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武迓鼓

平定武迓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定武迓鼓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定位于太行山右中段,地处冲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东邻河北井陉、平山,西连(晋中)寿阳,南毗(晋中)昔阳,北接阳泉郊区盂县;面积1353平方公里,人口32万。境内青石成山,黄土为丘,旧石器时代已有先人聚居生息。夏至秦归属频变,汉初至宋置县,金、元、明、清为州,雍正初升为直隶州,民国改县,1983年划属阳泉市辖。

  传统的武迓鼓是由二十一人演奏成套各具名目的古典锣鼓曲牌,同时,进行套路众多的舞蹈(耍回)和阵法演变,象征性地表现《朱仝上梁山》、《赵匡胤下河东》、《李自成进京》等剧情的民间乐舞。演员身着古代武社火服饰,背插单*旗,胸挽八宝绳花,每有女角,正额及两颊各画一朵“梅花”图案,头饰及脸谱,与戏曲略同;表演时,“帅”位中央操鼓击节指挥,鼓之蹈之,环之绕之,或轻缓从容,或昂扬激越;表演风格英武洒脱、气魄雄浑,类似民间武社火,现唯有平定井芝峪村能够保持其原有面貌。

  迓鼓产生于北宋神宗熙宁六年,距今有934年的历史。据文献考,其沿革脉络清晰:在勾栏瓦舍中为杂剧,在市井乡间则变为“元霄迓鼓”、“村里迓鼓”、“河转迓鼓”。经过几百年的演变,清代平定州已有文、武、丑三种迓鼓,至今,武迓鼓(包括文迓鼓)仍然流传于世。

  平定素有“文献名邦”之誉,古来民风清简,好尚文章。俗重龙神,多谣祀、雩祭、腊祭,上会、迎驾活动频繁而隆重。元以迄,武迓鼓作为迎驾特定仪仗,娱神、娱人功能独特,向为乡人钟爱,以之武迓鼓籍以流传。

  平定武迓鼓保存了一整套古典锣鼓曲牌、演阵图案和耍回套路。剧中演员各自背插单*旗,女角饰“梅花脸”,极类宋杂剧“装孤”之表演特征,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军中鼓乐、阵法、宋杂剧表演形式和民间祀神风俗之重要标本。

  


显示全文
返回首页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推荐平定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鼓也感兴趣:

相关推荐