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灯篇特产
各地名产特产推荐--灯篇
61、万年太平跳脚龙灯
万年太平跳脚龙灯(第三批省级)太平跳脚龙灯,又名矮脚龙灯,它流行于万年县苏桥乡一带,是一种以龙体为道具的多人合作的民间表演艺术。据《万年县志》记载:此龙灯远在唐代就流行于市井乡里。每年春节至元宵期间,许多村庄都组织舞龙队伍在本村和邻近村庄表演。表演太平跳脚龙灯除娱乐外,还是人们祈求神灵保佑、祈盼丰年的一种祭神求福活动。太平跳脚龙灯龙身以竹篾扎成,呈圆筒状,由7节或11节连成。圆筒直径约20公分,外裹红黄布,布面画成或剪贴成鳞片状。每节扎一短木棒,表演者持棒而舞。舞灯者有龙头、龙尾各1人,龙身7至11人,引宝者1人,由元宝灯引导,按传统曲牌边舞边跳。龙队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乐伴奏,在庙宇或
62、万载花灯戏
万载花灯戏(第二批省级)万载花灯戏,旧称花鼓灯。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风格独特,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古老剧种。1999年,被列为全国360多个地方剧种之一,入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西卷》。万载花灯戏历经“灯戏”“三角班”“半班”三个发展阶段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在声腔、表演诸方面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其语言生动朴实,唱词通俗易懂,表演优美活泼,以歌、舞、技并重。讲究虚拟夸张,形象逼真,始终保持着载歌载舞的灯彩艺术形态。花灯调节奏丰富,“强弱强”三拍子,独具特色。唱腔采用自然发声,一律本嗓演唱,加之花灯锣鼓经的配合,显得温柔舒展,协调和谐。在表演艺术上,它极具地方特色,形成
63、思南花灯戏
贵州花灯戏是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称谓。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
64、玉溪花灯戏
玉溪花灯是玉溪的主要地方剧种,是明代军民屯田,江南军民移居玉溪后形成的。玉溪花灯以新灯驰名全滇,由一批花灯艺人对老灯彻底改造,推陈出新,创作出一大批新花灯剧目,把老灯由乡间的团场歌舞推向舞台戏剧化,正式成为一个剧种,进而在全省推广普及,以至玉溪花灯成为云南花灯的代表。在20世纪初年,玉溪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唱花灯日盛。玉溪花灯艺人从滇戏等其他剧种中吸取养分,改造花灯,花灯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创作了一大批新灯剧本;二是花灯进省城昆明,形成专业性质卖票演出;三是出现一批知名的花灯艺人。这三大变化,标志着新灯取代老灯的全面完成。云南花灯戏源于民间花灯歌舞,是清末民初形成流行于云南的地方戏曲。在流
65、灯盏糕
灯盏糕油炸食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灯盏糕。灯盏糕因形似古代扁圆形的豆油灯盏而得名,制作时先将大米、黄豆浸泡二个小时,然后磨成米浆,调入细盐、味精、葱花、搅拌调匀。用汤匙舀一匙米浆到特制的圆勺内,沉入已沸的油锅中。漫溢成圆状的米浆在沸油中迅速发酵,充气成圆球形,渐离圆勺浮出油面,十秒钟即熟,至底面金黄时即香酥可口。因其迅速膨胀变形而熟的过程如同变魔术一般,人称之为魔术糕。
66、苏州灯彩
元宵观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早在二千多年前汉武帝就“结灯为山祭祀太乙”。到唐代,元宵张灯的风俗进一步盛行。唐睿宗时,在长安搭建灯楼,燃灯万盏。进入宋代,更是盛况空前,城镇上出现了灯市。因此,我国历来把元宵节称为灯节。辛弃疾有《元》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把灯节的景象写得十分壮观。宋代苏州灯节之盛,据《石湖乐府序》记载:“吴中风俗,尤况上元,前一日已卖灯,谓之灯市。诗云: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奴晴,已向街头作灯市。选玉千丝似鬼工,剪罗万服人力穷。两品争新是先出,不待三五迎东风。儿郎种麦荷锄倦
67、嘉禾花灯戏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嘉禾花灯戏,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小戏剧种。它流传于湘南以及广西梧州、粤北地区。因别具特色的嘉禾民歌、伴嫁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对湘南花灯戏的形成影响颇大,故以嘉禾花灯戏为湘南花灯戏的主要代表。湘南花灯戏流布于舂陵河流域的嘉禾、桂阳、宁远、蓝山、新田、临武、郴等县市的广大城乡。2008年,嘉禾花灯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嘉禾花灯戏的历史】嘉禾花灯戏最早起源于田间歌舞,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据《衡湘稽古录》载:“《管子》曰:神农种谷于淇田之阳,九州之人乃知谷食。”“淇田即骑田岭
68、桑植花灯
桑植花灯是湘西花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它分为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等。桑植花灯是汉文化歌舞艺术与桑植当地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歌舞艺术。桑植花灯主要流行于湖南桑植县的39个乡(镇、场)及湘、鄂、川、黔、渝周边县市。桑植花灯的演出形式多为“对子花灯”,表演人数一般为一男一女两个角色,男子形象滑稽、诙谐,女子形象优雅、端庄,花灯种类繁多,有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等。2008年,桑植花灯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桑植花灯起源颇早。五代时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书》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
69、三味灯笼虾
创新海鲜菜。用角虾(又称“明灯”、“对虾”、“凤虾”)切断头、尾、身,分为两味烹制,另用鲜虾仁制成虾丸,再加一味,共三味,摆成灯笼形状,故名。构思新颖,答盘简洁。用料:大角虾10只(每只重60克)、中虾仁250克、尖椒8克、洋葱5克、生油2千克(实耗150克),葱花、茄汁、急汁、ok汁、板子糖(冰片糖)、白醋、生粉、味精、精盐、麻油、五香粉、加饭酒、胡椒粉、鸡蛋清、面包糠各适量。制作:1、大角虾洗净,切断头、尾,飞水后沥干;热锅落油,至七成热度,将虾头、尾、身一起炸熟至干身,倒入笊篱,分拣出虾头、尾、身待用。2、猛火绕锅热油,投入椒盐料(用
70、太和狮子灯
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创始人张守本,生于1849年,自幼习武,有一身过硬武功,在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日,聚集一帮武术爱好者,以自制的狮子作道具,自娱自乐欢庆节日,发明了原始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多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后来,家族中一直把这种舞蹈流传下来,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建国前,太和县城一直按五门四关出灯演出。张守本之子张天荣聚集东关武术爱好者排练狮子灯,因舞狮子演员武功扎实,能表演高难度技巧,东关演出的狮子灯广受欢迎。狮子灯一般在春节期间出灯,其规模较大的出灯时间有:1945年欢庆抗日战争胜利;1949年3月欢迎南下解放军部队;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均产生不同凡响
71、秀山花灯
秀山花灯流传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它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发展于民国,辉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的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秀山花灯有两人表演的单花灯、四人表演的双花灯、多人表演的群花灯,音乐包括曲调和打击乐两部分,曲调有“正调”、“杂调”之分,传统曲目有“黄杨扁担”等五百余首,打击乐曲牌有【懒龙过江】、【猛虎下山】等四十余个,花灯戏又名单边戏,有《花子醉酒》等三十多个剧目。秀山花灯表演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表演花灯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包括祭灯、启灯、开财门、观灯、送寿月、闹红灯、拜年祝贺、谢主、
72、奉贤滚灯
奉贤滚灯起源于上海市奉贤区西部地区,流传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据奉贤志记载,当年太平军到奉贤时,奉贤百姓欢欣鼓舞,用跳“滚灯”来表达对太平军的欢迎之情。在民间也有乾隆登基皇位,百姓用出灯的形式表示庆贺的传说。传统的奉贤滚灯表演形态有:一、“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奉贤地处杭州湾入海口,历史上水患频繁,每年都有舞滚灯者戴二郎神(司水利之神)面具舞滚灯以求降伏水患。二、从明朝开始,奉贤还是抗倭寇重镇,驻住大量的军队,地方上也组织了民团。舞滚灯就作为他们强体尚武的一种训练载体。为了提高训练难度在滚灯的内球中挂上了铁锤或石块用黑布包裹,称之为“武灯”。部队经常进行滚灯擂台赛
73、豫园灯会
上海豫园灯会是新春期间上海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项活动,是代表上海人文传统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灯会历史悠久,道光二十九年就到上海的清末思想家王韬在《瀛壖杂记》(1875年出版)中显有记载。民国以后,灯会逐渐衰落,“文革”期间停止,1979年豫园重新举办元宵灯会,至1992年举办了8届。1995年,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搭建了灯会筹备班子,配备专职人员,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豫园新春元宵灯会”的举办历程。从1995年猪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2年,已历经了一个12生肖大轮回。整个灯会以传统灯展,结合现代科技理念,利用九曲桥的九曲长龙形状和特有水面条件,以湖心亭与东方明珠遥相呼应为背景,创作了许
74、潘集采莲灯
采莲灯,起源于明朝时期,是流行于淮河沿岸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尤以架河、王巷、廖家湾等村镇为甚。清乾隆、嘉庆年间,采莲灯由苏北传入我市,其音乐伴奏以江苏洡江、淮城、邗江地区流行的下淮调为主,入淮后又以淮南花鼓灯锣鼓为主伴奏乐器,并吸收了花鼓灯歌的创作、演出手法,即兴创作、即兴表演,逐渐和我市民间舞蹈融为一体。相传,最早的采莲灯只是跑跑队形,做几个简单的动作,扭两下身段。到了后来,经过先后6辈采莲灯老艺人的不懈努力,采莲灯从自娱性向表演性方向发展,不断丰富舞蹈动作和表现力。解放后,优美多彩的采莲灯再次受到舞蹈工作者的重视,通过不断的交流提高,采莲灯从原来的民间广场演出形式发展成为舞台表演艺术,
75、汀州灯盏糕
汀州灯盏糕因形似古代扁圆形的豆油灯盏而得名。它是将大米和黄豆浸泡后磨成米浆,调入细盐、味精、葱花再用汤匙舀到特制的圆勺内,沉入煮沸的油锅中。米浆在沸油中迅速膨胀成圆球形,很快就熟,至底面金黄时即可,入口酥脆,因其迅速膨胀的过程如同变魔术一般,又称为“魔术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