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淮安市特产
淮安市民俗文化
洪泽湖鸭枪狩猎技艺
流布区域:《洪泽湖鸭枪狩猎技艺》主要流布在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区域。历史沿革:洪泽湖鸭枪狩猎技艺历史悠久,据清代《清河县志》记载:“湖滨之乡野凫肥硕,秋高霜重,络绎人市,其味清腴。”说明到了清代洪泽湖鸭枪狩猎收获颇丰。据《洪泽湖志》记载,民国时期,洪泽湖野禽仅次于鱼虾的大宗产品之一。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洪泽湖禁止鸭枪狩猎后,已无人从事鸭枪狩猎。主要内容:洪泽湖水面辽阔,天然饵料丰富,既是鱼、虾生长繁衍的好地方,也是野禽的天堂。由于洪泽湖的野禽多,渔民为了增加收入,60%的渔户有鸭枪,并组成“枪帮”。鸭枪狩猎一般采用:单枪游击战;组枪歼灭战;多枪埋伏战。如果在某一范围有10只―50只野禽
洪泽湖鹅
洪泽湖鹅是全省首个通过省级审定的家禽新品种。洪泽湖鹅跟别的地方的鹅不一样,这里的鹅最好不要腌制,因为肉太嫩,一腌就不合算了。洪泽湖鹅嘴巴刁得很,只吃原粮和牧草,全县专门种植了25000亩养鹅用的牧草,因此是绝对的无公害产品为此。现在,洪泽湖鹅不仅“跑”遍了全国,鹅产品已进入欧美市场。
洪泽湖地区十二月农事歌
流布区域:《洪泽湖地区十二月农事歌》流布在洪泽湖地区,在洪泽县农村流传较广。历史沿革:洪泽湖地区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这里的人们有着丰富的农耕经验。《洪泽湖地区十二月农事歌》就是洪泽湖地区农民根据季节所做农事而创作的歌谣,至今在洪泽湖地区广泛流传。主要内容:正月立春雨水勤,农活安排要抓紧。二月惊蛰接春分,家家户户忙春耕。三月清明谷雨连,育好小秧是关键。四月立夏小满到,田间管理最重要。五月芒种夏至天,夏收夏插紧相连。六月小暑大暑到,耘趟推耙除杂草。七月立秋处暑来,防旱防涝防虫灾。八月白露到秋分,秋收工作要认真。九月寒露霜降临,抢种三麦不能停。十月立冬小雪天,防火灭鼠粮安全。冬月大雪到冬至,集中劳力
洪泽湖击鼓升帆
流布区域:《洪泽湖击鼓升帆》主要流布在洪泽湖及其辐射的周边地区,尤以西顺河镇洪祥村为典型。历史沿革:早在一千多年前,洪泽湖已有渔民生息繁衍,那时已有风帆船,大的有几十吨,小的只有1吨左右,风帆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动力,借风的力量,驱使船向前行驶。因通常船帆借风力顺风而驶,故有成语“一帆风顺”,人们常常以“一帆风顺”寓意办事顺当。所以洪泽湖渔民每年过了禁捕期(鱼虾繁殖期),开捕时总要举行击鼓升帆仪式。这种古老的习俗已经流传了近千年。宋代著名书画家苏轼(1037——1101年)在咏洪泽湖的诗中写道: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鸡鸣钟动
洪泽湖撒网
流布区域:《洪泽湖撒网》主要分布在洪泽湖及周边地区。历史沿革:撒网(俗称旋网),撒网是洪泽湖渔民很久以前就发明的一种渔具。在洪泽县三河镇塘埂村西周遗址调查中,已发现有陶质网坠(调查报告《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第134――147页)。可见撒网在洪泽湖地区已有了悠久的历史。洪泽湖渔民撒网渔技传承至今,对保护洪泽湖渔业生态平衡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主要内容:撒网是洪泽湖渔民发明较早的一种渔具,它在制作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以扩张,也可以收缩。它在操作使用方面能显示渔民特有撒网技艺,渔民能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抛撒出各种不同的形状,同时撒网还在织网时规定了网眼的规格,当捕鱼时,小于网眼的幼鱼,就不会被
李太公分牛
流布区域:《李太公分牛》在洪泽地区传播,尤以洪泽县高良涧镇越城村为代表。历史沿革:《李太公分牛》因趣味性很浓,自明清传承至今,基本保持了原创内容。主要内容:从前,有一个老头,他家喂了十七头牛,有三个儿子,他生病临终前对三个儿子说:“我死后,老大分牛的二分之一,0分牛的三分之一,老三分牛的九分之一。”不久,老头死了,兄弟三人便按老爷临终前的话分牛。可是,无论怎样也分不好,无可奈何,他们只好请教李太公。李太公已有九十多岁了,他向来公平,老幼都尊敬他。他知道三兄弟的来意后,便笑眯眯地牵出自己的一头牛说:“走吧,你们分不好,我送你们一头再分,这样有十八头牛就好分了。”老大分十八头的二分之一是九头牛,0
七湖八汊的来历
流布区域:《七湖八汊的来历》主要流传在洪泽县老子山镇地区。历史沿革:《七湖八汊的来历》是老子山镇地区的人们,根据水母娘娘的一些传说,结合当地湖汊较多而创作出来的传奇故事。该故事自清末民初传承至今仍保持原创。主要内容:水母娘娘从小就给泗州城里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很能干,白天挑水,夜晚磨面。从她到婆家以后,这家再也没有雇过佣人。水母娘娘也很贤惠,每次挑水把前桶水倒在公婆的水缸里,后桶水留给自己。观音菩萨知凡间俗事,看到水母娘娘很辛苦,发了善心,给了她一根引水鞭和一条珍珠汗巾。告诉她,将鞭放在水缸里,就用不着挑水了。水母娘娘婚后生下一子,脐带是用嘴咬断的,乳名便叫咬脐郎。一天,水母娘娘将儿子放在磨房里
龟山与小龙女的传说
在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的江苏省洪泽县老子山镇境内有一座小山,面积约1平方公里,因其水环四周,又形似卧龟状,故名龟山。我国四大水系渎庙之一的,淮渎庙就建在此山之巅,又传大禹治淮时曾在此设立指挥部历史上有诸多考古者到此考察过,龟山由此声誉海内外。提起龟山,当地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老子山的龟山本是洪泽湖里-数千年的雄性大乌龟,一天深夜,洪泽湖上空突然雷电闪鸣,使乌龟萌发了春情,思念起好久未见的恋人即东海龙王的小女儿小龙女。它趁着夜色偷偷的游到东海与小龙女幽会,相见时卿卿我我,互诉衷肠,难离难分。乌龟与小龙女约会之事不料被东海老龙王发现,龙颜大怒,立即派虾兵蟹将对乌龟进行一顿毒打,致
金湖秧歌
“金湖秧歌”是金湖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以朴实的情感、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歌。在以金湖县为中心的周边县市流传,传承最少有10代以上,有据可考的就有百年历史。其唱词、曲调和演唱方式非常独特,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1、曲调风格别致。金湖秧歌的曲调节奏明快、清新悦耳,既有北方民歌的高亢豪放,又有南方的民歌的舒缓流畅。调名有:“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串十字”等,曲调富于变化,表现力很强。我省音乐界的一些专家学者认为:金湖秧歌音调非常优美,它的旋律中具有“变宫为角”、“变徴为角”、“以商为宫”等多种调式的转换手法,特别是在短短的单乐段中,竟有三个不同宫调系统的
楚州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是创于京师而盛于江浙的民间吹打乐种,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南部地区,以苏州、无锡为中心,南京、常州、上海、无锡等地亦很盛行。十番锣鼓的演奏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醮事与民间各种风俗礼仪活动。历史上曾有“十番箫鼓”、“十番鼓”、“十番”、“十番笛”等称谓,僧、道两家称之为“梵音”,民间则称之为“吹打”或“苏南吹打”。十番锣鼓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与丝竹乐段交替或重叠进行为主要特点。根据其所用乐器的不同,可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大类。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为“清锣鼓”;兼用丝竹乐器演奏者称“丝竹锣鼓”。十番锣鼓乐队的人数八至十二人不等,所用乐器,少则十余件,多则三十余件。十番锣鼓的主奏乐器为笛(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