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吉安特产
吉安民俗文化
永新盾牌舞
盾牌舞是流传在江西永新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它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据永新县志记载“在明朝以前,盾牌是境内流行的一种武术器械,供习武防身所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藤牌总说”第十一节记载:“以藤为牌,虽不能御炮火,而夭石、枪刀皆可蔽,所以代甲胃之用。”是一种古代士兵操练演习阵式的训练方法。对比南塘村吴氏族谱记载:“盾牌相传汉始,丙辰年(明正统元年1436年)吴氏第九代简易公落住永新南塘村,已传二十九代。”距今约七百余年,与县志记载相符。也有人认为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
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庐陵(赣中)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重要分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在布局、结构、构造、装饰上的共同特点,但又结合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做法,如天井院式的建筑布局、鹊巢宫式屋顶、清水砖的马头墙、鎏金木雕装饰的木构架等等。
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中秋烧塔,是汉民族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而安福县金田乡柘溪村的中秋烧塔,有别于吉安、赣州、粤东、闽南等地。除常见的烧塔外,还有祭月、耍龙灯、对山歌、唱小调等仪程,民俗内涵丰富,节日氛围浓厚,别具一格。安福中秋烧塔始于明末清初,至今300余年。元朝未年,社会动荡,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蒙族统治者,为了敲骨吸髓,严格管理汉人,规定五户一甲,甲长必为蒙人。各级达鲁花赤沆瀣一气,狼狈为0。甲长仗势欺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甚至连科举考试也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几等。相传:有一汉人穷书生,对蒙族统治强烈不满,为了排解心中郁闷,每天写三张字条,发泄对蒙族统治者的愤恨。不知不觉十年寒窗中,写下的字条装
解缙故事
解缙故事在解缙生活的明代就广泛流传,出现了解缙故事专集《汇校正解学士诗选》,该书无作者姓名,是整理口头讲述的刊本,书中记载了“对竹”等故事。这些故事现实性较强,民间语言丰富,脍炙人口,寓教于乐,流传广泛。在表现方式上,一是大多数结构简单紧凑,但又生动有趣。如题诗,写对子就属此类。二是富有传奇性。这类故事占的比重较大,情节设置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语言辛辣幽默,常常把恶势力、丑恶现象作为讽刺的对象,凸现出解缙滑稽而又犀利的个性。三是具有神话色彩。如称解缙为仙鹿下凡,而又及时回到天庭,就是一例,想象丰富,情节奇妙,强烈地表达出创作者的良好愿望。新中国成立后,有不少文人搜集整理的解缙故事,在《江西日报》
陶母教子故事
陶母湛氏,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以教子有方、宽厚待人著称,与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湛氏,出生于三国时期吴国的新淦县市南村(今新干县金川镇),家境贫寒,早年丧父,从小跟母亲学习纺纱织布。湛氏十六岁那年,被吴国扬武将军陶丹纳为妾,生陶侃。几年后陶丹病逝。由于时局混乱,家道中落,湛氏只好携陶侃回新干娘家,以纺织谋生,供陶侃读书。童年时的陶侃贪玩,读书不用功,湛氏用织布梭子启发陶侃,使其明白“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道理,陶侃从此非常珍惜时间,发奋苦读,终于成才。一天大雪,陶侃的朋友鄱阳孝廉范逵来访。陶侃因家贫,没有什么招待朋友,心中焦虑。母亲看在眼里,安慰他说
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原名“唱号音”。小鼓演唱时间和地点自由,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街头巷尾、厅堂广场皆可见小鼓说唱,民众喜闻乐见。它的唱腔脱胎于渔鼓,句式和板腔结构同渔鼓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发展变化。曲调跳跃起伏,跌宕多姿,能叙事也能抒情。其曲调称为小鼓调,属于板腔体结构,又分为平腔(包括平腔小快板)和高腔两种,以平腔为主。永新小鼓传统表演的段子有三百多个,分为大型连本和小段子两种。大型连台本均为传统曲目,小段子中又分传统曲目、苏区曲目和现代新编曲目三大类。其内容大都是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男女爱情、伦理道德等,宣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具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永新县现收藏有永新小鼓手抄本五本,小段子三十多个。随着时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吉州窑集南北名窑之大成,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先有永和镇,后有景德镇”的说法。据《景德镇陶瓷录》记载:景德镇自元朝以来所创的青花瓷,是从吉州窑彩绘中脱颖而出的。吉州窑陶瓷在中国宋元时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它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馆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窑的名贵产品。
永新石灰脑传说
刘沆(994-1060年),字冲之,号庐山,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村人。北宋政治家。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第二名,成为吉安历史上第一个榜眼。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刘沆为人刚正,为官清廉,为民作主,深得民心。据《宋史·刘沆传》、吕惠卿《刘沆神道碑》、周必大《祀后隆堂本末》以及《永新县志》的记载,刘沆做了好些值得称道的事情,其中最显著的是抑强、排难、救弊、正时、荐贤、兴修水利等。人们敬重刘沆品德,更对永新人继承刘沆爱国爱民、刚正不阿的精神,同样给予了极大的钦佩。因此,人们便把永新人统统尊称为“石灰脑”。
东固传统造像
这是江西吉安境内一项将木雕工艺与民间宗教造像、民间信仰仪式三者结合起来的一项综合性技艺。丹青先生首先必须掌握娴熟的木雕技艺,能绘制和雕刻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中的各种神像。神像雕刻完成之后,丹青先生还得亲自主持一系列复杂的“开光仪式”,通过仪式赋予那些“木头”神像“法力”,至此造像工作才宣告完成。
井冈山全堂狮灯
井冈山全堂狮灯,俗称全堂狮子,由龙灯、舞狮、拳术、棍术、器械、对练以及盾牌舞等七大项目组成,配以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由16人共同完成表演。它既有赤手空拳的武术套路;又有千奇百怪的武术器械,表演步法、手法和队形,纷繁奇异,变幻无穷,至今仍遗存着古朴原始的民间武术风貌,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全堂狮灯”是流传在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的传统武术竞技项目,距今已有近两百年历史,2010年被评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4年被评为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堂狮灯以少林洪家拳为基础,狮、龙表演与武术穿插相结合,展现了盾牌与刀枪棍棒为主的硬实功夫,是当时强身健体、抵御猛兽与观赏表演
吉安鲤鱼灯舞
据传,鲤鱼灯起源于赣南地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后来,兴国移民迁居到吉安县固江棚下村,将鲤鱼灯也带到了棚下,并在原有基础上加工发展,演变成了吉安鲤鱼灯。鲤鱼灯组成表演的,是1只外表庄严、昂扬,内心十分慈爱的鳌鱼,9只活泼灵敏的金丝鲤鱼和1只天真、淘气的小虾。它们亲密地团结在一起,互相咬着尾巴前进,为的是要到达幸福美好的境地——龙门。在前进征途中,它们有时迷失方向,有时遇上敌人乌贼的侵犯,但在鳌鱼的带领下,它们敢于拼搏,一往无前,终于在漆黑的夜晚走向了光明。动作结构有16个花节:鳌鱼进场、鲤鱼出洞、单拆篾塔、双拆篾塔、斜拆篾塔、双斜拆篾塔、三盏球、漂带、上水翻潭、劈柴、寻食、跳龙门、穿龙门、积
文天祥故事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号文山,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人,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名传后世。他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强大起来,建立了蒙古汗国。从1235-1279年,蒙古与南宋之间的战争持续了40多年,南宋终被灭亡。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文天祥毁家纾难,组织义军,举兵抗敌,历尽艰辛,兵败被俘,囚三年而始终坚贞不屈,慷慨殉国。他的浩然正气与日月同辉。文天祥少年、青年时期,曾长期居住、生活在吉安县永和镇的文家庄,少年起先后在吉安县固江镇的侯城书院和吉安城的白鹭洲书院等求学,以后
欧阳修故事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永丰县沙溪人。他出身寒微,幼年丧父,自小由母亲郑氏教他识字读书作文。23岁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了平易自然的一代文风,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当之无愧的文坛宗师。今湖北随县是欧阳修少年时期寄居的地方,《随州志》中记载了欧阳修幼年时母亲用荻茎画地教他习字、他向城南李家借到昌黎先生文集残本阅读、叔父称赞他诗赋文字有如成人等轶事。景佑四年(1037年)底,欧阳修调任光化军乾得县令(今湖北老河口市)任职两年余。老河口市编的《汉水连天河》中,载有欧阳修爱护百姓、除暴安民的
吉安茅田花灯
茅田花灯是在吉安县敖城镇茅田村世代传承的民间灯彩,制作精美,工艺独特,表演人数可多可少,表演空间可大可小,其将舞蹈、杂技等元素融入花灯表演中,花节繁复绚丽,技巧变幻无穷,尤其是“灯月水影”独一无二的传统表演景象,极具艺术观赏性。茅田花灯最初灯体较大,并不是用于表演的,而是一种兼具照明、观赏的悬挂花灯。后来村民将悬挂的花灯取下来,用手提着,加入元宵灯彩巡游队伍,走村串户,恭贺游玩。为方便表演,灯体不断改进,渐趋精美小巧。茅田花灯的表演遵循规范、严谨的传统习俗与程式。一般于每年的春节、元宵期间举行庆贺新春佳节、祭祀0神灵、巡游恭贺表演等活动,以此娱乐乡里、联络感情。茅田花灯的表演花节有:左(右)抛
吉水长龙
长龙是流传于吉水县盘谷镇曾家村的传统灯彩,由九节布龙发展而来,以“长”著称,龙头龙身龙尾共333节,1000多米长,400余人同时参与舞耍,表演要求协调性高,注重队形变换。其造型优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我国同类灯彩中所罕见。长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重30公斤,由竹篾彩纸(布)制成;龙身以竹蔑制成鸡笼状,每节间距6尺,黄布相系;龙尾与龙头相配,但较龙头轻巧灵活。龙身以金色为基调,舞者着一色的灰蓝色服装,轮廊清晰,色调和谐。舞长龙常见的花节有会圈、倒四门、串四方、团龙、倒龙等。其表演注重队形变换,以各种气势恢宏的造型取胜。如巨龙漫游、卧龙戏珠、老龙盘柱、龙潜龙门等。表演时由10支
青原渼陂陂彩
明清时期的渼陂文风鼎盛,经济繁荣,民俗活动也日益兴盛。彩擎活动便是在那时由家盈万金的渼陂梁氏人倡导兴起。是青原区的代表性民俗活动之一,历史悠久,传承不衰,其活动仪程复杂,民俗内涵丰富。早期的渼陂彩擎是一种结构简单,高约3米的木架,绑坐在辇架上的小孩人数为3人,由4个壮汉扛抬并控制辇的平衡与转向而巡游展示表演。后在梁氏族人梁道伸的建议下进行改装,升高到4米,制作工艺也相应复杂。整个辇架用上好的木材制作,柱壁上刻写有“忠、孝”等字,高高的辇架上用靠垫类物体绑坐7或8个小孩,抬辇的也多达十几人。辇架由专人控制转向和平衡,在水平面的道具上按顺时针旋转,旋转过程中伴有形式多样的表演。表演人数一般为14人
杨万里故事
杨万里(1124—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谥文节,今吉水县黄桥乡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生活在民族存亡危机四伏的南宋中期,中进士后,在地方和朝廷任官30多年,清正廉洁、爱国爱民,一直坚持抗击侵占北方领土的金国,时刻不忘洗雪国耻,积极为抗金事业出谋献策,其政论《千虑策》,直率地批评朝廷的1无能,并提出兴国方针策略。可是,现实总使他失望。因反对权0盘剥百姓,受到陷害,致仕回家后隐居十五年不出,一心研学作诗,于诗歌中,寄寓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对祖国0的忧虑,对幸福未来的追求。他一生写了两万多首诗,大部分都失散了,只留下4000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多产的诗人之一。在诗歌创作中,
吉安窑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
木叶纹黑釉瓷制作技艺是古吉州窑独创的传统制瓷技艺。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工序复杂,其成品形态各异,质朴天成,自古享有“木叶无双”“世之神器”之美誉。该项技艺师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代表了我国古代陶瓷釉面装饰工艺的高超水平,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木叶纹黑釉瓷的烧制工艺独具匠心,严密科学,堪称陶瓷釉面装饰的一大绝技。原料开采及炼制瓷土经采掘、淘洗、沉淀、炼泥等过程,釉灰用石灰石和植物枝叶迭烧炼制,然后水淘,釉浆用釉灰和含有特殊矿物质成分的陶泥、页岩、风化土等按比例调配而成。坯胎成形后,采用本地原料按最佳配方配制坯釉。施釉方法有:蘸釉、荡釉、浇釉、吹釉等。木叶取自天然树叶,采集处理受土壤条件、木
吉安敦厚元宵灯会
敦厚元宵灯会是灯彩之乡吉安县的一项大型传统民俗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喜庆热烈,带有节日狂欢性质,集祖先俗神崇拜、民间灯彩、武术表演等于一身,内容丰富多彩、地方特色鲜明。
峡江玉笥山传说
玉笥山的传说,是千百年来流传于峡江县玉笥山地区的神奇民间故事。集天地山川、人文荟萃于一身,每个景观都有动人传说,这些传说有道佛神仙、精怪,有人间名人高士,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道德理想、处世价值、人格魅力,有神仙惩恶扬善;有僧道行善积德、普渡众生;有1恶霸欺压百姓被惩罚;有文人落难隐世、有举人金榜许愿、有騒人墨客赋文题诗;有百姓平民渔、樵、耕、读;有道士1飞升、点石成峰,有隐士捣药炼丹为民治病、驱除瘟疫等优美传说。这些传说成为庐陵文化的一抹亮色,是江右文化、赣江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民间传播,延续了玉笥山口头文学的传承,使广大百姓受到真善美的心灵洗礼,懂得积善传家,忠孝慈爱,善恶报应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