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海的理由|戴敦邦:难忘砂锅饭店的一丝暖意

旅游 卫生医疗小摊儿 2022-11-09 15:44

原标题:喜欢上海的理由|戴敦邦:难忘砂锅饭店的一丝暖意

喜欢上海的理由|戴敦邦:难忘砂锅饭店的一丝暖意

我出生在上海,没有离开过这里,所以说,喜欢上海,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家乡”本身。上海的文化海纳百川,就像我喜欢的砂锅饭店一样,它的本帮菜,本身也是吸收了来自于苏州、无锡、宁波,甚至徽菜的特色,融合在一起,变成本帮菜。每当回忆起最喜欢吃什么菜的时候,我们常常就会回忆起心里的那个味道,这就是一种情感,上海人的情感,也是中国人的根。

—— 戴敦邦(著名国画大师,号民间艺人,中国画家,中国人物画大家,被称为“现代任伯年”。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戴家样技艺传承创始人。创作多部连环画作品,《陈胜吴广》获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野间插图二等奖。1970年代末期,应外文局邀请创作《红楼梦》英文版插图,开启了创作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插图绘本之路。以其中国画艺术语言,完整演绎 《红楼梦》《水许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古典文学名著,画就四十余部大型画册。其中,《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50年以后,当戴敦邦先生和夫人再次坐在砂锅饭店,红烧划水、爆炒猪肝、清炒鳝糊,再来个三鲜砂锅,蛋饺、肉皮、肉圆、散发着妥帖的家常味道。砂锅饭店还在老地方,老卢湾的南面,离戴先生童年生活的地方不远。

“我生在此地。”戴先生回忆道,“解放前属于法租界和南市的交界处。”虽然这里的居住条件十分拥挤,多为老式的联排弄堂,但却是上海近代美术的发源地。

上海老城厢

这要从丁聪的父亲丁悚先生说起。丁悚先生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12岁从枫泾去上海老北门昌泰当铺当学徒,后来成为了民国著名画家、文化活动家。1926年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漫画社团“漫画会”,牌子就挂在丁悚家,即黄陂南路847弄9号恒庆里。这里可以说是上海美术发祥的摇篮,中国大半的画家,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此外,1912年,邬始光与刘海粟等创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于1930年代初,迁入顺昌路560号。这两处见证着中国美术重大发展的区域,也正是戴敦邦先生的旧居所在地,“当时虽然年纪小,不过可能也沾染到了不少灵气吧。”戴先生笑着说。

虽然老式里弄的居住环境非常逼仄,18平米的房间里住了8口人,阁楼一隔为二,正是在这里,戴先生开启了艺术之路。画纸铺在床上,夏天时密不透风;到了冬天,寒气逼人。

戴夫人当时要上中班,深夜下班时戴先生去接她。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两人常常在路过砂锅饭店(当时叫“大庆饭店”)时,坐下来吃一碗阳春面。“一碗阳春面8分钱,两碗面,吃得心满意足。”戴先生回忆道。

上海砂锅饭店

1980年代,生活逐渐宽松了不少,画家、文人互相走动也频繁了一些。有时有客人来家里,戴先生就嘱咐老三戴红倩拿着钢盅锅子,到砂锅饭店炒几个菜带回来。虾仁太贵了,最常吃的鱼香肉丝、酱爆肉丁。顶多一块钱,就和朋友们吃得不亦乐乎。戴先生就用砂锅饭店的”外卖“招待过著名诗人芦芒先生、画家赖少其等。

戴先生有时带着全家人一起去砂锅饭店吃一顿,5元,满满一桌,孩子们欢天喜地。而砂锅饭店也成了戴先生一家温暖的回忆。

如今,随着上海城市的新一轮更新,砂锅饭店即将动迁,老卢湾这一带在保留了历史遗迹之余,也有了巨大的改变。但这记忆中的暖意,却从未淡去,追忆着似水年华的美好,记录了对城市深深的情意。

砂锅饭店内美食,是戴先生一家温暖的回忆

作者:王路

编辑:刘力源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