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锅里浮出一个狮子头!72层酥、160刀,连睫毛都是双层的,“醒狮酥”惊艳全网
国潮点心,火了!以舞狮为灵感的 醒狮酥让网友纷纷感叹:中式面点太优秀了!
这种借鉴了岭南传统非遗文化舞狮的酥皮点心,神似小时候穿的狮头娃娃鞋,萌萌的造型搭配着国潮风,一下子就俘获了网友们的心。
这是武杨制作的“醒狮酥”。图源:新华社
现年35岁的沈阳面塑师 武杨,从业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将面塑手艺融入传统中式酥点,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制作出形色味兼备的新式酥点,因而被称作“面点诗人”。
武杨展示制作的“醒狮酥”。图源:新华社
醒狮酥的制作过程极其复杂耗时。一只小小的醒狮酥,不过人的手掌心大小,制作过程却颇费功夫—— 半斤面团只能出一只醒狮。即便是熟手点心师傅,前后也要花3个小时才能做出一只。
醒狮酥起始于酥,醒狮有黑白红黄四色,便有四块酥。两块方方正正的直酥,再加上两块层层卷起的圆酥。
这大块红酥,是用来捏头;白酥则是用来捏眉毛胡须;一圈白一圈黑的,用作眼睛;红黄相间的,则是舞狮时寓意吉祥的铃铛。
图源:澎湃新闻
说起来,醒狮酥的制作仅需六个步骤:准备适量面粉、糖、鸡蛋、油等原材料;将材料混合,揉成水面团;擀压面团,将其叠层;制作头部的微小配件;用蛋清液将这些配件粘连;最后下锅炸三分钟。
但实操起来,可谓是“步步惊心”。
制作者需先将水、油、面粉混合而成的面团揉成套在手上似薄膜而不破的状态,行内称之为“揉水皮”;进而用仅有油和面粉合制而成的油酥做间隔,待后续炸制时便可形成酥层。
紧接而至的开酥是最重要的环节——将水油面团包住油酥,层层叠叠, 把一斤面叠成72层之厚。开酥,最忌面层厚薄不均,这考验着操作者的整体协调性和基本功,正因如此,这项步骤也成为全国高职技能大赛中式面点操作的必考项目。
开酥好坏决定了成品的成功与否,只有细密紧致的面团才能在炸制中形成 层层分离、一碰即碎的酥脆效果。
图源:澎湃新闻
开好酥后的面团被放进摄氏零下二十多度的冷冻室速冻,待变成硬邦邦的面团后方被取出。操作者继而将面团分出醒狮的眉毛、眼眶、眼袋、嘴巴、鼻骨、眼睛、耳朵等十几个配件, 用刀在面团上划出160多刀。
为了让小狮子精神十足,圆头圆脑,还得在酥皮里包上莲蓉馅,把皮囊给支棱起来。
各部件制作好后,黏合过程最耗时:操作者在黏合位置刷一层薄薄的蛋清,做胶水之用,若蛋清量多炸制后不美观,量少难以黏合,而醒狮每一个零部件又细小,所以这步最费眼神,也最费功夫。
最后将成型的醒狮放在140°的油温中炸制成酥,一只鲜活的小狮子就诞生啦。
其间只要有任何步骤出现微小差错,就要推翻重来。其他制作者们也贡献出花式百出的翻车现场。
蛋清没够,给炸散了。
油温过高,全脸都给炸红了,毫无层次可言。
出锅早了,没炸熟糊在脸上……
这些“翻车”作品让人足以见得制作醒狮酥的每一步都需要小心仔细。
武杨用热爱,坚持和专业不断进步和完善面点制作手艺,精益求精,每一年都在不断地推出新作品。
“做这个醒狮需要多次打磨。最初的时候,醒狮的睫毛我做成两层并排的, 但后来做成一层长一层短。这样看上去它会更加立体。“
武杨在工作室制作“醒狮酥”。图源:新华社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制作中式酥点的灵感来源。未来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酥点文化,让这门手艺能够更好地发展、进步。”武杨说。
这是武杨制作的中式酥点。图源:新华社
这是武杨制作的中式酥点。图源:新华社
他将面点的制作视频发布于社交媒体,让更多的人切实感受到了“中式酥点之美”。他立志一生做好一件事,并希望有朝一日中式点心制造手艺能列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