的人,不用再面对一脸「爱吃不吃」的服务员。但我们似乎也失去了观看一群人为了「谁来买单」而争论不休直至扭打成一团的滑稽场面。
不过扫码点单、扫码查看详情好像把这个世界剔得太干净、太直接了,以至于丑东西也丑得肆无忌惮。
比如食客们开始容忍餐桌上突兀地出现一张黑白二维码,逛展的人开始容忍博物馆藏品下方附着一张黑白二维码,目标受众们也不得不习惯如今的商业广告一心洗脑而不传递有效信息,却把关键的商业信息一股脑地藏在屏幕上硕大的二维码里。
在这股追求短平快的浪潮里,好像食客们、展客们已经没有了对二维码说「不」的权利。在身份操演的过程中,消费者逐渐认为「不行,你得服务我」这句话有些蛮横,每个人都变成了商家眼里的「乖小孩」。自助用餐成为默认选项的时代,二维码的存在让服务变得更加昂贵且远离客人。
但大家好像忘了,用餐费用本身就包含了服务费用。不然餐品的溢价在哪里,进门时那句变调的「欢迎光~拎」吗?
餐饮业上的奇怪现象其实不只二维码取代点单服务这一种,还有食客觉得「老板骂人的店特别好吃」。这逻辑在于「菜不好吃,老板就没有骂客人的底气」。这有些许道理,但倒也不必正确化「花钱挨骂」这件事,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扫码点餐,食客不必正确化「自助餐饮」这件事。只是这些现实让人比较惊讶于,常常把「民以食为天」挂在嘴边的消费者居然这么习惯于在吃的问题上逆来顺受。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家店真正需要让客人安静地思考买什么,那这家店很有可能叫屈臣氏。
早前有几个事件引起过不少热议,说老年人不知道怎么用健康码而被拒绝乘公交地铁、老年人用现金支付被拒。在技术垄断面前,放在年轻人身上,多少也有些似曾相识。
作者:阿米
来源:DT财经(ID:DTcaijing)
编辑:贝儿
你可能还喜欢:
不点单就点个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