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饼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饼篇
31、龙川柿饼
龙川柿饼是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的送礼佳品,远销广州、港澳、南洋、欧、美、日本等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畅销欧洲战场,充作干粮。龙川柿饼分牛心柿和火柿两种,牛心柿核小,产量低,火柿核大,产量高。龙川柿饼质地透明,清甜爽口,营养丰富,具有润肺、补血、健胃、止咳等药理功能。柿子属木本科植物,一般经枝植后3--5年便可产柿。柿饼是青柿子经削皮、脱水、脱涩、以传统日晒加工法与新式机器烘干法配合制成的新鲜柿饼、柿干,不但保存柿子的原有营养成分,且风味更佳,用于冷冻方式保存,可保存一年。柿饼、柿干富含果糖、葡萄糖、天然有机绪、锰、钙、维生素等天然营养食品,是选择养生食品的不错选择。每年九月霜降前后,柿子便可成
32、费县煎饼
费县煎饼煎饼,是费县农村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产食品。旧社会,农村女孩子到十二三岁,母亲总要严教其学烙煎饼,并以烙不好煎饼找不到婆家相威胁。事实也是如此,过去的沂蒙山区妇女没有不会烙煎饼的,因为它是家家户户每餐必备的干粮,家庭主妇怎能不会烙制呢?烙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铁制,圆形,有大、中、小三种,中号鏊子直径65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鏊子是烙煎饼的专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条,唐人《朝野佥载》中有熟鏊上猢狲语,可知煎饼的历史之悠久。二是手持用来推动糊子的工具,当地人叫篪子,木制板状弧形,有柄。把糊子放在热鏊子上后,用篪
33、手撕饼
手撕饼制作过程:1、取适量面粉(根据你的食量);2、取一碗温水(用手式一下水温,感觉不烫手就可以了);3、将面粉放入容器中,加适量温水,用普通和面方法就可以了、面和的软一些,最好感觉有点拈手;4、将和好的面擀成一个大大的薄饼;5、在薄饼上面均匀的涂满油和盐(一般我涂油的方法是,将油到在面上,将面饼用不同角度反复的对折,使面饼全面沾满油);6、将涂好油和盐的面饼卷起来;7、将卷起来的面饼用手或刀切成6公分的段(可以自己选择大小);8、将面卷段用手轻轻的拉一下,然后向拧麻花似的,拧一下在按到一起成一个小圆饼状;9、将小圆饼用擀面棍擀开;10、将饼锅放少许油(火要微火);11、油烧热后,将擀开的饼放
34、榆林筋饼
榆林筋饼筋饼又薄又韧和春饼类似,金黄透亮,飘着面香和油香。吃筋饼不讲究时节,卷菜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只要你能想到都可以卷在里面。圆葱、甜面酱、香椿炒鸡蛋、土豆丝、香辣肉丝、鱼香肉丝、掐豆芽、熏肉、香菜、猪头肉等等。制作方法:原料:面粉1.1千克、豆油250克、精盐20克、花椒面少许。步骤:1、将1千克面粉倒在案板上,加475克温水、10克盐和成比油饼稍硬一些的面团,饧15分钟。2、将100克面放在碗内,加10克精盐、花椒面和150克豆油拌成软酥备用。3、将饧好的面团,搓成条,揪成250克一个的面剂,稍按,用油杖子擀成长33厘米、13厘米宽的薄片,把软油酥均匀抹上。然后两手拿住上端横头,一反一正地
35、依兰丝饼
依兰丝饼制作方法:1.把面粉650克倒在案板上,与盐、325克温水合成的溶液,和成温水面团。2.把剩余的100克面粉用50克沸水烫熟,晾凉。3.将这两块面揉在一起,和成面团,要揉匀揉透,一饧40分钟。4.把饧好的面团搓成长条,可先摔摔面,用手抓住面的两头,离开案子溜大条,将条慢慢地抖动,抻拉,将面抻长后,将面条上下抻拉抖动,待面下落时,随即左右两手成正劲交叉合拢,拧成两股绳状,然后将右手抓住面的另一头继续抖动抻拉,拉长后,再使条成反劲合拢。就这样反复抻拉十几次,直至面无筋性为止。把粗条置于案板上,撒些干面粉,防止并条,上足劲。(用右手在案板上搓条上劲)。双手拿起两头再并到一起,左手握住,右手中
36、王小二烧饼
王小二烧饼人们传说,就在市区非常繁华的一个地方,有一家卖烧饼的“烧饼铺”,铺里有一个伙计,人称“王小二”,他为人厚道,聪明伶俐。他在“烧饼铺”卖烧饼,接触人多,人来人往的,当他听说抗金英雄岳飞被0臣秦桧给杀害了,打心眼里痛恨秦桧。他一边卖烧饼,就一边琢磨起来了,想什么办法才能戏弄0臣秦桧,为天下百姓出口气呢!人称的这位聪明伶俐的“王小二”,经过几天苦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有一天,他精心制作出了许多面人,捏成像0臣秦桧和其妻王氏的样子(因为他老婆也很坏),并将他们俩,给背靠背地粘在一起,放在滚油锅里炸,一边炸,一边大声喊叫:“大家快看:油炸烩啦!”路过的行人,听见大声喊,那有不好事的,就都前
37、黄桂柿子饼
每当金风送爽、丹桂飘香时节,在临潼的大街小巷、饭铺摊头便会风行一种名叫黄桂柿子饼的时令小吃。这种黄桂柿子饼形美味佳,形似油糕而稍厚,两面金黄恰似初升的朝阳:饼心绵软似饴,远闻桂香扑鼻,近食甘糯可口,不但为古城老少所喜闻乐食,更吸引着中外广大游客的眼、鼻、口,无不欣欣然品尝果腹而后快。此时节的宴席上也往往添一道黄桂柿子饼作为点心佐餐。人们品尝着这种古城西安特有的风味细点,赞誉之余,不由得在心中询问:如此佳美之细点是如何创制出来的呢?有一个民间传说是这样说的,在一个天高气爽、鸿雁南飞的日子,曹州举子黄巢在长安应进士考试,不第,与朋友—起来到曲江池畔散心。他看着残破的亭台楼阁,心里寻思着:三场考得都
38、广宗薄饼
广宗薄饼广宗薄饼,也叫“风吹大油饼”。这名字的由来,应该是因为它的“薄”吧——直径一尺半的一张油饼,仅重三、四两,可想而知其薄的程度——竟能够隔饼看报,真是比纸还薄了,风一吹怕就跑了。若是用此薄饼做饼卷肉,那里面的肉透过薄饼显出一种诱人的色泽来,真是叫人顿生馋意。广宗薄饼不仅金黄透明,薄厚均匀,卖相极佳,更重要的是味香质软,极为可口。要做到这几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广宗薄饼从和面开始就与一般的饼是不同的,它不是用手和面,而使用面杖搅面,夏天放入少量食盐,冬天则用温水和面,这样和出的面较柔韧。面和好后,用面杖将其从盆中挑到案板上,然后揪下拳头大小一块面,掺入适量面粉,稍揉片刻,用擀杖擀开,在上
39、乳山喜饼
乳山喜饼,是独有风味的面食,名闻山东。“抬新娘,送新娘,俯首弄眉理红妆。揭开喜盒相大礼,首饰果饼一箩筐。”这首民谣,反映的是传统婚庆的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时婚俗多已消失,但结婚时制作并分发“果饼”的习俗却沿袭至今。果饼,在乳山又叫喜饼。乳山喜饼,呈规则的圆形,直径14~16厘米,厚度4厘米左右,用小麦粉、鸡蛋、花生油和白糖精制而成,不加一滴水,不加任何添加剂,以口感酥软、香甜,外观大方、体面,且经济、营养,保存时间长而远近闻名。据考证,在乳山周边地区,同为结婚时分发给亲朋好友的“喜饼”,西面的海阳是用面粉做成炸果,状如凤凰、金鱼等,虽栩栩如生,但冷却后易变得干硬;北面的牟
40、商河马蹄烧饼
商河马蹄烧饼历史久远,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就已享有盛名。据载,清朝末年,在县城经营马蹄烧饼的张氏家族和小街子(怀仁镇的一个村)的康氏家族,名气颇大,所制烧饼经常被过往商人带往外地和京城,故马蹄烧饼不胫而走。商河名吃--马蹄烧饼是用面粉、植物油、芝麻为主要原料,用特制锅炉烤制而成的食品,其形状如马蹄,故名马蹄烧饼。历史渊源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马蹄烧饼和糖酥火烧作贡品呈献给乾隆皇帝,倍受皇帝和大臣们的赞赏。由此可见马蹄烧饼和糖酥火烧早就是远近闻名和倍受喜爱的商河名吃了。品质特点马蹄烧饼品质优良,特点突出。刚出炉的马蹄烧饼皮瓤分离,外脆内嫩,酥香兼备,香气四益,色、味、形俱佳。具有焦香、清香
41、饼子咸鱼
饼子咸鱼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山珍海味均可吃到。但要吃到长岛正宗的饼子咸鱼,并非易事。玉米面里要掺和适量的黄豆面,加稍热水调和得不软不硬,锅热时,把和好的饼子面团,在手中反复弹拍,摔拍在锅边近水处(叫糊饼子),草火快烧。糊出来淡黄色的饼子,香喷喷的,用手掂掂,轻生生的,拍一拍,嘭嘭有声,吃在嘴里,暄噗噗的,香中略带一丝甜味。那饼子骼,焦黄酥脆,吃起来,比饼子又强几分。上讲究的咸鱼有三种:春鲐、秋鲅、夏瓜板(高眼鲽又名“长脖)。春天进湾繁殖的鲐鱼体肥个大。整鱼洗净后,从头顺脊背剖开,只摘除内脏,冲洗鱼腹中的血污。在坛子里,撒一层底盐,将鲐鱼的剖面朝上摆平,再撒一层盐,再放一层鱼,最后再盖一层盐,
42、沂蒙煎饼
谁用谁说好,我品尝后在心里萌生了,日食一煎饼,不辞长做沂蒙人。都知道那里是革命老区,现在热播的,《沂蒙六姐妹》正是那里。煎饼,是沂蒙农村传统家常主食,也是久负盛名的地方土特产食品。旧社会,农村女孩子到十二三岁,母亲总要严教其学烙煎饼,并以烙不好煎饼找不到婆家相威胁。事实也是如此,过去的沂蒙山区妇女没有不会烙煎饼的,因为它是家家户户每餐必备的干粮,家庭主妇怎能不会烙制呢?烙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铁制,圆形,有大、中、小三种,中号鏊子直径65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下有三足,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鏊子是烙煎饼的专用工具,《康熙字典》有“鏊”字条,唐人《朝野
43、荞面煎饼
荞面煎饼同家庄镇的西同鞮村有一个独特小吃——荞面煎饼,当地人称为“红油馇子”。这种荞面煎饼的形成大约有百余年的历史。当初是摊完踅面后,有熟人来让摊个小些的,烙熟,吃起来感觉味道不错,从此便形成在大鏊上摊小煎饼的方式。再后来裹上调料,形成一种新的小吃。煎饼摊好,盖上净白布稍微捂一下,使其变软。然后放上红油辣子、葱花、大油、盐末和柿子醋,重新上鏊加热,让大油化开。再轻轻用手揉搓,使调料混合均匀,卷起装碗,递于食者。荞面煎饼软和筋道,加上葱香以及醋与辣子掺和后的特殊味道,大开胃口,直吃得口中吸溜,头上冒汗,却越嚼越香,吃上两三张才过瘾。西同鞮村的荞面煎饼近年名气越来越大,五六家经营者还供不应求。县城
44、白糖烧饼·锭子锅盔
白糖烧饼·锭子锅盔保宁白糖烧饼,是阆中回民依照古波斯胡饼制作方法烙烤而成的一种小吃。早在三、四百年前就已名扬四方。1927年在四川成都花会获金质奖章,在省内外都有较高的声誉。保宁烧饼,又名回族烧饼。它用本地特产小麦“油条麦”面粉,加白糖、菜油、桂花,用清水拌匀,反复揉搓,经发汗、造型,将面团搓成圆柱形,从上而下用刀在表面划成螺旋花纹,上端放以芝麻,压成直径约为九厘米的圆饼,再放进干底锅内烙硬,然后放在烤炉内烘烤即成。出炉的烧饼呈酱红色,表面有螺旋纹,质地硬实,敲拌有声,但入口则酥如饼干,甜美可口,既可冷食,也可烤热。长期贮存,其质不变,远行携带,不易脆散。阆中回民还生产一种“锭子锅魁”。不加
45、土尔扈特馅饼
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生活的蒙古族人有一道拿手的美食——土尔扈特馅饼。这种馅饼用白面或荞麦面所做,多为牛羊肉馅,皮薄如纸,喷香可口,素有“汉人的饺子,蒙古人的馅饼”之说。相传成吉思汗来到弘吉剌部落,部落的人们拿出了自己的美食“莫阿嘎帖海日门”招待他。成吉思汗吃了一个感到又脆又香,激动地说:“这是我长到如今吃到最香的饭了,这是怎么做的?”说着一连吃了18个。人们介绍到:“把新鲜的牛肉切成片,然后把各种野菜夹在肉中间,烤到八成熟就可以吃了。”成吉思汗听到这里说:“我要让人们都吃到这种美食!”后来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与创新,最终发展成如今的土尔扈特馅饼。据说,制作土尔扈特馅饼仅和面一项就要几十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