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特产
广州市民俗文化
横沙会
相传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横沙会便成为横沙村最隆重的节庆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是扬名整个番禺鹿步司一带乡村市镇的“横沙会”,这天是村民信奉的三娘菩萨的诞生日,村民们都要到三娘菩萨庙中祈福许愿。以罗、莫、下沙村为“三镜”,信奉三娘菩萨;以朱、黎、梁、冯、叶、隔堂朱作为“四社”,信奉四娘菩萨。每年的横沙会日,“三镜”、“四社”便由各自的族长老组织本姓氏族的青壮年排行列队抬着菩萨在村中的主要大街-,请来戏班唱大戏助兴,大戏一般要唱上三晚。此外,村民家家户户包粽子,狮子队也舞狮子以示庆祝,全村洋溢着一片欢乐的气氛。
沙亭龙船乸崇拜
番禺地处水网之区,船曾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番禺地名来由的其中一说,也与船有关(《山海经》第十八章《海内经》)。明代岭南学者、著名爱国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舟语》记载:“此船青面独角,无须,快捷异常,因无须而被称为龙船乸。”沙亭龙船乸崇拜习俗蕴含亲水文化的内涵,与龙船竞渡、拜菩萨等民间习俗有关联。展示了番禺人民朴实的信仰及早期文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程,体现智慧与力量及团结、奋进的精神。
花县太平天国人物传说
花县太平天国人物传说,主要流传于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的故乡花都区官禄布村。在洪秀全出生、成长、耕读和从事早期革命活动之地,有很多传奇式的故事相伴随,如拜木偶不如拜先生、石角潭洗礼等传说故事,展示了一个从小就聪颖勇敢、不畏强权,在艰难困苦中勇往前行、勇于实现梦想的少年英雄形象。该地区还流传着大量与太平天国其他领袖相关的少年故事,如冯云山、洪宣娇等,形成了以洪秀全为核心的太平天国人物传说群。这些传说内容朴素动人,具有较高的教育价值和史学研究价值。
从化麒麟舞
麒麟舞起源于古老的麒麟图腾崇拜,是人们在当地麒麟文化信仰的土壤中,借鉴珠江三角洲的狮舞和武术等动作和技巧,培植起来的一朵民间艺术奇葩。麒麟造型根据古代传说,塑造成龙头、狮身、鹿角、羊头、牛尾的仁兽形象,生动传神,舞动时有特定的艺术套路和舞蹈技艺,伴奏音乐则采用节奏起伏的锣鼓吹打乐。当今在南沙区黄阁镇、从化区等地仍广泛流传着麒麟舞,仍是当地人重要的精神寄托和娱乐活动。
彩扎(广州狮头制作技艺)
舞狮是我国的一种历史久远,且具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民间活动,醒狮扎作伴随舞狮而产生。醒狮是富有南方风格的一种狮形,它额高而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露。狮头主要由用竹篾和纱纸扎制而成,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舞动时,狮耳、狮眼和狮口皆能活动,栩栩如生。与北狮相比,南狮造型夸张浪漫,威武雄壮,形神兼备。从清末起,广州大新街上就聚集了扎作醒狮行。醒狮扎作讲求手工技艺,扎作店内通常由师傅带领学徒。学徒从简单的扎筐、扑筐开始学,主要原料为竹蔑、纱纸等,扎作工具是普通的钳、剪子、锤、油扫。扎作工艺讲求工多艺熟,对扎作艺人本身的技艺有较高要求。醒狮扎作可以由一人独立完成,制成一个完
盆景技艺(岭南盆景技艺)
盆景技艺(岭南盆景技艺)“岭南盆景艺术”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盆景艺术创作者在历代盆景艺术熏陶或师传口授下,受岭南地理、气候、植物(石种),以及文化艺术、风土人情、欣赏习惯影响,结合作者思想、性格、艺术修养,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岭南“自然,层次清楚,自然生长,自然修剪”的盆景艺术风格。荔湾区是岭南盆景艺术的发祥地,明代以前,花埭地已广为栽培树桩盆景栽培,历史悠久。海珠区也有着众多岭南盆景爱好者。岭南盆景有三种别于其他流派的特点:第一,创作手法独特,师法自然,突出枝干枝巧,整形或构图布局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力求自然美与人工美的有机结合,故岭南盆景被誉为“活的中国画”
西关打铜工艺
西关作为广州市铜器具生产的手工业作坊,以传统的手工艺进行生产,历史悠久。西关的“打铜街”(现为光复南)在清乾隆时已有地名,为铜器具生产和销售的一条专业街。到民国初年因修建马路,“打铜街”消失。后打铜商铺迁往长寿西路、龙津路、一德路等地。手工打铜历史悠久,是传统的手工艺作业之一。主要根据不同器具的用途选用青铜、黄铜、紫铜做为原料;在制造工艺上主要分为铸造与打制两类。铜器制品可分为青铜器、黄铜器、紫铜器。另按不同用途可分为:日用品、工艺品、乐器、供器等。
广式家具工艺
广式家具工艺是中国家具工艺大系中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有吸纳、融和及改造西洋文化并带有浓厚的南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内涵,充分表现出兼容不同文化的多元风格,具有民族性和开创性,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在艺术风格上,广式家具崇尚繁复,雕工精巧,雕刻的面积宽广而纵深,除大面积雕刻外,广式家具更注重镶嵌艺术的发挥,独创了镶嵌木、竹、石、瓷等工艺,开创一代新风,不但烙下了岭南先民审美情趣的印记,也记录了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
何仙姑玉挂绿的传说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仙,其故事在全国家喻户晓。根据流传及众多典籍记载,何仙姑是广东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生于唐代开耀二年(682年),原名何秀姑,勤劳秉孝,更兼知礼重德,深得村民邻里赞誉。后来秀姑飞升成仙,从此被称为仙姑。在增城,有众多有关何仙姑的传说和古迹,传说挂绿荔枝是由何仙姑飘落的丝带幻化而成。可以说,千百年来何仙姑传说已融入到增城人的生活,成为增城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
增城舞貔貅
貔貅舞源于广东吴川县,流传于粤西及广州增城市,相传始于明代。貔貅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狮头虎身猛兽,该舞蹈的风格是刚柔相济,以刚为主,通过人体相叠,高空舞耍,运用了杂技表演技巧,使舞蹈空间感大大增加,具有奇、险、趣的特点,是民间广场喜庆舞蹈。舞貔貅是当地客家人逢喜事、年节、甚至单位落成典礼、开店铺、建新房都要举行的表演活动。除了表达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意图,还蕴含着驱邪之意。增城貔貅舞的特点鲜明,除了长长的“猫身”,它圆圆的脑袋却有一张猴脸,远看像一个猫头。增城貔貅舞的角色多样化,有貔貅、大头佛(又称沙和尚)、猴子(又称孙猴子)。
狮岭黄豆酱传统制作技艺
黄豆酱,是将煲淋的黄豆与炒熟后磨碎的小麦、大米等充分混合发酵制成的传统调味酱,花都人称其为“面豉”。清代以来,花都民间一向有酿造面豉的风俗习惯。狮岭镇卢玉清家族产的黄豆酱,以精选当年产优质黄豆和小麦、大米为原料。坚持以山泉水作为制酱用水,保证产品独特的甘甜味;坚持用自酿的高度白酒两次清洗酱缸,保证酱缸的卫生和残留酒味余香;用独特的自然发酵技术对黄豆进行发酵。豆酱色泽鲜亮、味鲜醇香、芳香扑鼻、酱香浓郁,受到周边群众的喜爱,在狮岭周边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力,并远销到美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地。狮岭传统黄豆酱制作工艺秉承了岭南制酱工艺的优秀传统和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广东酱文化的历史演变、传统制酱的科学价
针灸(岭南火针疗法)
针灸(岭南火针疗法)岭南火针是一种将特殊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并迅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中医外治技法。岭南火针是岭南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从古代伏義氏“九针”中的“大针”发展而来,具有“温、通、补、清、消”作用。岭南火针疗法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历史悠久,操作简便,疗效显著,是群众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适合大范围推广,对完善我国公共医疗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岭南火针疗法所包含岭南特色的“火郁发之”、“内病外治”等中医理论,是中医“整体性”、“阴阳平衡”等思想,具有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价值。经历代传承人的努力,岭南火针技术影响力已超出岭南地区及港澳地区,辐射欧美等地,影响力甚
岭南罗氏妇科诊法
岭南罗氏妇科诊法源于清末,以第二代传人罗元恺为代表,已传承四代,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理论框架,善用南药,形成独特的岭南罗氏妇科诊法。岭南罗氏妇科诊法结合岭南妇女的体制及证候特点,充分发挥南药优势,在妇科不孕不育、子宫肌瘤、月经不调等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独特优势。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是全国中医妇科界的一面旗帜,在全国以及东南亚、港澳台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扒龙舟(车陂村扒龙舟)
车陂村龙舟,是广府龙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历史已久,有史可考的车陂村龙舟至少已有150余年;全村共有46艘传统龙,数量居广州自然村之最;保留了传统的游龙探亲、斗标、招景、龙船饭、龙舟饼、龙船戏等内容,且各具特色。依习例,每年五月初三是车陂“招景”日,200余艘各村龙舟到车陂村来拜访探亲。当天,车陂村人以龙会友,锣鼓声、爆竹声响彻云霄,吸引周边“七里八乡”围观群众达10万人次以上,堪称广州之最,坊间素有“未踏车陂龙舟地,莫提睇过龙舟景”的美誉。在车陂水乡人心目中,龙舟节的热闹不亚于春节,赛龙夺锦不仅是民间竞技的展现,更是连接宗族文化、乡邻情感的精神纽带。车陂扒龙舟不仅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广
古琴斫制技艺
古琴斫制技艺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到唐代已经完全定型。古琴的形制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以仲尼式最为常见,古琴一般讲究用老木,讲究轻、松、脆、滑。斫制的基本工序有开琴胚、上漆灰、上弦调音等,对制作者的动手能力和内在修养要求相当高。岭南派是我国古琴艺术的重要一支,岭南琴学著作均对斫琴多有叙述;近年来,随着各地琴艺交流,广陵派传人的斫琴技艺亦在广州发展传承。
妈祖信俗(龙潭村天后诞)
龙潭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中部范围,是典型的珠江河旁水乡。河道是村民出行生计的通道,为祈求风调雨顺,村民们安居乐业,龙潭村世代相传供奉天后(娘玛),不但对天后(娘玛)十分信奉,还视她为“村主”,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举行隆重的天后诞出色巡游,敬奉天后娘娘(娘玛菩萨,亦即妈祖),成为这里的一大传统盛事。龙潭村天后诞始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年多历史。村民们用酸枝木制作的一座很精美的龙轿,上刻“天后宫”。过去村里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村民们便会将天后神像恭敬地请座于龙轿,摆放于村中重要位置让村民拜祭。
南沙水乡婚俗
南沙水乡婚俗南沙河涌密布,形成了独特的水乡婚俗。清代,疍家人就有着以唱歌作为青年男女择偶手段的习俗。南沙水乡婚俗沿袭了趟火盆、不踩门槛、女家三朝回门的习俗,还有咸水歌表演、花艇迎亲等水乡特色。水乡人家一般择个良辰吉日,女家在娘家前一天由姐妹与新娘喊“四句”辞别父母、兄姐,次日出阁,新郎就划着有篷的小船,挑个礼盒,在亲朋的簇拥下去迎亲。女方由姐妹帮忙,担些简单嫁妆送到船边,然后上船到夫家行礼。疍民上岸定居后,南沙水乡婚俗也逐渐演变,但其核心的婚嫁仪式仍反映了水乡文化特色。
添丁上灯习俗
添丁上灯习俗从化挂花灯(即上灯)习俗始于明末清初,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粤语中“灯”与“丁”同音,上灯意为“添丁”。以前每当老百姓家里生了男孩,就会在春节元宵或中秋节期间挂花灯,称为“上灯”。习俗仪式包括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也称圆灯)六个环节,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活动。彩灯都是特制的,灯架用竹篾扎架,彩纸作面。彩灯集扎作、编织、民间绘画、剪纸、书法、诗词于一体,彩灯制作者均为本地巧手。
洪圣诞
洪圣诞土华洪圣诞又称“小波罗诞”、“土华菩萨行乡”。据记载,海珠区土华村洪圣古庙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供奉南海神洪圣爷的古庙,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古庙建成以来的每年二月初九,村民便组织大型的洪圣诞庆典活动。活动以洪圣庙为核心,以土华村为行乡场地,包括行乡前、行乡、行乡后三个阶段,集巡游、美食、民俗拜祭于一体,每年都有上万群众参与,热闹非凡。打醮、舞狮、舞龙、斋宴、烧幽等仪式活动有着明显的岭南文化特色。
广府饮茶习俗
广府饮茶习俗,是指产生、发展并流行于广州地区,并辐射珠江三角洲、港澳地区和海外广府文化区的一系列以饮早茶为核心的生活习俗。随着清咸丰同治年间,现代茶楼前身“一厘馆”“二厘馆”的出现,广府饮茶习俗渐成风气。人们上茶楼饮茶,配以点心,丰则美点香糕,简则“一盅两件”。目前广州茶楼业十分兴盛,有名的茶楼有陶陶居、莲香楼、荣华楼、广州酒家、泮溪酒家等,广式茶点十分精美,品种达上千种。此外,还形成问位点茶、斟茶礼节、行“叩茶礼”、揭盖续水、点心单盖印等茶礼及习俗。广府饮茶习俗在我国饮食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是广府文化主要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