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西 > 崇左特产
崇左民俗文化
壮族霜降节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既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劳作了一年的壮族乡民们,用新糯米做成“糍那”、“迎霜粽”,招待亲朋好友。人们也趁农闲的机会交朋结友、走亲串戚、对歌看戏,同时在节庆期间卖农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具,为第二年的春耕做准备。于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文化。该节庆主要流行于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县的壮族德靖土语地区,其节日影响范围包括越南、云南、广西南宁、崇左等。这些地区每年都很重视这个独具特设的节日,对这个节日的热情不亚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少群众特意从县城或其他乡镇、外县驱车赶来参加霜降节,车水马龙的车子把街道堵得几乎水泄不通。她说,老师告
打榔舞
“打榔舞”是广西天等县的一种壮族舞蹈,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流传于世已经有1391年的历史,是居住在天等地区的壮族先民在唐代武德年间至北宋靖康年间为酬谢天公地神赐予的福泽,并祝愿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国泰民安所创造的用于酬神、还愿、祭祀、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其舞以打“榔”为表现形式,以农耕时代稻作生活为表现内容,以当地民间习俗节日为活动时空,具有古朴典雅,节令时令,休闲娱乐等特点,长期以来深受当地壮族人民所喜爱。“打榔舞”主要道具为木榔,是用一根长约六尺、直径二尺的大木凿制而成的大木槽。表演者不分男女老少,有二人对打、四人对打、多人交错对打等多种方式。“壮家木榔壮人敲咧,振臂
崇左花朝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是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花朝节。花朝节是纪念百花仙子的节日,传说她降于这天。她喜欢木棉树,因为它长得挺拔粗壮,春来满树红花,鲜艳如火。所以她常栖木棉树上,佑护大地百花灿烂,人间安宁。节日是选在有高大木棉树的地方过的。男女青年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他们穿着民族盛装,怀揣五色糯饭、糍粑或粽子等食品,带上为情人而备的头巾、千针底新鞋等礼品,尤其不能少了精心绣制的绣球。人倦绿丛中三五成群,对唱山歌,赞情侣,夸对方,求连情,同时歌颂百花仙子的佳洁、美丽。唱到情深意醉,绣球便带着无限的柔情,象彩虹一样飞向自己的心上人。一时在绿丛中彩球飞舞,给歌场增添了无限的趣意。夕阳时分,
左州金山花炮节
崇左市江州区左州镇一年一度的金山花炮节,既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特色,也融入了新的时代风尚,把农村和外界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发挥出金山花炮节得益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各族人民的热情参与,已经成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巨大动力,极大地推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据考证,金山花炮节源于明朝成化十四年农历二月十九。这一天,当地壮族人民舞龙、舞狮、唱戏、对歌,并在金山设坛祈求平安,举办抢花炮活动,节目丰富多彩,延续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当地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抢花炮是壮族、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广西、贵州、湖南三
扶绥花鼓戏
花鼓戏为传统戏剧,流传于扶绥县昌平乡、中东镇。花鼓戏《流衣失子》《花酷少》是新中国成立前从外地流入最早的剧目之一。剧本人物,乐器伴奏,分场次形式表演,一般20人左右。1943年流入中东镇上余村弄楼屯,第一代、第二代传人陆延章、杨其昌为了糊口招领本屯村民自排自演。每当春节、中秋节或者有人办喜事都请他们去演出。第三代传人韦连陪,1914年出生,高小文化。第四传人韦香昆,1944年出生,初中文化,是现在唯一的传人。
嚼槟榔
在广西龙州、防城、上思和宁明等地的壮族村庄里,盛行着“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的习俗。嚼槟榔象喝茶抽烟一样,不限次数。方法是用小尖刀将槟榔削下少许,用火柴头大的面灰掺和着,加上一片指甲盖大的烟叶揉在一起,再用蒌叶包起来,放进嘴里咀嚼,跟着吐口水,而后在嘴里品味慢慢吞下。不用多久,唇红齿黑脸发胀,大有“醉槟榔”之感。嚼槟榔一是为了“辟瘴、下气、消食”、增口味,二是为了保护牙齿——嚼摈榔后牙齿乌亮美观,可防虫蛀。广西龙州壮族对槟榔也有特殊的感情。在青年人举行的婚礼上,新郎带到女家的第一件礼品就是槟榔。作为礼品的槟榔放在一个用红绸包结着的方盒里。木制方盒上中间是红色的圆形“喜”字,两边精雕细刻着两
崇左壶关歌坡节
江州区有句俗语:二月十九拜金山,四月十六唱壶关!这句话两层意思:一是江州区壮族歌圩歌坡节从农历二月十九日的左州镇金山花炮节起,经过各个乡镇村屯大大小小多个歌坡后,于农历四月十六日壶关歌坡节逐渐收尾;二是金山花炮节和壶关歌坡节都是江州区较为大型的壮乡节日,但金山花炮节主要以拜观音、拜菩萨等法事活动,壶关歌坡则主要以对山歌为主要内容。“壶关歌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最初成立时间还有待考究。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那一天,江州区各乡镇以及周边的扶绥县、宁明县、大新县和龙州县等群众纷纷聚集到“壶关”(原崇左县的县城由江南和江北两部分组成,由于左江河把江北部分割成一个“水壶”形状,故崇左县也有“壶城”之称,
金龙侬垌节
“侬垌节”是金龙镇边民长衣壮特有的节日。传统的“侬垌节”有祭祀天神,祈盼上苍来年赐福,寻求风调雨顺等之意。另外,开展民间文化交流活动,青年男女利用这次机会进行情歌对唱物色对象寻配偶,在“侬垌节”上选中对象后,回家后差媒去说亲。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这个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节日,赋予了新的内容,新的含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美女村)的“侬垌节”都会隆重举行。那一天,天刚刚亮,板池屯附近村屯的男女老少就早早起床,忙着换新衣作打扮,经过一番的精心打扮后,就三五成群的从四面八方涌向板池屯,赶一趟新年“侬垌节”。因此,“侬垌节”当天,在板池屯村头巷尾热闹非凡。由金龙镇和屯里
壮族斗牛
西班牙斗牛在世界久负盛名,而壮族也有斗牛的习俗,且毫无逊色于西班牙斗牛,别有一番情趣。与西班牙人牛相斗的方式相比,壮族斗牛是两牛角斗,常常是两头大牯牛相斗,可以是水牛相斗,也可以是黄牛相斗。壮族斗牛大多是在农闲时进行,一般在秋收后至立春前,具体时间由各村代表商议而定。看斗牛如同赶歌圩,届时,四乡八村的男女老少均云集斗牛场,各自带上铜鼓、唢呐来为自己的参赛队呐喊助威。斗牛场一般选择在四面是山坡,中间有块平地或者河滩的地方,比赛地点不固定,一般每年轮流在一个乡或一个村进行。一般情况下,每个村寨派一至两头牛参赛。赛前的大牛牯有专人饲养两三个月,期间给它喂蜂蜜、猪油、盐水、烧酒等物,故参赛的大牯牛每头
壮族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欢庆”。亦称“大节”。壮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县、凭祥市一带壮族民间节日。起源相传在1894年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进犯边疆,为打击侵略者,当地青壮年纷纷拿起武器,保卫家园,所以未能按时过春节。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欢庆胜利,补过春节,并相沿成俗。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还有的杀羊来庆贺战士们的胜利。
大新观音诞
观音诞是纪念观音诞辰的节日。在广西崇左市大新县宝圩乡,这个节日不仅热闹而且内容丰富。观音又称观世音,在佛教和民间被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菩萨。因其曾经发愿,任何人在遇到无论任何灾难时,只要一心虔诚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时,即会得到她的救度——“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名观音。在中国寺院和民间,观音的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女相观音约始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代以后,民间妇女最崇拜“送子观音”,凡祈求生育的妇女多对其焚香、燃烛。由于观音菩萨在民间声望极高,各地庆祝观音诞辰的日子也不尽相同。一般有3个: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的生日;农历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之日;农历九月十九是观音涅槃日。
壮乡歌坡会
传说唐代渠黎驮河村有个刘三妹,自幼父母双亡,与兄相依为命,三妹才貌出众,善唱山歌,后因歌生事,被兄推下左江而亡,人们在寻找三妹时在附近山洞里发现一块隆起的似坟墓的大石头,人们认为神仙怜悯三妹就把她葬于此。后人们为了纪念三妹,每年三、四月间便到三妹墓前唱三歌,后逐渐发展为歌坡。歌坡的山歌曲调优美动听,常用的唱调一般有四、五种,有的高昂粗狂,有的悠扬柔和。歌词的内容极为广泛,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大部分是歌手即兴成歌,随口对答,比喻巧妙,语言生动。比较有名的有渠黎渠笃、渠旧咘沙、东罗、柳桥等歌坡。
东门斗鸡节
东门斗鸡节为扶绥县东门镇传统游艺性节目,又名“斗鸡赛会”。民间传说东晋咸和三年(328年),东门蜈蚣、蝗虫泛滥成灾,农作物被破坏,民不聊生。农历十月初八,玉帝派宝葫芦仙翁下凡到东门降服虫魔,仙翁把宝葫芦中的仙丹喂给啼叫最响亮的公鸡吃,这只公鸡精神倍增,百毒不惧,日夜不停地捕食害虫。49天后,这只公鸡因劳累过度而死去,化成东门公鸡山。为了纪念这只公鸡,东门人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定为斗鸡节,各村自发组织斗鸡比赛,每位参赛者都抱着大红公鸡到赛场报到,交纳一定数额的参赛费,抽签排号,即可参赛。比赛规则采取单淘汰制,多由一名长者任裁判。斗鸡场一般选择在宽阔平坦的地方,斗鸡平台是用木板搭成1米多高
武圣宫庙会
凭祥武圣宫庙会由来已久,相传,农历五月十三日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诞辰,故称“关公诞”。清朝末年,时任广西提督的苏元春在凭祥大连城修建武圣宫作为军营供奉武圣关羽的庙堂,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凭祥市及邻近县的许多百姓都会自发的到武圣宫参加关公诞庙会。关公诞庙会集祭祀关帝、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于一体,是当时规模较大的群众-,不仅在凭祥享有盛名,还影响到周边龙州、宁明等县及越南地区,后在战争时期中断。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边关文化的深远影响,凭祥重新恢复了这一中断多年的民间庙会。每年各地游客慕名而来,越南游客也远道而来,促进了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和两国民俗文化的交流,武圣宫庙会正逐步成为中
左江采茶舞
左江采茶舞为壮族民间节庆舞蹈,又名“壮采茶”,普遍流传于崇左壮族地区,主要是江州区以及扶绥县、龙州县。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反映人们的劳动和爱情,表现人们的欢乐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清光绪年间开始有传教和表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恭贺新年,庆贺丰收,祈求太平,娱乐大众。集体舞,主要内容是表现一年的农业生产劳动,主题是茶园劳动,故名。舞者有男有女,男者称茶公,女者称茶娘,手持彩扇或兰花灯、手帕等。由一两个茶公领着一群茶娘载歌载舞。茶公动作幽默有趣,茶娘舞姿轻盈灵巧,热情欢快,富有生活气息。使用麒麟、凤凰等造型道具,小鼓、锣、镲、笛子、胡琴、唢呐等器乐伴舞
天犬盗谷种的传说
在江州区驮卢镇驮柏村附近的左江河畔,有座高耸入云天的大石山,叫驮柏山。大山的西南有许多红色小人在悬崖峭壁上敲锣打鼓,又唱又跳,好一派欢乐的场面。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天狗偷谷种的老故事呢。传说古时候人间没有谷子,自然没有大米吃。只能靠种植些杂粮、狩猎、打渔为生,所以从来未见过谷子。有一年,天大旱,大地干枯,农作物失收,人们好几天没有东西吃,饿坏了许多老人和孩子,人类的好朋友天犬看到此情景心里非常难受。于是天犬趁着天黑冒险上天带些饭菜下来,救活很多人,人们才知道,能够做米饭吃的东西叫谷子,那时候天上已经有谷子,地上还没有,天上的人害怕地上的人有谷有米吃了,身强马壮后对天上人有威胁,所以一直不让一粒谷子
扶绥壮族《舞雀》
扶绥壮族《舞雀》当地壮语称为“某挪”,是壮族民间传统舞蹈。流传于扶绥县渠旧镇,驮弄村及周边村屯是其中心流传区域。当地惯称白鹭为“雀”,故又名为“白鹭舞”,是当地壮族在春节、婚礼、贺寿等喜庆日子用于庆贺的舞蹈,表达祝福吉祥之意。舞蹈表现白鹭在野外的生活,表演时用木制雀头,外覆布制雀身,绘有羽毛,由演员套在身上模仿白鹭的形态表演。如飞翔、觅食、戏水、梳羽、栖息等。舞蹈形式质朴,动作简单易学、形象生动逼真。舞队通常为4至6人。用鼓、锣、镲、唢呐等伴奏;以“点步”、“碎步”、“抖首”、“梳羽”等动作为舞蹈语汇,表现白鹭鸟的情态。《舞雀》发源、流传在驮弄村已有一百多年。最初舞蹈表演内容
崇左壮族婚礼习俗
壮族大多数婚后的第二天为“上教训祭祖日”,新婚夫妇在长辈的带领下,赶到祖教训上跪拜列祖列宗,以表门户增添新人之意,祭祖归来与本家关系好的人家竞相邀请新媳妇上门,谓之“请媳妇”。其主要目的是让初来的新人宽心解闷,借此也相互熟悉,便可解除生疏之感。中午一般备饭相待。第三天,新媳妇大多带丈夫一同回娘家,谓之“回门”,回门时,男女要备一些丰盛的礼物,女方家请新姑爷也要大摆宴席,并邀请亲朋好友共聚作陪,热热闹闹,吃喝一天。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相当讲究的,新郎到女家去拜新年,选择的日期一般是双日,即初二、初四,夫妻同来同往要连续三年。正月里,当家本族要聚数家的新媳妇聚餐,大家聚在一起,吃顿丰盛的酒饭,联欢
崇左大新德天瀑布民俗风情
大瀑布源起广西靖西县归春河,终年有水,流入越南又回流广西,经大新县德天村处遇断崖跌落而成瀑布。在归春河的下流至龙州地区有著名的花山崖画及(上山下弄)岗风景区。在德天瀑布群的周围生活着壮族同胞,壮族是跨境民族,与越南的侬族同族同根、同语同文,您可以在此体会到天下一家的和平与宁静。当地风俗民情简介德天瀑布四季景致皆有佳处,当地的风俗民情也都极有特色。1)干栏式住宅建筑。这是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木竖柱架成离地面几尺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成住宅,一般分上、下层及楼阁3部分,底层用于圈养牲畜和存放杂物,上层住人。多数为三开间,也有五开间或七开间的,进门是厅堂,厅后是火塘间,用作煮饭和取
山歌对唱
大新县民族风情浓郁。宝圩乡板价、板禄村一带,村民的衣、食、住、行等都还保留原有的风俗习惯,村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风淳朴,演绎着边关民族民俗风情特色,长期以来一直吸引着海内外学者、游客前来考究。图为“短衣壮”男女青年在进行山歌对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